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怀仁一中云东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 1.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 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 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的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再犁过,使 土里不见硬土块为止。当时粮食单产据古书记载“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3.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耕耨有粮蚕有 种,丁男戽水妇条桑。”此诗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4.“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 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 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5.《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 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6.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 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7.《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 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8.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到:“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 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9.经过 70 天的航行,虽然他没有到达中国,也没有到达印度,但他根据地图,仍将他到达 之地称为“印度”(Indian),将他遇到的原住民称为“印度人”(Indians),他其实不知道 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这里的“他”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达·伽马 10.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 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 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1.1585 年到 1604 年,在政府授权下,英国每年至少有一两百武装商船出海,专门在大西 洋和加勒比海劫掠他国运输船队,每年的掳获平均可达 20 万英镑。这一现象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C.促成了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D.反映了英国社会矛盾的缓和 12.据统计,1400 年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 3 600 万,到 1600 年降到 1 000 万左右,造成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奴隶贸易的盛行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3.19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 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14.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 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1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 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16.1914 年,一位工人的妻子在写给流水线生产的发明者福特的信中说:“你所使用的生产 线是一种奴隶驱赶装置,我的上帝!福特先生。我丈夫回家后一头卧倒,不吃晚饭……”当 时的欧美社会,类似的舆论也屡屡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自由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 B.工人缺乏必要的保护 C.工业发展对人文精神产生了冲击 D.强化劳动强度弥补了技术革新的不足 1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1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 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9.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而国本乃可益固”。洋务运动那一措施符合上 述思想 A.创办天津机器局 B.成立三支海军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设京师同文馆 20.“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 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 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21.设想你生活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 考虑,你最有可能投资的行业和地区是 A.采矿业;北京 B.制碱业;天津 C.冶金业;上海 D.棉纺织业;广州 22.19 世纪 80 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 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推行和平友好外交政策 B.民族企业都是中外合作企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致 D.民族企业得到外国大力支持 23.19 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 们的共同特征是 A.资本主义性质 B.私人经营 B.C.使用机器生产 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 24.20 世纪初,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当时倍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B.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25.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 逐渐发展起来了”。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 B.民众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 C.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封锁 D.国内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26.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 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 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 宗教及慈善事业”。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8.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该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展开 2002 农村/农村社会向城镇/工业社会转型 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问题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联合国 29.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变迁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30.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其前身 是 1947 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当初成立这一组织是为了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促进贸易自由化 D.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31.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 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 《圣经》中的 12 使徒、罗马的 12 铜表法、一天的 12 小时、一年的 12 月……最后,圆形的 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32.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的航海家们发现“世界是圆的”;500 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 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如果前者侧重于地理常识的话, 那么后者旨在强调 A.经济区域化 B.世界两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制度多元化 二、材料分析题(33 题 16 分,34 题 20 分,35 题 16 分,共 52 分) 33.(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 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 246 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 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 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 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 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 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 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 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 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 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 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 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0 分) 34.(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843 1 787 1 787 100 — — 1845 13 220 6 787 51.3 6 433 48.7 1846 18 746 3 554 19.0 15 192 81.0 1853 62 896 4 577 7.3 58 319 92.7 1856 79 196 — — 79 196 100 ——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 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 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 19 世纪 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 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 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 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 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 起的?(4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 展的特点。(8 分) 35.(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哲学、罗马法和基督教义作为欧洲各国的共同精神财富,经近代文艺复兴 和启蒙运动已被重新“化合”,成为欧洲统一的文化基础。……“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 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而法德两个国家化解宿仇、 实现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1950 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 联邦德国的全部煤矿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法德实现煤钢的共同生产, 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 ——《教学参考》 材料二: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 10 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 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在欧洲一 体化进程启动了 50 年后……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 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 年 5 月 1 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6 分) (2)结合所学,分析 2004 年欧盟扩大的背景。据材料二,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 主要意义。(10 分) 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ABDDA CCCBB BACBD CDACB DCCAA CDAAC DC 33.【答案】(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 素。(每点 2 分,共 6 分) (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每点 1 分,任意 4 点 4 分) 有利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 视。(每点 2 分,共 6 分) 34.【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4 分)原因: 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4 分) (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4 分) (3)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4 分)特点:主要发展重 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4 分) 35.【答案】(1)政治上:吸取历史教训;美苏的强大及冷战;法德逐渐实现和解。经济上: 西欧国家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文化上:近代以来相似的文化传统。(每点 2 分,共 6 分) (2)背景: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推动。(4 分) 意义:增强欧盟的实力;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繁荣。(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