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应 县 一 中 高 一 年 级 月 考 一 ‎ 历 史 试 题 2018.9‎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霍明录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 产”不包括(  )‎ A.王国统治权 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 D.土地和人口 ‎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4.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5.《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7.据《晋中兴书》载: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这说明王恬所任职务( )‎ A.是副丞相 B.具有监察的职能 C.职责是负责奏章草拟 D.职责是负责下达诏令 ‎8.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9.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11.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  )‎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 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12.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1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15.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 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16.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从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 ‎17.《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 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19.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1.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22.“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3.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24.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  )‎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 ②元代设立中书省 ③明成祖设立内阁 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2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 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2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29.《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 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 ‎30.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 ‎3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32.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20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二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0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 ‎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 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35.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20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8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12分)‎ 高一月考一历史答案2018.9‎ ‎1--5 CABAC 6--10 BBCBC 11--15 BCBAB 16--20 DACAD ‎ ‎21--25 DBCCB 26--30 DCDAC 31--32 DB ‎33.答案:(16分)‎ ‎(1)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 “现代”国家的典范。(6分)‎ ‎(2)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10分)‎ ‎34.【答案】(16分)‎ ‎(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作用: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6分)‎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4分)‎ ‎(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4分)‎ ‎35.答案:(20分)‎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 原因: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2分)‎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4分)‎ ‎(2)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4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分,)‎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2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