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热点微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学案)
微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 一、经济思想的嬗变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 (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生产、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克林顿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 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 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采取统制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滥发纸币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 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2.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 (1)苏(俄)联的经济模式的探索及挫折——两个转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初)→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初—1928年)→计划体制(苏联模式的表现及作用)。 (2)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及影响——两个调整: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新经济。 (3)西欧经济政策调整之路——两个对策:面对经济危机时的对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措施、特点及趋势)。 (4)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及成就——两个模式:经济军事化(法西斯经济模式);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5)近代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两个类型:①“内源型”(“原发型”或“内生型”等)模式:英法美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②“外铄型”(“传导型”或“后发型”等):亚、非、拉的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 (6)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转变——两个巨变:重商主义(盛行于16—18世纪手工工场时代的欧洲)→自由主义(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3.世界历史上四大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欧洲模式(英国) 美洲模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 生产资料所有 生产资料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来片面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 发展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 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以调整农产品结构 经济 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主义(市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政治 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代议制 总统制、联邦制、两党制、民主(代议)共和制 度 4.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和启示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认识和启示: (1)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2)现代化既是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又是各民族国家追求的目标,由于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国情和条件,它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3)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现代化模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4)各个国家在启动和推进现代化时应慎重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确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的依据,一是遵循共同规律,二是适应本国的国情。只有既符合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模式才是科学合理的最佳模式。 一、选择题 1.(2019·衡中同卷文科综合一,3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极力宣扬通过自由主义政策实现英国产业部门间的自然均衡。在他看来,最终的均衡甚至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均衡,而是全球作为一个统一大市场的普遍均衡。这说明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质是( ) A.实现世界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B.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 C.帮助英国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 D.保障国际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答案 B 解析 亚当·斯密强调自由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实现英国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然平衡,还可以实现全球市场的普遍均衡,将自由主义政策由国内推广到国际,实质上是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故B项正确。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主义政策服务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自身发展的需要,A、D两项错误;自由主义政策产生于工业革命开始后,C项错误。 2.(2019·衡水金卷五,34)列宁一直强调,计划经济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市场状况,要通过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措施来实施经济计划。斯大林则认为,计划经济主要是指令性的,它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来实行。这一分歧( ) A.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B.反映出苏联国民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C.说明斯大林的观点脱离了苏联国情 D.根本不同在于计划经济是否占主导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显示列宁和斯大林关于计划经济认识有分歧,这种分歧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斯大林的观点并非完全脱离苏联国情,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快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排除C项;无论斯大林还是列宁,都主张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保证国家掌握经济的命脉,排除D项。 3.(2019·潍坊三模,34)罗斯福就任伊始即表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的。”这表明,罗斯福( ) A.力图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 B.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主张建立国际协调对话机制 D.致力于国内经济的调整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罗斯福强调“国内的紧急状况”,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4.(2019·济宁一模,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 A.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三权鼎立”的格局得到强化 D.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把福利国家政策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5.(2019·潍坊高三回扣练三,32)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75%,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 美国开始陷入“滞胀”是在1973年,不是苏联缩小差距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在这一时期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故D项正确。 6.(2019·临沂三模,35)“在美国,一个生机勃勃的、独立的软件销售业的出现,离不开联邦政府投资建立的、受益于研究开发体系的研究和人事架构……发展了一种典型的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团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材料说明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B.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兴起 C.美国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D.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的是联邦政府的支持促进了“新观点、新产品不断涌现”,这说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故选A。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说的是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2019·济宁一模,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领域。16世纪的商业革命和对美洲的探险导致了殖民地的建立,并因此引发了帝国之间的战争。商业竞争的优势和成功需要西班牙、法国、大不列颠和荷兰这些国家成为高效的生产者和足智多谋的贸易商。结果,政府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并处处严格要求外国殖民地为自己生产利润。这对18世纪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时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不断地浪费自己积累起来的珍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所有的正式经济理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种财富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它逐渐成为以“世界是争夺稀有资源的竞技场”的观念为基础的结构化经济体制。因为金银和其他产品都是有限的。政府就必须用保护性关税、航运法等来管理贸易,这些规定限制了与竞争对手和国内垄断部门进行食盐和火药的交易。重商主义政客们认为,他们的经济只能在牺牲别人的基础上壮大。 尽管这种经济体制是17世纪发展起来,它却在18世纪更被广泛接受,因为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战争迫使每个国家更加心狠手辣。但是,在18世纪晚期,以亚当·斯密的观点为代表,对这一经济规则的批判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美]佩里·M·罗杰斯《西方文明史·问题与源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经济模式形式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结合一个或多个要素加以阐述,论述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西欧“重商主义”形成的时代因素。 15—17世纪,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需求的经济体制——重商主义逐步兴起。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励出口,通过保护性关税等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积累金银财富。 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宣扬的人文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财富,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在拓展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欧强国对财富的殖民争夺。受“世界是争夺稀有资源的竞技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出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西欧国家相继实行“重商主义”,发展国内经济并应对外国竞争。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模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到时代发展潮流的影响。“重商主义”的形成就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多种时代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