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 (2)
单元提升课(十二) 视角1 历史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知识点拨】 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形成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四个历史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世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的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 【考题例证1】 (2017·广东揭阳调研)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儒学在“百家争鸣”时,就是“显学”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生公孙弘”“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可知,公孙弘所崇奉的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 项正确;儒学影响力有所提高,但儒学本身的地位,在材料中的体现不太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 治国理念——德治、法治、民本、无为等思想 【知识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民本的德治思想;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与暴力统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法治理念;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重视民本的和谐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和谐思想等。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考题例证2】 (2017·贵州贵阳模拟)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解析 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作者主张维护西周的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的要求。符合儒家所主张的“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墨、法、道家并无类似的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视角3 主流思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识点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理学的创立,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种思想,注重加强主观意志,强调气节道德,讲求自我约束,发愤图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 【考题例证3】 (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解析 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上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对于官员来说,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 答案 C 1.儒学思想的产生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解读】材料叙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孔子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政治上,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瓦解;文化上,原始巫史文化崩溃。孔子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仁、礼、实用、中庸。 2.法家思想的地位及评价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如前所述,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因为要由政府来保护和支持一家官方教义,这正是法家的一个原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分析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内在关系。西汉时期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却是法家的主张,因而形成了“外儒内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3.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作者认为:(1)理学是中国古代最精致、最完备的理论体系;(2)理学影响巨大深远,积极的方面主要是,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完善达到理想的人格建树,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消极方面主要是,为了维系专制统治,而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妨碍了人的潜能作用的发挥。 4.李贽的思想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解读】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是因为明清之际,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上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5.明清进步思想的缺陷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早期启蒙思想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带有明显的不足、缺陷。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暴政,主张限制君权等,并未上升到制度批判层面,没有提出推翻现行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没能突破古代统治模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而法国启蒙思想则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