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广雅、二中、六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广雅、二中、六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

高二上学期期末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四校联考试卷 历史 命题学校:广州第六中学 命题人:李少娟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卡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 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             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 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 道法自然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 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5.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6.根据右边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 B.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7.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      ‎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8.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 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9.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10.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11.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2.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13. “‎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14.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15.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   ‎ ‎ 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 ‎16.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17.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 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思想和科学的进步是由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所构成的,当旧的范式变得日益不能解释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时,能用更加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说明那些史实的范式就取代了它。”下列对应不能支持该论断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D.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19.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 A.个性化        B.规范化        C.网络化                D.国际化 ‎20.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 时间 ‎ 经济要素的变动 ‎ 公元前4世纪 ‎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18世纪末 ‎ 工厂出现 ‎ ‎19世纪末 ‎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 ‎20世纪中叶 ‎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21.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 ‎22. 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            B.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C.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             D.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 ‎23.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24. “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 ‎ 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                   ‎ 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 ‎25.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26.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下列选择中,属于邓小平理论中“吸收和借鉴”表现的是(  )‎ A.“一五计划”工业化方针                 B.和平赎买的改造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28.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 A.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29.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雨果在某位大文豪的葬礼上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下列哪项可能是该文豪的作品(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人间喜剧》 ‎ C.《老人与海》     D.《等待戈多》‎ ‎31.《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 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32.《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 (25分)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 材料二 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 材料三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 ‎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8分)‎ ‎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3分)‎ ‎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人类学家所说的“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 ‎。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其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法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法则进行修改或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5. (15分) 材料 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 ‎——蒋廷献《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工作”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肯定曾国藩有“伟大眼光”的用意及其历史观(7分)‎ 高二上学期期末广雅、执信、二中、六中四校联考试卷 历史 ‎ 参考答案:‎ ‎1-5CACBC 6-10BCCBC 11-15BDDCD 16-20BBAAA 21-25ACCBB 26-32CCCAB BD ‎ 33.【答案】(1)观点: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4分) ‎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秩序受到冲击。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 ‎(2)主张:世俗君主应起而领导宗教改革;信徒间平等;教皇及神职人员不应掌握世俗权力;世俗权力高于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力。(4分,答出2点即可) ‎ 意义: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解放了民众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2分) ‎ ‎(3)特点:思想近代化起步;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思想的束缚。(4分,答出2点即可) ‎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崇实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 ‎(4)认识: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它又影响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或制约社会的发展。(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得出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根据材料一“礼法模式”得出提倡礼治,根据“‘义’成为第一追求”得出重视道义,根据材料一“真诚待人”得出倡导诚信。第二小问背景,结合百家争鸣知识,从社会转型、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 ‎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得出世俗君主应起而领导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二“无论……高于其他教徒之上”得出信徒间平等;根据材料二“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得出教皇及神职人员不应掌握世俗权力;根据材料二“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得出王权高于教权。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宗教改革、解放思想和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等方面来分析。 ‎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得出思想近代化起步,根据材料三“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得出思想多元化,根据材料三“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得出传统思想的束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思想传入、经世致用思想发展等方面分析。‎ ‎34.【答案】评分标准参见下表: ‎ 等次 ‎ 说明 ‎ 表述 ‎ 一等 ‎ ‎(12—9分) ‎ 紧扣论点。 ‎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 ‎ 说明充分、史论结合密切。 ‎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 ‎ 二等 ‎ ‎(8—5分) ‎ 基本能围绕论点。 ‎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 ‎ 能够简单说明,史论有所结合。 ‎ 思路基本合理、逻辑关系基本清楚、表达基本准确。 ‎ 三等 ‎ ‎(4—0分) ‎ 偏离论点。 ‎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 缺乏说明,论证关系不清或没有论证。 ‎ 缺乏条理性、逻辑关系不清、表达欠通顺或表达不准确。 ‎ ‎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 示例1:赞同“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其困难的”这一观点。 ‎ 论证: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传统科技领先世界。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科技缺乏创新,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闭关锁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完成社会转型的契机。 ‎ 结论: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近代却落后世界,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 示例2:赞同“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这一观点。 ‎ 论证:中世纪的欧洲,神学统治、宗教束缚、封建割据、社会落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发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新航路的开辟、科技创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完成向近代社会转型。 ‎ 结论:从中世纪落后的欧洲到近代欧洲的崛起,证明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 示例3:赞同“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观点。 ‎ 论证:把示例1、示例2两个观点进行综合。结论是示例1、2的综合。 ‎ 示例4:反对“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其困难的”这一观点或“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其困难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 论证:(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又通过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重视科技创新,经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处于世界领先。虽经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但通过罗斯福新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结论:美国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史实说明观点是片面的。 ‎ 示例5:反对“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这一观点或“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 论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丧失,经济凋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不断探索救亡之路,但因内有封建专制、自然经济占主导,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外有列强的侵略和控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导致中国在近代前期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无法实现社会转型。 ‎ 结论: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中国的历史说明“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的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据材料“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其困难的”提炼得出观点示例1,据材料“不太成功的落后的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得出示例2,把示例1、示例2两个观点进行综合,得出观点示例3,据材料从反面得出示例4、示例5,结合所学运用合适的史实论证,可分别从该法则的正方、反方等角度回答,注意表述规范。‎ ‎35.【答案】(1)特点:体现“中体西用”观;革新与守旧并举。(4分) ‎ 原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既主张接受西方文化,又希望恢复我国固有美德。(4分) ‎ ‎(2)用意: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对待中国文化。(4分) ‎ 历史观:历史是延续的,有传承,不能分割。(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既恢复传统旧礼教,又接受西洋文化,体现“中体西用”观、革新与守旧并举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可知原因之一为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根据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可知原因之二为既主张接受西方文化,又希望恢复我国固有美德。 ‎ ‎(2)第一小问用意,根据材料“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 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及“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 可知作者的用意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及要求正确对待中国文化。第二小问历史观,从中体西用观可知作者主张历史是延续的,有传承,不能分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