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3.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劫,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玄宗希望宽免处罚的决定在宰相姚崇的坚持下没有实现,这说明唐朝时期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姚崇坚持依法判案,不能说明大臣专权;B选项错误,贵族政治的衰落是在秦朝;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伦理道德受到挑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下表是1956年到1959年我国市镇人口变化表,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956—1959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市镇岁末户籍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数 户籍人口增长数 户籍迁移人数 ‎1956‎ ‎9185‎ ‎30.44‎ ‎266‎ ‎900‎ ‎634‎ ‎1957‎ ‎9949‎ ‎36.01‎ ‎345‎ ‎764‎ ‎419‎ ‎1958‎ ‎10721‎ ‎24.33‎ ‎251‎ ‎772‎ ‎521‎ ‎1959‎ ‎12371‎ ‎18.51‎ ‎214‎ ‎1650‎ ‎1436‎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B.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 D.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C ‎【解析】‎ 从图表来看,从1956年到1959年市镇人口数逐年增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户籍迁移人数在1959年达到高峰。这些变化的出现是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谈了一方面,没有顾及其他改造。B选项时间不对,1956年底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选项过于强调“城市化”。‎ 点睛:解答本题要充分发挥历史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前后纵向对比,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问题出现什么现象。另外要分析横向的内容,看看这些项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最终将二者综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最终答案。‎ ‎5.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这表明经互会 A. 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B. 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 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可知经互会以“国际分工”为原则,建立了“国际合作组织”和“联合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互会的国际化,与对抗马歇尔计划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故C错误。‎ ‎6.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 ‎7.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 B. 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重视政治工作的舆论宣传 D. 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发刊词称《新华日报》愿成为宣传抗日的喉舌,表达全国民众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舆论宣传工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全国抗日的喉舌,并不是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故排除A;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排除B;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D错误。‎ ‎8.下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选D;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故B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错误。‎ ‎9.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 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 政府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 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10.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 民主主义精神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主义精神 D. 有限政府原则 ‎【答案】D ‎【解析】‎ 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候,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说明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损害个人权利和自由,体现了有限政府原则,故D正确;材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无法体现民主主义精神、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B;共和主义指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1.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并结合所学,1918年苏联退出一战后,美国对苏联开始敌视政策,美苏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困局,故选择B选项;美苏争霸发生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指导苏联开展经济建设,并没有受挫,故排除C选项;“收紧了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可知,美国政府只是限制苏联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阻断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故排除D选项。‎ ‎12.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 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 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资本积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并结合所学,1765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猛增,故选择A选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但并不代表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故排除B选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蒸汽火车的出现,但速度较慢,不可能提供高效便利的交通,故排除C 选项;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做题时需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共同价值。‎ ‎【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 ‎(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 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解析】‎ ‎(1)特点:从“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信息中提取。‎ ‎(2)变化: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中提取,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评价:用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等信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史实,用辩证的方法说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对中国的影响。‎ ‎(3)价值:从材料一中提取“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从材料二中提取“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时,由于印度、欧洲、中国对东南亚香料的需求激增,用来购买香料的白银(大多来自日本、秘鲁)增加,东南亚贸易蓬勃发展,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商业法应运而生。华商和欧洲贸易商不得不承认,纷争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办法,判决时愈来愈参考成文法或先前的判例。17世纪中叶,中国、欧洲出现经济大萧条,对东南亚产品的需求暴跌,东南亚的许多王国变得愈来愈乡村化,愈来愈不能包容异族和异族文化。一心想垄断贸易且有枪炮为武器的欧洲贸易商势力变强,迫使愈来愈多剩下的贸易活动由他们的船只执下,在他们筑有防御事的城里进行。为了尽可能压低行政管理成本,他们往往试图根据“当地习俗”来统治,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最易施行的法律。‎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呈现了十六、十七世纪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蕴含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启示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启示: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 说明:新航路开辟以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东西方交流明显增强,东南亚作为香料的主产地,贸易迅速繁荣,繁荣的贸易交流和难以避免的贸易纠纷,推动了国际商业法规的出现,17世纪欧洲商业集团利用东南亚的经济困境,加紧对其经济控制和殖民压迫,原有的商业法规遭到破坏,当地的习俗成为殖民者维护利益的工具,这虽然有利于欧洲商人垄断国际贸易的利益,但也导致了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进而造成了对世界经济整体的阻碍。‎ 综上所述: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法规的制定,是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解析】‎ 作为开放性问题,本题首先要明确基本要求即提炼材料,归纳启示,论证问题。其次是把握两个限制角度:16——17世纪国际贸易发展问题及其启示。最后落实到卷面上有三个步骤和要求:明确启示,史论结合,升华认知。从材料中“由于…需求激增,贸易蓬勃发展,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商业法应运而生。……纷争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办法,判决时愈来愈参考成文法或先前的判例。”有经济军事优势的欧洲人最后为争取利润更多也选择了根据“当地习俗”来统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解决利益和冲突需要秩序和法律两种解决途径。不能包容异族和异族文化,更不利于缓解经济大萧条……,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法规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15.材料一 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背景:“一战”的教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 ‎(2)原因:国际联盟由英法两国操纵,国际权威不高;国际联盟缺乏约束机制和维和能力;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国联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 影响: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必须通过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得出:“一战”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依据材料中“《凡尔赛和约》生效”得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得出:大国的倡议或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依据材料中“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得出: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反映的“国际联盟”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的妥协退让可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一些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再加上材料中提到的“日本就退出了国联”,据此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对中国而言一是东北的沦陷,二是战争的扩大促使局部抗战开始;对世界而言,主要是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即“二战”的爆发。‎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赞霭翠为妻。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动,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 ‎【答案】(1)努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归附明王朝;帮助明王朝统一云南;深明大义化解分裂危机;修建龙场九驿等交通要道;派遣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2)评价:结束了云南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国家统一;避免了民族冲突,维护了民族团结;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推动了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解析】‎ ‎(1)努力:根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得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归附明王朝;根据“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得出帮助明王朝统一云南;根据“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得出深明大义化解分裂危机;根据“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得出修建龙场九驿等交通要道;根据“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出派遣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 ‎(2)评价:根据“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得出结束了云南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国家统一;根据“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得出避免了民族冲突,维护了民族团结;根据“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得出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根据“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出推动了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