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1.“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 A. 墨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老子认为"一阴一阳"为之道,事物包含对立的两面;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根据题干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故事,反映了事物包含的对立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等,不符合题意,A错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不符合题意,C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D错误。 2.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在当时有很多人信从,特别是下层人信从的颇多,成为当时的显学,而经历短暂的辉煌之后,竟烟消云散了。这一学派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D 【解析】 【详解】墨家学派代表社会下层的小生产者的利益,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汉代起逐渐消亡。材料中符合墨家学派的特点,故选D。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汉代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 道家学派主张效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法家学派主张严刑峻法和改革变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C。 3.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 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柔和到了儒家思想之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结合材料“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与同化,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继承的孔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A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探究世间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属于二程自创的主张,C选项排除。经世致用是顾炎武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救世良方,D选项排除。 【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董仲舒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编造了“天人感应”的政治理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主张等等。 4.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渐兴起,出现了“四书”时代,故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中国的儒家经典的演变过程,与宗法制与科举制度均无必然联系,故AC项排除;儒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的糅合诸子学说,不能说明儒家经典的演变,故B项排除。 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故D项正确。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B错误;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C错误。 【点睛】《明夷待访录》为常考点,其中常考的篇目和观点有以下几个:《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6.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该诗中描绘了 A. 造纸技术的主要工序 B. 活字印刷的印刷过程 C. 瓷器烧制的基本流程 D. 丝绸织造的繁复工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浸楮”“举帘”“一幅”等词语判断这是利用树木搅碎举帘而后干燥成纸张的技术,故推断A选项正确;活字印刷术主要是制作胶泥,而材料并无胶泥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烧制瓷器的原材料是瓷土而不是树木,且计量单位也非“一幅”故C选项错误;丝绸制品的原材料是蚕丝,材料并无蚕丝,故D选项错误。 7.“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C. 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许仙”的主人公身份由官吏之子变成“药铺主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许仙”的主人公身份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说广泛传播民间思想,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而是反映封建等级观念遭到冲击,故D错误。 8.在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中,把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的是 A. 篆书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篆书笔划圆润、富有图案美,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书写都不太方便,排除ABC;草书书写潦草,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选D。 9. 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A. 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 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 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 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该画作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根据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画类型为文人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信息,B项排除;反映世俗生活的是写实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提供的个案,没有其他信息,无法对比,难以得出顶峰结论,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 10.德尔菲神逾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马克思说他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以下属于苏格拉底观点的是 A. 美德即知识 B. 万物始于水 C. 人生而平等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德即知识”强调通过教育而掌握美德这门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故选A;“万物始于水”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排除B;“人生而平等”是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排除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排除D。 11.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 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 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可知有利于国家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形成民族国家,故选C项;基督教改革运动开始于德国 ,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强调天主教的至高地位,材料削弱了天主教影响,排除B项;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排除 D项。 12.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13.特别喜欢咖啡、老是泡咖啡馆的巴尔扎克曾这样描写18世纪的巴黎:“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厅”。这说明当时的巴黎咖啡馆是 A. 巴尔扎克创作的灵感来源 B. 启蒙思想重要的传播平台 C. 法式生活习俗的基本象征 D. 最为重要的民主政治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咖啡最为流行的巴黎,知识分子每日聚在咖啡馆里讨论哲学与政治,革命者们讨论如何反对、推翻政府,法国大革命几乎是在咖啡馆里完成了铺垫与催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盛行欧洲乃至影响世界的社会、文艺思潮都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生发,并由此向社会、向世界蔓延传播。这说明当时的巴黎咖啡馆是启蒙思想重要的传播平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巴黎咖啡馆在传播思想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并不只是巴尔扎克的创作灵感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巴黎咖啡馆在传播思想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并非重在体现其在法式生活形式上的象征意义;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巴黎咖啡馆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并非正式的民主政治机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写道:“潮汐去还,谁所节度?”此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探索,最终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 祖冲之 B. 李四光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潮汐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此是由万有引力引起的,主要是牛顿提出来的,故C选项正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万有引力关系不大,无法解释该现象,故A选项错误;B选项李四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与万有引力无关,故B选项错误;D选项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在于相对论而非万有引力,故错误。 15. 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那些在竞争中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的人们面对茫茫宇宙大声询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反映这种现象的文学思潮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故D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故A项排除;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于是产生了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故B项排除;工业革命扩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产生了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故C项排除。 【点睛】“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关键信息。 16. 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11月欧盟正式成立,排除①;北约轰炸南联盟发生在1999年,排除④;②③有可能出现。故选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7.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 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 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 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这反映了当时 A. 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 B. 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 C. 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D. 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诸国”,可以得出传统华夷观念仍然影响清政府外交行为,故答案选C项。A项不符合本题主旨,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冲突,排除。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据此判断,作者对近代中国人“中体西用”式学习西方的态度是 A. 基本否定 B. 基本肯定 C. 全面否定 D. 完全肯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科技嫁接到中国专制制度和传统文化上,体现了两者的结合,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据陈旭麓表达观点的语气和材料中“毕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等信息可判断陈旭麓在此对近代中国“中体西用”式地学习西方的态度是基本肯定,故排除ACD,B正确。 20.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西学东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与西学有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B、C、D仅是原因之一,不是决定性因素。 21.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 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宣传科学救国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2. 语言变革常常是文化变革的先导,白话作为语言正统地位的确立,确实带来了精神的解放和文化创作的进步。白话新诗、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白话戏剧纷纷在此时应运而生。材料中所属情况出现在 A. 五四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文学革命,陈独秀著有《文学革命论》和胡适著有《文学改良刍议》都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文学革命的主张是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材料中的现象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的体现,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爱国的思想体现,A错误;维新变法时期主张改良运动,B错误;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以及带来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等变化,D错误。 2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 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 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 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可知李大钊、陈独秀的介绍偏向于唯物史观而忽略剩余价值学说,结合所学可知,剩余价值学说解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原因,中国工业不发达,中国要求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适用于阶级斗争学说,故选A项;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不是十月革命后,排除B项;据材料“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可知是李大钊、陈独秀宣传时的选择,而不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对剩余价值说的肯定,排除 D项。 24. 美国《TIME》周刊曾对20世纪诞生的某一理论评价道:“不但对科学界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文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这一理论是 A. 自由落体定律 B. 相对论 C. 万有引力定律 D. 量子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世纪诞生”“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故选B;A是伽利略的物理学成就,C是牛顿物理学成就,时间不符,排除AC;量子论属于微观物理学,不符合“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排除D。 25.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教育就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大量的人才 26.“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体现“民治”思想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独立,和林肯的“民有”的意思一样。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把政治上的主权回到人民手中而治国,才叫做“ 民治”,就是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在有了土地和主权后设法达到生活上圆满的幸福,就是“民享”。故排除AC,选B;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含民主主义,排除D。 27.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同时存在。”据此可知,走井冈山道路的决定因素是 A. 中国的社会性质 B. 毛泽东的思想认识 C. 三大起义的失败 D. 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走井冈山道路的原因,而“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正确;毛泽东的思想认识不是走井冈山道路的决定因素,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大起义,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排除D。 28.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 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项, 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 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 【考点定位】毛泽东思想。 29.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答案】D 【解析】 “双百方针”的含义是,鼓励科学理论领域百家争鸣,文艺创作领域百花齐放。只有D符合这一精神。 30.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B.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A选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故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是在思想理论方面打消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C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1995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二、材料阅读(每小题20分,2题共40分) 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 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 【答案】(1)特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渐次改革;户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户籍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 (2)意义: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解析】 (1)由材料中1984年、1985年、1997年、2014年每次户籍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的内容从改革的进程、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民生结合、户籍改革逐渐开放、走向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等角度概括即可。 (2)结合户籍改革的内容从对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利益和加速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户籍改革带来的影响即可。 3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期间,美国的反战运动有着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反响,不少反战团体持续斗争了8年。其参加者众多,包括青年学生、教师、士兵,宗教人士、自由派等,反战形式多种多样。同时反战运动促使不少人去分析国家的困境与人类战争。 反战运动虽然没能直接结束战争,但也使得总统不得不加快从越南撤军的步伐。当然反战运动并不是影响越战政策的唯一因素,除它之外,越南人民越挫越勇的反抗意志、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是制约越战进一步升级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美国执政者担心一味的升级会引来中苏的直接介入。 ——摘编自闫俊永《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制约越战升级的因素。 【答案】(1)特点:规模大;参加阶层多;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持续时间长,把反战放在对国家、人类命运的影响的高度来认识。 (2)因素:美国国内反战运动对越战升级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美国经济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中苏对美国的制约。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特点要多方面概括,例如,从规模上、参加阶层上、斗争形式上、持续时间上、认识高度上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2)制约越战升级的因素也要多方面分析,一是美国国内反战运动起到了作用,二是越南人民也是顽强抵抗的,三是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是制约越战进一步升级的重要因素,四是美国执政者担心一味的升级会引来中苏的直接介入,从材料即可寻找到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