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19 届)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 18 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 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如出一 辄的问题是 A. 摆脱外国殖民统治 B.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D.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英法都不存在民族危机,A 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建立的是君 主立宪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B 错误;C 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C 错误;英法资产 阶级革命的目标分别是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D 正确。故答案选 D。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英法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名师点睛】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比较,一般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 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探寻它们的共同规律,如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 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障碍;从影响来看,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等等。同时还要注意从同一个角度的不同方面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样从原因来 看,尽管其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具体障碍不同,英法是封建 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独立战争是英国殖民统治,这些具体原因就成为其不同点。 2. 下图是英国的漫画家创作的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 画,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 漫画的含义是 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 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 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所学知识背景来理解材料,女郎千挑万选终于选 定了帽子,象征着法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和政体变更,终于在 1875 年通过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法国的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后,没有随时改变,故排除 A 项;法国政体不是装饰品,而是各司其职、依法行政,故排除 B、C 项。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 确立 3.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 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 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 A 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 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 D。BC 两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 4.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 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 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 A. 近代化史观 B. 全球史观 C. 革命史观 D. 社会史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尽管洋务运 动是失败的,但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洋务运动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场革 命”的认识也就突出反映了近代化史观,选 A。全球史观.革命史观以及社会史观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B.C.D 均不能选。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观•近代化史观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汉)-④赣南闽 西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其中在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 别为 A.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开创——全民族抗战局面实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成熟 C. 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泽东思想成熟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土地革命高涨——民主革命基本 胜利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 6. 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 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 能主张 A.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 克己复礼 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战国某思想家”、“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 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可知该思想家主张人性本恶,由此可知 是荀子的主张。A 项是孟子性本善和仁政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 项是老子的思想, 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 项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项是荀子的思想,孟子 认为人性本恶,主张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 符合题意。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战国某思想家”、“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 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可知符合荀子性本恶思想,然后 从选项中选出符合荀子的主张即可。 7. 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D.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答案】B 【解析】A、D 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不符合题意,故 A、D 两项错误;“君舟民水”是 荀子的主张,C 错误;“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是孟子提出的,故 B 正确。 点睛:通过审题可知,答案应该符合两个条件,孟子的思想和“提倡民权”,然后从选项中逐 一排除即可。 8.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 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理学并不仅仅……是全新的创造”阐释的是理学,而“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故 A 项排除;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故 B 项正确;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故 C 项排除;汉代以后儒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 封建专制统治,故 D 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内容 9.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 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倡导个性自由,故 A 项正确;“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一种批判的看待孔子的 观点,故 B 项错误;顺时而变在材料并未体现,故 C 项错误;儒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在材料 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 10.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 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 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所评价的是 A. 李贽《焚书》《藏书》 B. 顾炎武的《日知录》 C.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D.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答案】D 【解析】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其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故 D 正确;从材料所指时间可以推断该理论出现在晚清思想,而李贽在 明朝晚期,故 A 项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顾炎武的《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宗旨,王 夫之的《船山遗书》,都没有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内容,对“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 之说”影响不大,排除 B、C。 11.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 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 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 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D. 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科技成就的内容。本题首先抓住关键词宋代取得的的 科技成就,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故 A 项错误;B 项出现于唐朝末年;北宋时期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故 C 项正确;D 项出现在唐朝;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2.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3.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 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 历史进程。 12.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 品的艺术特色是 A. 浪漫主义 B. 古典主义 C. 现实主义 D. 自然主义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来 自于《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 前 6 世纪)的诗歌,它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故 C 项正确;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都不属于《诗经》的艺术特色,故 ABD 选项 都错误。故选 C。 13.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 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 历史原因不包括 A. 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答案】A 【解析】商品经济大繁荣、市民阶层的出现在文化层面,使得文学出现平民化的倾向,故 B 正确;印刷时的创新实现了印刷品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反映平民诉求的作品的出版,故 C 正确;文明的发展交流等多种因素促进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故 D 正确;B、C、D 不符 合题意,排除;明时期理学盛行,没有去掉纲常礼教的束缚,故 A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A。 14. 王冕的《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画上题诗,诗画相配, 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下列绘画与之风格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王冕的《墨梅图》清新秀丽,诗画相配,充分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精神 情操,可以看出该画注重写意,这是文人画的特点,A 符合文人画特点,故选 A;B 是《清 明上河图》,是民俗画,主要反映社会风俗,不符合题意,排除;C 属于动物画,D 属于人物 画,不符合“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排除 B、 C、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进行分析,结合文人画的特点解答即可。 15. “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 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 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 A. 百戏之祖 B. 达到高峰 C. 推陈出新 D. 日臻成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 调的京剧在交流中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综合,即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是京剧的推陈出新, 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京剧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 除;既然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的推陈出新,那就说明京剧还未达到高峰,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的推陈出新、仍在发展变化而非日臻成熟,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特点 16.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 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 念,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促进了人们 向西方学习,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故 D.①②③④正确。 17.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 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 准是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 落不了户的”看出,历史学家从当时中国的实际社会环境出发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合 理性,所以 C 正确;材料与科学技术决定论无关,排除 A;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 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无关,排除 D。 18. 19 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 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答此题注意关键的时间提示“19 世纪末”, 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所以选 B。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学东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9.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 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的 A. 器物层面 B. 制度层面 C. 文化层面 D. 实践层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日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 中主要关注政治制度,而中国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日本学习的是西方政教之 本,而中国则舍本逐末,由此可以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 20. 下图是 1917 年——1921 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 B. 报刊是当时传播新思想的唯一媒介 C. 广大人民关心国事和接受新思想 D. 西方习俗礼仪在这一时期传人中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7 年十月革命特别是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 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与图片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章数量很大相符合,故 A 与题意相符;B、C 两项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图片无法体现西方习俗礼仪“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排除 B、 C、D。 21.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 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 无所动心。”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 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 C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文化运动 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故 AB 项错误;D 项是文学革命。因此选 C。 2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①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②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 特点; ③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④被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并未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 ④错误,排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具有浓厚的爱国主 义特点,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①②③正确,故选 B。 23. 孙中山遍观欧美各国,发现欧美各国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革命的危险日益严重的问 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C. 各民族一律平等 D. 民权为一般平民共享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鉴于欧美各国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革命的危险日益严重 的问题,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故 A 正确;B、C 属于民族 主义,D 属于民权主义,排除 B、C、D。 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发现欧美各国存在贫富差距过大、 社会革命的危险日益严重的问题”,联系民生主义的提出背景分析即可。 24. 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 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 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据此判断这来自毛泽东的哪一著作?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 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会涉及到各 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材料的时间限制,可以排除 A、B。选项 D 论述两类矛盾的问题,不符 合题意。因此选择 C。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5.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 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 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考点: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 26. 1992 年 2 月 5 日,美国全国公共电台早间新闻在《邓小平从封闭中重新出现》的报道中指 出:“邓小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这让我们摸不着 头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源于邓小平 A.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述 C. 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1992 年”“邓小 平的再次露面和及其支持改革的承诺让一些分析家非常疑惑”是指邓小平针对市场经济,提 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特征,所以应选 D。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 27. 从中国历史看,20 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 果都: ①具有时代精神; 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④具有科学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结果,①正确;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 领,②错误;三民主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毛泽东思想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并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则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③正确;三民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④错误。本题的正 确答案为 B。 28.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有 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 D。 29. 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 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A. 研制原子弹成功 B. 对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C. 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D. 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 “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联系所学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产量, 解决了粮食问题,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故选 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30. 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三个面向”指的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面向世界(体现教育要和世界接轨)、面向未来。这体现了教育在推动现代化和国家发 展方面要发挥更为积极地作用,其实质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D 正确;A、B、C 不属 于本质,排除。 点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体现出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的本质目 的。 31.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 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 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 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 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 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 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四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 这个字,虽为俄人 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 Bolshevism 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五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 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 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孙中山民 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和政体主张是什么? (2)据材料三,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 核心内容。 (3)据材料四,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向西方学习目的。 (4)据材料五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答案】(1)严复——生物进化论;主张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主张民主共和制。 (2)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 (3)主张:向俄国学习。 目的:救亡图存。 (4)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解析】(1)严复:根据“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 亡的论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他还翻译了西方的著作,写作《天演论》,以鼓舞人们的斗志,改革图 新,救亡实存。孙中山: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得出吸收古代民本思 想;根据“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得出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政体主张:根据所学可 知,严复主张君主立宪,根据“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得出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 (2)过程:根据“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 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 内容:根据“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可知“最后的觉悟”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3)根据“Bolshevism 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 利!”,结合所学知识,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积极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民 主思想,吸取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成果,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救亡图存。 (4)道路:根据所学知识,秋收起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分析 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 装割据”道路。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 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果:联系所学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理 论指导下,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32. 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 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 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 ——自甘堕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 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1978 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外语教育成为中外 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三中所反映的的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时代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答案】 (1)态度:认为外国语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 。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 儒家正统思想影响。 (2)不同:第一阶段以俄语为主;第二阶段以英语为主。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加强。 (3)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 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得出古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 度。原因:可从古代中国的实力,在世界的地位,古代人们受传统思想文影响等角度去思考。 (2)不同: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1984 年,教育部宣布‘英 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得出第一阶段以俄语为主;第二阶段以英语为主。原因:根据新中国 成立初期世界两极格局形势和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分析“俄语热”的原因;根据改革 开放后,“外语教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分析 “英语热”的原因。 (3)认识:根据“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 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得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古代中国和 现代中国对待外国语态度的原因分析得出文学艺术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 1-30DDCACDBBADCCAACDCBBCCBACDDBDC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