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线上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线上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线上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为 90 分钟。‎ ‎‎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⒈在井田制下,土地是不能随便买卖、转让的。然而,西周中后期五年卫鼎、九年卫鼎等 铭文中却有了贵族间进行土地买卖、转让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地权出现下移趋势 B.礼乐制度的动摇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王室对土地失控 ‎ ‎⒉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 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 ‎⒊《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 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受罚。对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 庄稼幼苗的时间各 20 天。据此可知,《秦律》 ‎ A.细密而又严苛 B. 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 C.重刑罚轻感化 D. 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 ‎⒋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B.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C.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 ‎⒌中国古代书画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与此同时,宋代书画也出现作伪高 潮,以致出现了以辨真伪为主要内容的文物鉴赏著作《洞天清录》。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背景是宋代 ‎ A.城市经济发展 B.中央集权加强 C.科举制度完善 D.重文轻武盛行 ‎ ‎⒍明清时期江南女性大规模参与以仿效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等为内容的纺织工作, 其织品称为女红。其作品具有温和、幽静、含蓄内敛的风格,深得读书人的赏识,一度出 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追求 B.手工业劳动力的短缺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D.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 ‎ ‎ ‎ ‎ ‎ ‎ ‎ ‎ ‎ ‎ ‎ ‎ ‎⒎海关所记 1868——1875 年丝茶和鸦片的交换。(单位:千海关两) ‎ 上述表格 ‎ A.表明丝茶贸易逐步被鸦片贸易取代 B.说明洋货遭到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 C.全面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状况 D.表明中国外贸收入被鸦片大量吞噬 ‎ ‎⒏19 世纪 70——90 年代,一部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逐渐融合,由此,一个新的社会阶 层——绅商,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诞生了。绅商阶层的诞生 ‎ A.阻碍了洋务企业的发展 B.得益于传统经济的解体 C.表明近代社会结构变化 D.颠覆了晚清的政治格局 ‎ ‎⒐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 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C.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 ‎⒑1929 年至 1934 年,国民政府先后公布了四个进出口税则,税率最低 5%,最高达 80%, 平均税率为 25%,同时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 ‎ A.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利益 B.遏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C.实现了关税的完全自主 D.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 ‎⒒中国从来没有进行五年计划建设的经验,1952 年 8 月——1953 年 5 月,中国派代表团 赴苏联学习。代表团成员主要是由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以及能源、冶金、国防工 业部门和军队方面的领导组成。这说明中国 ‎ A.全面移植了苏联的制度 B.已经走上苏联式工业化道路 C.重工业是国家战略重点 D.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 ‎⒓1953 年 1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推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在城 市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这一政策 ‎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进程 C.表明经济治理放弃市场机制 D.标志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建立 ‎ ‎⒔1955 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数千名师生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 从此扎根西北。下图为当年“交大支援大西北 专列”乘车证。该票证可以说明当时 A.高等教育发展趋于平衡 B.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 C.人民建设国家热情高涨 D.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⒕《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在 1983 年出版时,将《目前形势和任务》 一文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改为“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 辅助作用”。这反映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较顺利 B.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仍很明显 D.国企市场化改革遇到瓶颈 ‎ ‎⒖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种“摘帽”现象 ‎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 ‎⒗1931 年,罗斯福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建立了临时紧急救济署,并拨款 2500 万美元供 其支配,还提出由州政府投资开发圣劳伦斯河,举办了一些规模不等的工程来救济失业 工人。这反映出 ‎ A.新政已在美国全面展开 B.美国失业问题得到解决 C.纽约在危机中损失最大 D.纽约州已尝试新政实验 ‎ ‎⒘右图为 16——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建立 的贸易据点及路线示意图。殖民者的商 业活动客观上 ‎ A.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B.促成了区域商业中心的崛起 C.拉大了东西方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东南亚地区走向联合 ‎ ‎⒙下图为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存在的专 职叫人起床上班的“叫醒工”。这可以用 来说明 ‎ A.钟表已成为家庭必备品 B.工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工厂制强化了时间观念 D.城市公共服务渐趋完善 ‎ ‎⒚苏思在《1700 年以来的英国社会经济史》中说:“有些完全是新兴的城镇出现了,它们 起初是一些小村庄,但很快就扩大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如格拉斯哥在 18 世纪末还 是小城镇,但到了 1831 年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了。材料所反映的变化 ‎ A.推动了圈地运动的扩展 B.是工业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C.加速了英国农业的衰败 D.说明城市经济已占据主导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⒛下表反映的是 1955——1968 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见,‎ 这一时期 ‎ 美国 ‎ 法国 ‎ 联邦德国 ‎ 日本 ‎ 英国 ‎ ‎4% ‎ ‎5.7% ‎ ‎5.1% ‎ ‎7.2% ‎ ‎2.8% ‎ A.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B.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 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D.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 ‎ ‎21.下表反映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苏联 ‎ 时间(年) ‎ 工业产值增长率(%) ‎ 时间(年) ‎ 工业产值增长率(%) ‎ ‎1963 ‎ ‎8.1 ‎ ‎1966 ‎ ‎8.7 ‎ ‎1964 ‎ ‎7.3 ‎ ‎1967 ‎ ‎10.0 ‎ ‎1965 ‎ ‎8.7 ‎ ‎1970 ‎ ‎8.9 ‎ A.斯大林模式已基本废除 B.重视科技对经济的推动 C.新体制的实践取得成功 D.工业领域改革效果明显 ‎ ‎22.英国进入 1980 年代后,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 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 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 B.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C.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 D.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 ‎ ‎23.“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 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 ‎24.欧盟在 2010 年对其成员国的调查中,27%的国家有吸引高技能移民的相关政策,其中 发达国家的比例高达 47%。这可以说明 ‎ A.欧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 B.高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C.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D.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 ‎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计 52‎ 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 材料一 1933 年 6 月的“农业信贷法令”把信贷业务合并为土地银行、生产信贷、 中级信贷和合作信贷等四类,并且大大地扩大了当时的信贷范围。农业调整局把注意力 集中于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的减产。联邦剩余产品公司收买剩余产品,把他们分配给 各州救济机关;通过防洪工程划拨大批款项修筑各州之间的公路,以及划拨大量资金使 农村电气化以大力支持农业。‎ ‎——《美国经济史》‎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新政中的农业措施,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其意义。(12 分) ‎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 1953—1958 年中苏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 因。(13 分) ‎ ‎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 材料 1948 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 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平台以及中国对外 交流的重要窗口,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中国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 下表为 1949——2013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文章中的高频词语汇总。‎ 时期 元旦社论文章中的高频词语 ‎1949——1956‎ 困难、侵略、苏联、改造、合作、农业改造 ‎1957——1965‎ 矛盾、速度、调整、苏联、帝国主义 ‎1966——1977‎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级专政、毛主席、毛泽东思想 ‎1978——1992‎ 调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3——2013‎ 政府、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请选择一个时期,概括其阶段特征,并利用该时期的高频词语,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 明。(要求:概括准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 材料一 霍乱在 19 世纪 30——50 年代的英国伦敦曾连续暴发。1842 年,埃德温·查 德威克在历时三年深入调查后完成《大不列颠劳动人口卫生状况调查报告》,认为肮脏的 环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负责供应清洁的饮用水、处理污水以及消除污染源。 该报告被提交给枢密院并公开出版,公共卫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约翰·西蒙任卫生总署 首席医疗官后,将公共资金转用于传染病的调查,并大力推动议会在 1872、1875 年通过 并完善《公共卫生法案》,全面涵盖了关于住房、饮用水、污水和传染病防治的规定,世 界上史无前例的公共卫生体系得以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秀荣《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大政府”——19 世纪 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材料二 成立初期,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健康。‎ 中共中央为此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编写书刊普及科学卫生知识,破除迷 信;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早报告、早 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和蔓延等;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组织和各专业性防疫机构。同时 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 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疫情与国家应对》‎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5 分) ‎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相比,新中国在疫病应对上的特点,并简析其 意义。(6 分) ‎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权力与疫病应对”的认识。(4 分) ‎ 高一历史试卷 8 /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