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年5月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 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 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 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 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先王为诸侯订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聘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制度性的保障, C符合题意;A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B说法错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并没有向周王申报财产的义务,排除;D说法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政治基础,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礼乐制是分封制的文化制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面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宗法制度的弊端。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段材料指出了宗法制度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度的弊端包括①②③④。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宗法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渊源于氏族公社的父系家长制,西周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 3.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郡县制“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得出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D项与题干不符,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郡县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本题的关键词“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切入,得出答案。 4.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答案】B 【解析】A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无关;D项明朝内阁制度创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5. 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 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 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 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明太祖废丞相后……又制定半印勘和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的意图,故C项错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说明明太祖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提取关键信息“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再现内阁的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 极具机密性 B. 参与军政决策 C. 办事效率高 D. 办理军政要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一个概述,主要是针对军机处在面见皇帝时候的具体行为。从材料所给的“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来看,军机处办事机密,对皇帝直接负责。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CD三项也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的特点:参与机要政务;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跪奏笔录;勤、密、速;行事快捷。积极: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消极: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7.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上其他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材料中的两个制度可对应于( ) A. 唐朝的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 唐朝的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C. 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D. 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封驳”制度可知应该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门下省,故A 项排除。备选中符合材料中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内容的有宋朝的通判、秦朝的御史大夫,但比较来看C项中汉朝的内朝是决策机构,不是封驳机构,所以排除C项。D项中明朝的内阁不是封驳机构,所以排除D项。 故本题选B。 8.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 此材料反映了( )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 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期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确定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负责地方的民政和军政等事务,在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故①③正确,②错误;材料“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说明元朝恰恰是中央集权比较弱的朝代,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9.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0.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 11.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C.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D. 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意在强调不是整个民族在与日本战争,说明了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是仍然有力反抗的,清政府也并未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选项A、B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落后才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以“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A指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D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排除ABD。 13. 颂扬淞沪会战的歌曲《歌八百壮士》的歌词写道:“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词所反映的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②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④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是指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团长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①③④符合题意,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淞沪会战 14. 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 此条约的签订( ) A. 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 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C. 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 D. 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可知此举是指在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美英为了鼓励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而放弃了对中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故选B,此举不能体现出ACD,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战中的中外关系。 15. 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 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历史研究史料来源的判定能力。据知识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或者分为地上史料和地下史料。一手史料包括当事人的笔记,日记,官方文书,考古发现等;二手史料包括后人的著作,研究等。而在一手史料中最为可信的即为现场照片,考古发现。故选D,即为较为客观的东西;ABC都是带有主观色彩,故排除。 考点:史学常识·史料鉴别·一手史料(课标外) 16.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三十周年”指1941年,时值中国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分裂统一战线,消极抗战。由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决不休止”可知,该决定旨在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故A正确。推动国民大革命的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错误。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和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任务或目标,故C、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号召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抗战。1938年“双十节”,周恩来呼吁“全中华民族之爱国各抗日党派,应该宣誓:使中国不再闹分裂,使统一战线永远的巩固和发展下去,使大中华民族永远的团结起来,一直达到抗战胜利,建国成功!”[14]1941年延安国庆纪念大会后,发表了致全国军民电,呼吁“全国军民加强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在1942年“双十节”上,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号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万矢一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17.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 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 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人口被迫迁往西南等大后方。国民革命时期是由南向北主动进行北伐,土地革命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而非各阶层人民积极性,排除AB;C虽有道理,但是材料中“心理统一”和“认同感”是指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抗日战争 18.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中期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 A.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 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C. 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即被列强打破,故D项错误;福州船政局开办于1866年,而且是清政府官办的,不会对材料现象构成干扰,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和清政府作战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清政府当时被列强欺压,没有设法拖延,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 19.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属于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戊戌变法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指义和团运动,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与“中世纪”不符,故BCD项排除。 20. 公元前406年,雅典的10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中8位将军死罪。 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 ) A.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B. 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化倾向 C. 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D. 程序的公开保证了结果公正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狭隘性 民主政治范围有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 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1.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示意图,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其主题的是 A. 《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B. 《 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D. 《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的多样性,因此选C。 考点:中西方历史·中西方的政治制度·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名师点睛】复习中外政治制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古希腊民主形成的条件及历史意义;古罗马法制的演变及影响;比较中西方早期政治差异及原因;比较英、法、美、德四国政体,概括各自特点,并作出客观评价;思考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 22. 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类似,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的积极之处主要表现在( ) A.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B. 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D. 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解决了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权力削弱。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 点评: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3.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说明成文法较之习惯法的出现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发展中的“一、二、三” 24.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 A. 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C. 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 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答案】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 25.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 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 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说明A正确。内容庞杂、结构松散材料无从体现,故B、C不正确。根据所学,习惯法是成文法之前的,D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特点 26.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 A. 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 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 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 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A与题干中所述政治变化不符;B与史实不符;D无从体现。所以答案选择C项。 试题分析:A不对,这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手段,而非题干中的“办法”;C不对,英国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是在18世纪,时间不符;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在第二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来限制王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27. “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这样,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了……从此,英国不再发生革命,和平与渐进成了社会变单的手段。”这一切,始于( )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 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分析,“英国不在发生革命”“议会和国王的关系就完全反转”是在“光荣革命”之后,故选A;B C D都晚于“光荣革命”,与“始于”不符。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注意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律: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8.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1月4日任命俄亥俄州前司法部长理查德•科德雷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但众议院议长称奥巴马绕过国会对科德雷的任命是越权行为。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的有关规定,你认为议长的依据是( ) A. 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力在国会 B. 前任州级官员不得在联邦政府任职 C. 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须得到国会批准 D. 总统无权提名、任命政府高官 【答案】C 【解析】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力在总统而非国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前任州级官员也可以在联邦政府任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9. 历史老师在上课中,课件展示了如下内容:“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根据以上条款判断,该条文出自( )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中可以分析出这个国家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A项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B项排除;D项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 点睛: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0.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取得政权,所以根据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是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列宁当然就是要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正确;ACD均不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两次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如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 31.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普法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故①正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②错误。题干中“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做主”,而巴黎公社的政治架构中,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因此“政治代表”确指公社委员。故③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说其为“新政治制度”是指其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2.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 根本利益的趋同 B. 军事冲突的加剧 C. 国家实力的消长 D. 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对战后美苏故只能洗的认识。美苏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势均力敌、两分天下,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故答案为C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33. 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 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 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 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恐怖主义 34.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联盟并不十分紧密”。“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北约组织的衰落体现出( ) A. 战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B.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C. 苏联在冷战中已具有优势地位 D. 西欧政治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并与苏联争霸,故A项错误;材料“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说明法国不再在军事上追随美国,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美苏争霸是苏攻美守,故C项错误;1962年欧洲还没有开始政治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 35. 1949年2月初,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下列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意思是要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然后再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指的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自身正确但是材料并没有强调这一点,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指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6.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时间“1972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A项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排除;B项应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排除;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排除;由题干时间“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D项正确。故选D。 37.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 A. 号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C. 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 D. 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求同存异”的方针。 38.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结合所学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知识分析解答。 39. 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 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 A. 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 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 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 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冤假错案……改判无罪……”可知,这表明了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法制建设完善的表现,所以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法制建设 40.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D 【解析】材料虽然承认十月革命有外在的原因,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即其发生是俄国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月革命不仅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列宁主义也是革命的旗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猛烈地冲击了西方现代化模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十月革命是一战引起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密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相互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罗马共和国还设立了监察制度……使保民官和野心家不能操纵选举,使甚至人民自己也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美国的行政监督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行政监察的任务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分别执行……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摘编自李玉赋编《中国廉政建设研究成果集二》 材料四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同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勾结,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家财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得意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从法律的角度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兴盛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及其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的后果。 【答案】答案:1.特点: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 评价:对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腐等有一定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并不代表民众履行职责而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原因:法律(罗马法)对权力的制约;监察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 特点: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监督系统;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 3.现象:领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原因: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 后果:导致苏联党和政府失去群众基础,最终苏联解体。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体现的是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非常明确的特点,再例如,“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体现的是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的特点。在评价古代监察制度是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例如,材料中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就是强调古代监察制度的消极方面,因为毕竟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兴盛的原因主要是靠罗马的法律,因为罗马的法律规定对权力实行制约并且还设立了监察制度。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则要按照材料三的意思进行分层次概括,例如,“行政监察的任务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分别执行即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3)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主要从领袖、领导干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要突出领袖的个人专断,领导干部的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而直接原因在材料四中能直接找到答案,“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中的“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就是直接原因,而带来的后果则要从导致苏联的解体、导致亡党亡国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