-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弘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弘文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9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C.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答案】A 【解析】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项表述错误;D项则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 2.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 因材施教的原则 B. 有教无类的思想 C. 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 循循善诱的说教 【答案】B 【解析】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说明孔子不在意弟子的出身,因此体现出的是一种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A.因材施教的原则和D.循循善诱的说教材料中体现不出来;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这一说法错误,故选B项 3.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韩非为法家的代表,A体现的是墨家“兼爱”主张,B体现的是儒家“仁爱”主张,C体现的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符合法家的法治观、集权观,因此选D。 4.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5.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6.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历史人物思想特点的能力。④属于墨家思想,①②③都与题意内容符合,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7.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答案】B 【解析】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但是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故B正确。 8.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9.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 10.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涉及的两个时间及学派“先秦法家”“ 汉朝儒生”,荀子属于先秦儒家而非法家,因此AB错误;C不对,孟子属于先秦儒家而不是在汉代;因此只有D正确。 11.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独尊儒术”的原因和影响做出正确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通过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①正确;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直接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形成,③正确;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使得儒学之外的其他各学派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并非消灭其他各家学派,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包含④的A、B、C选项。 12. 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解析】“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之间学术纷争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材料中“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信息吻合,故A选项正确;“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的焚书坑儒事件,意在维护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与材料中“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信息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与材料中“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信息不符合,C错误;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不符合轴心时代时间,D错误。 13.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样内外就没有了分别,这反映了“兼爱”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14.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孟子 D. 荀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故C项正确。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A。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排除D。 15.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具有儒法结合的思想特点。故答案为B项;重视礼仪教化是材料的局部信息,以偏概全,排除A项;强调严刑峻法同样是材料的局部信息,以偏概全,排除C项;提倡为政以德,这种说法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无关,排除D项。 16.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 宣扬“仁政”思想 B. 神化封建统治 C. 宣扬“民本”思想 D. 反对苛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现了统治者是“顺天”而统治臣民,具有神化君主统治的特点,而孔孟儒学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B项。“仁政”、“反对苛政”只是孔孟思想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民本”思想是董仲舒儒学和孔孟儒学的共性,排除C项。 17.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 ①小农经济 ②工商食官制度 ③儒家伦理道德 ④法家法治观念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这一思想诞生于儒家思想形成时期,即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①③两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②项是西周时期的重要经济制度,④项显然与儒家观念不符,故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 18.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性本善和君权神授,故选D,排除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排除C。 19. 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 道学 B. 佛学 C. 理学 D. 民族主义 【答案】C 【解析】岳飞是忠义的典型代表,而理学强调忠义,故C项符合题意。 20.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什么思想 A. 经世致用思想 B. 君主批判思想 C. 自由平等思想 D. 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判断应选A。君主批判思想和“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的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排除C;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前早已出现,排除D。故选A。 21. 2004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地客观评价 C.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 D. 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注意“不正确”,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对程朱理学应当辩证的分析,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对于今天仍有重大积极作用,因此C的表述只看到程朱理学负面东西,不全面。而ABD的表述君符合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故选C。 22.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但其主张又有很多不同。下列说法中属于二者不同点的有 ①前者主张理先而物后;后者则认为心即理也 ②前者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③前者主张人以天理为行为规范;后者则认为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致良知 ④前者主张心性论;后者认为人性本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在宇宙构成方面: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 ,主张理先而物后,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认为心即理也,①符合题意;在宇宙构成方面: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在道德主张方面: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③符合题意;在人性方面:理学和心学都主张心性论,④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宋代理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下哪些社会风气的逐步形成 ①重忠孝 ②讲廉耻 ③重实用知识 ④注重气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宋代理学强调伦理道德,因此会促进重忠孝,讲廉耻,注重气节,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不注重使用知识,强调伦理道德,故③排除,ACD选项排除。 24.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A项;BCD三项题中材料没有体现。 25.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 由人治转向法治 B. 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答案】A 【解析】“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在批判封建君主制下,法律为君主一人之法,是人治的表现,“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指的是先制定一部法律,然后再由人去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君主),这指的是法治,故选A。 26.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下列观点与理学家的思想明显不符的是 A.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 【答案】C 【解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明末李贽的思想主张,体现出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宋明理学主张不一致,故C错误;“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去小人”是朱熹的思想主张,故D正确;故本题选C。 27.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B. “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 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 “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去掉人欲,以恢复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AC是二者的相同点;B项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但不是主要;主要是由于二者在实践论上的不同,故选D。 28.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高于一切,形成统一的规范,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故①②③正确;宋明理学中并没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④是错误的;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29. 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这几个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忠、孝、廉、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注重人身修养,①正确;朱熹以忠、孝、廉、节作为岳麓书院的题字,体现了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③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并且表述过于绝对,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30.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守仁、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颢、王守仁、顾炎武 【答案】C 【解析】王守仁认为“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31. 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解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答案为D项;A项反映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项反映的是荀子的唯物思想,C项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2.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 A. 魔术 B. 戏剧 C. 绘画 D 杂技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戏剧的场景虚拟化的特点,故B正确;魔术与““三五步走遍天下,……几更时万古千秋”无关,故A排除;绘画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事物,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杂技通过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故D排除。 33. 对如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约在公元15世纪时,中国科技成果剧减,而西方则剧增。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西方重要科研成果多于中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在15世纪左右,并非公元前后,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并非走向衰落,而是科技成果增长较慢,排除D项。 34.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故B排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故D排除。 35. 以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 ①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清明上河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特点是突出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影响,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故①②③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与材料不符,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BCD,所以选A。 36.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 材料一 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 ——黄宗羲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王夫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3)阅读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哪些主张?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主张的认识。 【答案】 (1)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 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否定皇权;提倡经世致用;坚持唯物论; 认识:黄宗羲的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形成务实的学风;王夫之的主张有利于冲破理学唯心主义的牢笼。 【解析】 (1)“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说明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君权神授,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巩固统治加强专制的需要,配汉武帝采纳。 (2)朱熹关于“理”的内涵通过“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概括得出;原因可以根据“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信息分析归纳。 (3)阅读材料三,抓住关键信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失”体现批判君主专制,“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提倡经世致用,“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体现唯物思想;对清初思想家主张的认识练习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2)请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3)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或广泛应用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予以佐证。 【答案】(1)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①儒学发展成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②宋词(或个性化书法艺术及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③文人画或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3)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或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②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③火药传入欧洲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骑士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说明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理学、宋词、绘画等方面:儒学发展成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宋词(或个性化书法艺术及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画或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实际考的是宋代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或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传入欧洲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骑士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