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6月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 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 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 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 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 ‎2.汉武帝时代,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 A. 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B. 旨在宣扬封建伦理常 C. 迎合了封建统治者需要 D. 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综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汉赋不仅有“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这些特性迎合了封建统治者需要,C项正确;浪漫主义先河是楚辞,排除A;汉赋不是旨在宣扬封建伦理纲常,B项错误;汉赋没有把各种文体结合,D项错误。故选C。‎ ‎3.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A.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所以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故选A项,故排除B项;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故排除C项;题意并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故排除D项。‎ ‎4.明代冯梦龙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讲述了主人公鮮于同“八岁时曾举神童”,然“年年科举,不能得黄榜名”,但他“一心要中进士,要做好官”,后得科第,处事公允,特别是对恩师蒯遇时的“三番知遇”,他三世报恩,更加受人钦敬,这反映出此时 A. 通俗小说已成主流文学形式 B. 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严重 C.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异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科举制”、“三世报恩”等内容可知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项;“成为主流文学形式”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故排除B项;“三世报恩”的内容符合儒家的仁义思想,不能说明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异化,故排除D项。‎ ‎5.“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此诗描述的书法字体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诗描述的应该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选D项;笔画圆匀、富图案美值得应该是篆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是隶书的特点,公正清晰,飞洒活泼是行书的特点,故排除ABC项。‎ ‎6.近年来,基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之美”的精神主旨,京剧逐步走进中小学校园。京剧的产生 A. 源于元杂剧的直接发展 B. 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C. 满足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 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京剧的出现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体扩大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京剧是在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的形势下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排除。B项,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排除。D项,明清时期理学思想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排除。‎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源主张发展海军,认为掌握海权就能够达到“制夷”的目标,认为海洋对民族国家的稳定安全非常重要。这是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来看待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故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发展新式海军,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排除。魏源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理论的层面。故C项排除。魏源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彻底解放思想的作用,他不可能成功扭转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故D项排除。‎ ‎8.“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 A.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 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 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 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把那个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将中西文化融为一炉,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故选D项;中体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是改造传统文化,且对西方的学习即包含有改造的因素,故排除A项;清除了阻力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项;学习西方文化说明打破了文化封闭性,故排除C项。‎ ‎9.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 A. 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B. 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 C. 为推翻清政府寻找依据 D.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有选择的介绍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关于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摒弃其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旨在通过书中“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唤醒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故排除。C项,严复是维新变法中的一员,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故排除。D项,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借孔子名义实行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而不是严复的《天演论》,故排除。‎ ‎10.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 A. 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 B. 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 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 D. 新文化运动存过于绝对化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新文化运动是社会大环境使然。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的说法相似,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和绝对崇拜西方文化的信息,D项排除。‎ ‎11.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 中华民国成立 B. 五四运动爆发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C ‎【解析】‎ 民国七年+1911=1918年,“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判断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C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关键要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公元年=民国年+1911。‎ ‎12.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孙中山 A. 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 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 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有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故D正确;‎ 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A选项是民权;B选项是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具有狭隘的特征,与材料中的新民族主义的内容不符合;C选项属于民权主义而非民族主义,故错误。‎ ‎13.“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 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城市革命道路的失败后,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故A项正确。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于延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排除。C项,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时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 ‎14.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实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炎培是民主党派成员,所以吸引他出山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民主政党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现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项。‎ ‎15.下图是1953年的一张选民证,它折射出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排除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于1949年,故选C;D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主建设的成就,排除。‎ ‎1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主要说明新中国 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 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中国政府将带有一定轻视观念的名称“归绥”与“迪化”改名,并不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而是为表明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新中国政府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故D项错误。‎ ‎17.建国以后,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这体现了建国初我国哪一外交方针的的精神?‎ A. 不结盟 B. 一边倒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一边倒”就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B。“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体现了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D。‎ ‎18.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改编了所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使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B. 保障工业化的战略实施 C. 推动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D. 促进中苏教育事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52年起”和中国效仿苏联并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调整主要应该是为了学习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工业化的实现培养人才,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选B项;1952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已经实现基本好转,故排除A项;新中国一建立就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故排除C项;促进中苏教育事业发展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 ‎19.据学者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工业化成就突出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城市化进程缓慢 D. 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学者统计,在1949-1956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1956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公有制成为单一的所有制,正确答案为B。三大改造不属于工业化的成就,故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D。‎ ‎20.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A. “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B. “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C.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 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研项目从100项激增到3406项,明显是体现了大跃进和浮夸风,说明“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故选A项;科研项目的激增已经突破正常值范围,不仅仅是激发科研热情的结果,故排除B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新中国迈入了“科技的春天”,故排除D项。‎ ‎21.下图是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60周年的纪念标志。关于该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B. 共有29个亚非拉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 C. 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 D. 会议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2015年”“60周年”“印度尼西亚”,可以联想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友好、合作的精神,故选C。A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排除A;万隆会议没有拉丁美洲国家参加,排除B;D是不结盟运动,排除。 ‎ ‎22.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增多,主要是为了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为推动改革开放服务,B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此时期的外交活动主要是为推动改革开放服务,排除A。此时期的外交活动为推动改革开放服务,而不是实现睦邻友好,排除C。改革开放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排除D。‎ ‎23.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D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 ‎24.如图所示地区资源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该地区开辟为 A. 经济特区 B. 经济技术开发区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自由贸易试验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烟台”“天津”“北京”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是环渤海地区,1988年,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正确。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与材料不符,排除A。1984年,中国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材料不符,排除B。​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材料不符,排除D。‎ ‎25.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 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 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指20世纪80、90年代的苏东剧变,这些国家纷纷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6.文字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 ‎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答案】(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 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 因素: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一“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从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等方面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可从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等方面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依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结合所学从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等方面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人类传播史演进趋势是传播权利分化下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趋势的因素有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等。‎ ‎27.近代中国的白话文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文学革新,更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 材料二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认为新文学只有表现自我真情实感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同时提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 ‎——摘编自袁贺《真的猛士刘半农》‎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刘半农的文学改良主张并分析其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思想解放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的认识。‎ ‎【答案】(1)特点:数量增多;分布较广。‎ 原因: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开启民智,争取民众。‎ ‎(2)主张:文学内容应表现真情实感;白话文和文言文并行且彼此取长补短;提倡简化汉字。‎ 评价: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有利于文学通俗化和平民化。‎ ‎(3)因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同时白话文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白话文的发展。从白话报刊发展、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由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可归纳成数量增多;分布较广。结合1898-1911年的时代背景,可归纳成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 ‎(2)根据材料“新文学只有表现自我真情实感才能得到发展”“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写简化字”可以从文学内容的主张、白话文和文言文并行且彼此取长补短以及汉字改革的主张来归纳。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从白话文的推广、文学的平民化和世俗化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3)由材料“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和“《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 国语的文学 ”,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顺应时代潮流和促进思想解放角度作答。‎ ‎2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答案】(1) 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 影响:①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 ‎②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③对亚太: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或导致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阻碍经济的持久增长)。‎ ‎ (2)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 ‎(3) 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形势;国际局势。‎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遏制中国的烙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从盟友、中国和亚太地区三个视角分析回答。‎ ‎ (2)依据材料二“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遏制苏联,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等信息提取观点。‎ ‎ (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以及国内外形势回答。‎ ‎29.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材料中的“探路”首先在哪两个省开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举措:建立经济特区。省:广东、福建。‎ ‎(2)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标志事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主要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 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影响主要是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举措: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的举措主要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 ‎(2)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内容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标志性事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主要成就: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启示:结合所学从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