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五课题十七 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多极化趋势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两极格局对抗斗争体现:政治上表现为两大阵营对峙;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3)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4)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 (6)“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课题十七 两极世界的形成 1.背景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 (1)美国: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提出) ①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②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 ③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 经济 马歇尔计划 ①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 ②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③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军事 北约建立(军事政治集团) ①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②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③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注] 雅尔塔体系 (1)内容:打败德、日法西斯,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事实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3)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注] “冷战”政策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 (2)苏联: 政治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与杜鲁门主义对峙 经济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成立) 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 华约(1955年成立) 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 [拓] 柏林墙 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的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 重难点 美苏两极格局的对峙 史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①。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② 史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③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史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④。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探究] (1)结合史料一,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② 反映了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③ “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 ④ 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所获取的信息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上去分析其认识上的不同;结合③④所获取的信息从二者的手段上去比较。 [提示] (1)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 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2)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 [系统认知]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2)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二)史料探史——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①。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②。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③ ——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史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④……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⑤。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使世界处在战争的边缘 ② 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 美苏的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 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欧洲局势渐趋正常 ⑤ 局部热战的发生导致美苏关系的紧张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①②③所获取的信息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学术界的评价;结合④⑤所获取的信息从美苏两国国家实力的变化中分析其争霸的特点。 [提示] (1)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及新力量的发展。 [系统认知]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美国著名外交官、遏制政策的设计者乔治·凯南在回顾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时,满怀伤感地写道:“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个人赢得了冷战,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的确,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斗争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两个超级大国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美国虽然赢得了冷战胜利,却夺去了国内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巨大的财力消耗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在朝鲜、越南、中东、非洲、中美洲和阿富汗等战场上共有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更多利益,为了争取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不惜劳民伤财, 使自己国家也陷入苦难,也给世界带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和平”。我们应该回首历史,珍惜和平。 [随堂巩固训练] 1.(2017·全国卷Ⅰ)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读懂] 漫画题为《又是斯大林格勒》,漫画体现的是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对西方的冲击,体现了西方代表人物的震怒和失落。漫画中西方人物军人手握炸弹,是遏制政策的象征,这体现了该政策并未能阻止苏联经济(政治/经济)的发展。 [做对] 选D 2.(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读懂] 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外的地区、国家的争夺是贯穿其间的一条清楚的线索;争夺的方法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美国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体现的是美国以文化方式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中间地带)。 [做对] 选D 3.(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读懂] “确立与解体”明确指向这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这条主线应是贯穿这一全过程的核心内容,而美苏两国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其中最清晰的一条主线。 [做对] 选C 1.(2019·南昌一模)1949年,美、英、法、西德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这一举措( ) 解析:选C 西德加入北约是1955年,1949年西德还不是北约成员,故A项错误;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对社会主义的禁运,故B项错误;禁运影响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故C项正确;苏联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故D项错误。 2.如图是苏联1949年出版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美国解决市场问题的棍棒》。该漫画表达的是( ) 点拨:认识该计划目的。 A.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 B.美国侵犯西欧国家主权 C.有助西欧经济恢复发展 D.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漫画不难看出,这是美国在运用经济手段来人为的将整个欧洲一分为二,客观上加剧了战后冷战的氛围,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很容易得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并没有触及西欧国家的政治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马歇尔计划积极影响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样也没有对控制西欧的相关提及,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3.1948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缔结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194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古巴也陆续加入。上述历史事件( ) 解析:选D 材料说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加强经济合作的史实,无法反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加入经互会的有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国家,体现不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加强经济合作的史实,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故D项正确。 4.(2019·太原模拟)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 解析:选D 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是在冷战结束后,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故B项错误;在苏俄(苏联)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开始”一词不妥,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二战后初期,美国希望与苏联合作,而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要遏制共产主义,这与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加剧有关,故D项正确。 5.1970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 解析:选D 由材料“新的全球战略”可知美国仍在与苏联争霸,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美国二战后与苏联就在全球争霸,故B项错误;据材料“实力”是美国战略的支柱之一,可推断美国意图凭借实力影响他国而不是维护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据材料“ 伙伴关系”“谈判”可知美国在对外过程中改变以往的直接影响方式,其目的是争取对外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942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扎在伊朗北部。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 ) A.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 B.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 C.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 D.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 解析:选C 从材料可知美国阻止苏联扩大势力,反映出二战时美苏的同盟关系逐渐被大国对立取代,故C项正确。 2.(2019·佛山一模)1952年9月,中国派出由重工业部、外交部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东德)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以重工业机械的展览为主。会后代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 解析:选A 据材料“会后代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即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参加莱比锡博览会后的感受,没有涉及经济建设的成就,故C项错误;中国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是在1957年以后,故D项错误。 3.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1947年3月”,结合材料中美国外交政策的攻势具有全世界意义,可得出文章评价的“它”是杜鲁门主义的“遏制共产主义”,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发生在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只针对欧洲,故B项错误;北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故D项错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 ) A.出于美国对苏冷战需要的考虑 B.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加剧了西欧社会的分裂与对抗 D.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 解析:选A 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是希望推动欧洲的联合,加强欧洲的一体化,从而增强与苏联对峙的实力,故A项正确。 5.(2019·汕头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 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 )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解析:选A 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宣传主要是针对苏联,通过对苏联的宣传使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从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美国民意测验,不能遏制苏联向东欧的扩张,故B项错误;美国国内的民意测验无法冲击苏联的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材料更多的是政治宣传,故D项错误。 6.(2019·湖北名校联考)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说中强调“这是欧洲人的事,主动必须来自欧洲”“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是( ) A.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B.促进欧洲经济恢复 C.推动西欧国家联合 D.利用西欧抵抗苏联 解析:选C 马歇尔计划有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促进欧洲经济恢复的目的,但材料不能体现,故A、B两项错误;材料“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即希望欧洲能够联合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抵抗苏联”的一面,故D项错误。 7.(2019·武汉调研)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许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欠发达》。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 B.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解析:选B 题干的时间点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在此时的西方国家对外大肆殖民扩张已结束,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才有“帝国主义”等表述,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对世界的不利影响,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有争议的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均势及均势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主要体现为下表中的两种。 观点一 认为均势可以防止霸权,具有稳定国际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世界秩序的前提,同时有利于世界和平 观点二 认为均势不能维护世界和平,且认为在争取均势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强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战争都是均势导致的结果。均势往往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达到实力大国间的平衡 ——整理自尚伟《均势理论与世界秩序》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此类题目可选择三个角度,赞成观点一、赞成观点二或结合观点一和观点二提出新的认识。如选择均势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角度,应该联系历史上重大战争爆发的背景,如近代英国的殖民霸权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结合史实分析为什么均势不利于世界和平;如选择均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可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等相关知识分析。 答案:论题一:均势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近代英国经过长期战争建立“日不落帝国”,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维持、巩固既得利益,他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强国与之抗衡的局面,故实行“均势外交”。均势外交的实质并非维护欧洲和平,而是要维护英国的利益,使其能在欧洲大陆通过支配国际事务扩大在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也使其海外殖民霸权得以维持,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海外扩张。所以,均势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理即可) 论题二:均势状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阐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对抗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且冷战期间东西方以政治对抗、美苏军备竞赛和地缘争夺为特点展开了全面较量,使世界处于恐怖的核均衡的威慑下,但对峙双方都不敢轻易动武。所以,均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