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1高一第三次月考试卷 历 史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题)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 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 肃清封王残余 B. 防止地方割据 C. 扩大郡守权力 D. 保障军权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县令不能掌握军权,很难形成割据势力,从而防止地方割据,故答案为B项;县令与封王没有关系,排除A项;县令和郡守是不同层级的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的设置对郡守权力没有影响,排除C项;通过制度设计,使县令不掌握军权,是避免形成割据势力,排除D项。 3.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 A. 实行依法治国 B. 百官胆小怕事 C. 皇帝独裁专断 D. 行政机构缺失 【答案】C 【解析】 皇帝独裁,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反映出秦朝皇帝独裁专断。故答案为C项。“上乐以刑杀为威”不能说明实行依法治国,排除A项;“百官胆小怕事”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B项;“行政机构缺失”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 恢复实施察举制 B. 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 科举制全面实施 D.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说明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故选D;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排除A;由材料“清平干济”,排除B;由“曾下诏举“贤良””,可见科举制尚未全面实施,排除C。 5.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A. 吏部 B. 户部 C. 礼部 D. 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等信息来看,这个“部”应当是户部,六部中的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故答案为B项;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排除A项;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排除C项;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等各项工程,排除D项。 【点睛】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6.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 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 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行省制“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从材料中的“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来看,A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材料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C项。 7.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内容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 开放天津 B. 开设工厂 C. 协定关税 D. 公使驻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放天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内容包括中英协定关税,故C项正确。 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 公使驻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D项错误。 8.《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居住及租地权 D. 使馆驻兵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故答案为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国受害无穷;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国领事。 9.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 英国侵占香港岛 B. 俄国侵略新疆 C. 清政府割让台湾 D. 列强瓜分中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割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答案为C项。英国侵占香港岛是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排除A项;俄国侵略新疆与反割台斗争无关,排除B项;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点睛:《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军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将领刘永福主张坚决反抗日本对台湾的割占;台湾人民自发组成义军,英勇斗争。义军首领徐骧、姜绍祖等为反割台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爱国军民的殊死斗争,显示了他们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10.“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南昌起义 C. 台湾军民反割台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选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是清政府,A选项排除。南昌起义的矛头是国民政府,B选项排除。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矛头是日本,C选项排除。 【点睛】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1.《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 “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说明当时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发展,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A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反帝,B错误;C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点睛: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12.日本《田中奏折》中说:“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为实现“第一大关键”,日本发动了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说明日本的目标是占领中国东北,为此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故答案为A项。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是在上海,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东北已被日本占领,排除BCD项。 1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列四个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其中四个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船启航 ②灯塔指引 ③星火燎原 ④进京赶考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红船启航”是指中共一大的召开,“灯塔指引”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抗战,“星火燎原”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京赶考”是指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C项。 14.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A. 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B. 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C. 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D. 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1940年6月”,可知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C;由材料“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故选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6月”,由此排除AC,而B材料中没有体现,D直接符合题意,故选D。 15.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而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的民主制 A. 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 D. 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度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权力的相互制衡;B选项“真正”一词说法错误;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1742年2月,英国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 B.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C. 集体负责的责任内阁制尚未确立 D.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首相与内阁没有共进退,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排除A;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最高行政权属于内阁首相,排除B;材料没有国王信息,排除D。 17.“《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A. 确立了共和制 B. 实行了总统制 C. 创立了联邦制 D. 建立民选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联系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改变了“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的邦联状态,故C正确;共和制指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不符合题意,排除A;总统制指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建立民选制度与材料“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不符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18.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各种政体的实验场”之称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从大革命开始,经历了君主立宪、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一帝国、第二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等曲折民主制度建立的曲折之路,在1875年终于以“一票共和”的结果,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B项符合题意;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A;美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但不符合“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排除C;德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 19.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普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起的作用巨大 B.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C.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德国政体。根据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议会的权力很小,根据材料“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普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可知,体现了皇帝权力很大,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故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可知,当时德意志帝国的议会权力很小,而不是起巨大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可知,德国的政体具备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色彩,不是仍然是君主专制,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是带有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体现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 《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做出一些调整和修改,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故D正确;“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说明马克思主义需要新发展,无法体现《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也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排除AB;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发展,并非强调《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排除C。 二 简答题(20分,共2题) 21.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关于“火烧赵家楼”的材料: 材料一 只知道他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英雄,后来才知道他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青年教育的好老师。 ——巴金《怀念匡互生先生》(注:巴金不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材料二 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予同《火烧赵家楼》 材料三 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材料四 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有何深远影响? 【答案】(1)不是。巴金不是五四运动亲历者,提供的材料可信度较低;材料二、三中亲历者的回忆可能有误;材料四中匡互生自己未提及此事。 是。材料二、三的作者作为亲历者可信度比较大;材料一、二、三相互印证。材料四中匡的回忆不足以证明。 (2)同意。理由:学生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不同意。理由:当时北洋政府反动卖国,学生的行为是爱国的,不应被起诉。 (3)作用:先锋作用。影响: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详解】第(1)题,因为设问中提醒从史料的可信度角度回答,前三则史料认为是匡互生而第四则史料则未提及匡互生,而根据材料前三则史料不是亲历者即不是一手史料,又或是文学作品和他人回忆史料真实度相对低而第四则史料是当事人的亲历却未提及此事,故推断可能不是。第(2)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法治而是爱国,可以从上述两个角度回答,也可以综合起来从理性爱国的角度回答。第(3)题根据所学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在北京起到了先锋的作用,而五四运动后期工人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使得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迈进。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 【答案】(1)特点: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 作用: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吏治清明。 (2)不同:古代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古代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其独立性更加明显”、“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可以归纳为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在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发展,表明其特点还有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作用:依据所学从监察制度运行、监察机构的实效性以及君主专制统治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可知缺少持续性;根据材料“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可知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根据材料“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可知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