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 A.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 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 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材料“封建子弟之制……嫡庶之制……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巩固了国家政权,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材料说明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故B正确。 夏朝已经出现“家天下”局面,不是殷周时期,故A错误。 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秦朝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也不是殷周时期,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封建子弟之制……嫡庶之制……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血缘关系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道德经》,反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故D正确,排除A。 尚贤节用是墨家的思想,排除B。 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 A.         李斯《会稽刻石》 B.    柳公权《玄秘塔碑》 C.       颜真卿《祭侄文稿》 D.      赵孟頫《洛神赋》‎ ‎【答案】C ‎【解析】材料“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反映了行书的纵笔豪放的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可以体现豪放纵情的特点,属于行书代表,故C正确。 李斯《会稽刻石》属于篆书,故A错误。 柳公权《玄秘塔碑》属于楷书,故B错误。 赵孟頫《洛神赋》虽然也属于行书,但其特点是结构端正、行中带楷、楷中带行,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行书的特点风格入手,即可排除不属于行书的选项,再从AD选项的不同点出发,结合材料提示,即可正确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错误。 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错误。 依据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可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需要掌握火药运用于军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火药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对火药运用于军事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经 文 评 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答案】B ‎【解析】材料“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映了该学者对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赞同和崇拜,这属于李贽的思想,他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与此相符合,故B正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来自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维新变法,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来自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的《吃人与礼教》,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李贽对孔子思想主张的态度出发,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 1. ‎《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 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 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A.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反映了军机处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反映了军机处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军国大计……威命所寄”反映了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也不能说明军机处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要求学生结合军机处和内阁的职权特征来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处的性质和作用入手,即可从逆向思维得出答案。 ‎ 2. ‎《贼情汇纂》记载,杨贼说:“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与材料相关的是(  )‎ A.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 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C.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D. 日本侵华南京沦陷 ‎【答案】A ‎【解析】A.材料“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反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顺长江攻取南京并定都,故A正确; B.“杨贼”指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不属于中华民国,故B错误; C.太平天国与国民革命军无关,故C错误; D.材料没有反映日本侵华,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来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杨贼说……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 3. 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表明他(  )‎ A.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B. 坚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 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 D. 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映了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故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兴民权的思想主张,故A错误; 中体西用思想不等于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不能说明张之洞支持维新派政治变革,故C错误; 材料未涉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内容,故D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实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体西用”思想,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 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录到:“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D.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答案】C ‎【解析】材料“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清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C正确;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A错误;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故B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八国联军侵华的后果与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辛丑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 C. 《民报》 D. 《新青年》‎ ‎【答案】D ‎【解析】材料“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反映了当时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亟待破除,这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故D正确; 《海国图志》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新学伪经考》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 3. ‎1924年孙中山就土地问题指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这表明他主张(  )‎ A. 完全放弃仿效俄国经验 B. 实行核定地价政策 C. 谨慎实施“耕者有其田” D. 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答案】C ‎【解析】“完全放弃仿效俄国经验”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实行核定地价的政策,故B错误; “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说明1924年孙中山并不主张立刻实施“耕者有其田”,故C正确; 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非维护封建地主利益,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 1.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1943年的综合战报中详细公布: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中共正面战场是主战场 B. 日军战报基本符合当时中国抗战局势 C. 中共军事力量已经超过蒋军 D. 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已经放弃抵抗行动 ‎【答案】B ‎【解析】A.中共开辟的是敌后战场,不是正面战场,也不是主要战场。 B.1934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中共军队成为抗战主力,日本战报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 C.仅仅从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已经超过了蒋介石军队。 D.1943年,国民政府和军队并没有放弃抵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特别是要搞清楚国共双方抗战的表现。 ‎ 2.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B. 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 C.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 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 ‎【答案】D ‎【解析】A.徐州会战在1938年,故A错误; B.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指皖南事变,在1941年,故B错误;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在1947年,故C错误。 D.民国三十七年是1948年,材料“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反映了1948年底淮海战役的开始,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只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就可以正确选择属于基础题。 ‎ 1.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 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 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 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A.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A错误; B.《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B错误; C.《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C错误。 D.《共同纲领》在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政协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过程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变化的特点。 ‎ 2. ‎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国际社会认可 B. 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 C.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材料“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日内瓦会议讨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B正确。 周恩来总理于 1953 年底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 万隆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C错误。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20世纪50年代,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需要掌握日内瓦会议的特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日内瓦会议的特点和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年度 高等学校 中学 小学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学校 学生 ‎1950‎ ‎227‎ ‎13.4万 ‎3690‎ ‎109万 ‎40万 ‎2439万 ‎1965‎ ‎434‎ ‎67.4万 ‎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 ‎1441.8万 ‎168.19万 ‎11600万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 职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体 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 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 ‎【答案】A ‎【解析】A.材料数据反映了新中国1950年到1965年高等学校、中学、小学的学校和学生数量都大幅增加,这说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故A正确; B.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体,故B错误; C.九年义务教育段学生增加,这不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故C错误; D.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文革前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文革前我国教育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 A. 肯定人的尊严 B. 否定神灵存在 C. 强调理性至上 D. 推崇绝对真理 ‎【答案】A ‎【解析】A.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A正确; B.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故B错误; C.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 D.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古希腊神学思想和自然哲学思想的特征。 ‎ 2. 卢梭认为,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卢梭的本质意图是(  )‎ A. 否定近代的代议制 B. 强调“人民主权”说 C.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D. 倡导“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卢梭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没有否定近代的代议制,故A错误; 材料“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而卢梭也主张“人民主权”说,故B正确; 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并不主张实行直接民主,材料的本质也不是强调直接民主,故C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的分析理解,结合卢梭思想主张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 3. ‎“探索所有这些奥秘: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的意识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材料“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记忆和梦幻……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反映了重视情感的表达和对灵魂的呼唤,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A是《自由领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故A正确。 B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故B错误。 C是《向日葵》,属于印象派,故C错误。 D是毕加索的《手里捧着书的女子》,属于现代主义,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浪漫主义美术。需要掌握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作品。解题的关键是对“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记忆和梦幻……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的分析判断出是浪漫主义美术,结合选项作品的风格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和作品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 B. 《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C.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 ‎【答案】C ‎【解析】A.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与17世纪末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 B.《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故B错误; C.材料“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反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C正确; D.量子论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不是宏观,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相对论,要求学生结合相对论的内容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相对论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表现。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 1. 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儒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第二,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量,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弟子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理想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弟子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确切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答案】(1)本题据材料一“有教无类……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太学的史实指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2)本题据材料二“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于是又从此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即可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发明本心、格物致知等方面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3)本题据材料一“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材料二“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古代教育、儒家经典、教育理念等方面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故答案为: (1)表现: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培养众多人才;重视技艺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标志:太学的建立。 (2)状况:学校教育衰落,民间讲学日盛;新的讲堂制度出现。 差异: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3)影响:儒家学派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成为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丰富了古代教育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需结合孔子的思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台湾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海军陷旗后(高雄),凤山不守,台南陷于重围。刘永福以援断饷绝,事不可为,西去厦门。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可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材料二   此次受降典礼,于1945年10月25日上午九时,在台北市中山举行。依照受降书,台湾及澎湖列岛,全部交还中国。现在台湾业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并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从光复台湾的筹划到受降接收的历史昭示,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今天,我们纪念台湾光复,回顾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奋起的斗争历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摘编自李永梅《光复台湾之筹划与受降接收》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能够光复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本题据材料一“刘永福以援断饷绝……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台等方面分析材料一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再从反对侵略、维护领土和主权等方面指出其历史意义。 (2)本题据材料二“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并感谢协助我们光复台湾的同盟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全民族抗战、反法西斯同盟等方面分析台湾能够光复的主要原因。 (3)本题据材料二“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管辖、爱国主义、“一国两制”等方面简析海峡两岸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台湾人民的长期斗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历史必然性:台湾自古是中国一部分;台湾人民具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相连,两岸同胞荣辱与共;“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已经成功实践。‎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人民的反抗,要求学生结合抗战胜利的原因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要求学生结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两岸关系发展的特征。 ‎ 1.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抗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削弱了其精神凝聚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材料二  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材料三  ‎ 事实上,大批群众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领着走的……说社会的进步是由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想条件自然而然发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它实际上只是在  这个社会已下定决心进行实验之后才一蹴而就的。这就是说,这个社会必须要自信,或无论怎样要允许自己受到震撼,而这种震撼始终是由某个人赋予的。 --亨利•伯格森《道德和宗教的来源》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3)结合材料一、二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关史实,撰写一篇小论文,评述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答案】(1)第一小问的根源,依据材料一“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与经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照;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教会等级制度、教士阶层、王室力量、民族主义等方面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第二小问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因信称义的角度指出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 (2)本小问的成果,依据材料二“艾萨克•牛顿……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典力学体系的角度指出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依据材料三“事实上,大批群众是被他们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领着走的”即可得出其观点。再结合材料一、二和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关史实,即可从赞成或反对的角度撰写一篇小论文来评述材料三的观点。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教士阶层堕落;王室力量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的兴起 核心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2)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3)‎ 材料观点分析 个人评述 论证 社会的进步是由重要历史人物主导的 观点一:赞成,伟大历史人物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论证:列举牛顿的成就,并简述其对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列举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相关史实,阐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观点二:反对,历史的进步是各种社会条件成熟的结果,并不仅仅依赖个别历史人物。‎ 论证:结合材料一中宗教改革的发生原因,重点突出社会因素,马丁路德只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指出运动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非重要历史人物主导。‎ ‎【解析】(1)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根源以及马丁•路德在这场改革中的核心主张。需要掌握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本题考查牛顿的科学成就。考查牛顿在认识宇宙方面的伟大理论成果。需要掌握牛顿的经典力学。 (3)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考查牛顿科学成就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牛顿经典力学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因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此可谓纯有利而绝无病者也。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其警察的作用,可谓有利而无病,其成效亦已章章可睹。其寓兵于农的作用,则以当时募兵未能尽废,常备后备之区别不立,其稍扰民,固意中事。然为起宋之衰,势不得不尔也。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 --梁启超《王安石传》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并分析其理由。 (3)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答案】(1)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保甲法体大思精,为公一生最用力之事业”即可指出梁启超所肯定的两项新法。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限制地主、农民减负、维护秩序、寓兵于农等方面分别归纳推行两法的积极作用。 (2)第一小问的新法,依据材料“独至市易法,其用意虽非不善,然万不可以行于专制政体之国家。荆公之失策,殆未有过是者”即可指出梁启超所不赞同的新法。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性质的角度分析其理由。 (3)本小问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潮流、人民利益、经济发展等方面归纳材料中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 故答案为: (1‎ ‎)举措:免役法、保甲法。 作用:免疫法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保甲法起到警察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寓兵于农,增强军事力量。 (2)政策:市易法。理由:市易法不适用于专制政体的国家。 (3)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王安石变法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和评价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歌德讲过:“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尔摆布钢琴一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是拿破仑的军事活动还是他的外交活动,都具有进攻性的特征。拿破仑在外交和军事上的这种进攻性,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建于深思熟虑基础上的……随着他本人侵略野心的膨胀,这种进攻性逐渐失去了原先从战略全局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充分把握的优点,而愈益带有主观唯心的、冒险的色彩,有时甚至反映了“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而他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冒险性行动却使他遭受毁灭性失败。 --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材料二  另一个人(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创造了一些条件,从而才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民族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破坏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军事外交活动的进攻性前后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军事上“毁灭性失败”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和“境外”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并据此判断拿破仑帝国的性质。‎ ‎【答案】(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随着他本人侵略野心的膨胀,这种进攻性逐渐失去了原先从战略全局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充分把握的优点,而愈益带有主观唯心的、冒险的色彩”,即可从深思熟虑转变为冒险的色彩等方面指出拿破仑军事外交活动的进攻性前后有何变化。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滑铁卢等史实列举他在军事上“毁灭性失败”的具体表现。 (2)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保证有可能发展自由竞争,经营分成小块的地产,利用解除了桎梏的民族工业生产力,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破坏各种封建的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保护、法律建设、对外战争等方面列举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和“境外”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采取的措施。第二小问的性质,根据其内外政策即可得出其帝国的性质。 故答案为: (1)变化:由从战略全局经过深思熟虑转变为带有主观唯心、冒险的色彩,甚而有赌徒心理。 表现:冒险远征俄国失败;滑铁卢战役失败 (2)措施:内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颁布《民法典》;境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的活动。考查拿破仑军事外交活动的进攻性前后的变化以及在军事上“毁灭性失败”的具体表现;拿破仑在法国“内部”和“境外”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采取的措施以及拿破仑帝国的性质。需要掌握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措施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措施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