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开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王国维先生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结合所学,下列选项对王国维先生观点解读最合理的是( ) A.西周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延续性B.礼乐制度开始成为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C.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D.西周政治权力开始出现王位传子制度 2.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3.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形成了制衡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4.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刑部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6.公元前5世纪,雅典有10位将军。国家规定在战场上,如果不只一名将军在场,往往由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每人1天。这一规定(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反映了当时民主的基本特征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D.保证了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 7.古代罗马人认为谁遵守法律,其利益就能够得到保护;反之,便会遭致不幸。同时,罗马法中的拉丁语词“ius”一词包含着个人正当利益、正义的含义。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 A.实行资本主义天赋人权理念 B.推崇契约精神 C.出现启蒙思想,实行理性主义 D.崇尚民主共和观念 8.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 年,罗马皇帝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 A.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9.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该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B.削弱议会的立法权 C.防止国王的独断专行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10.1781年,美国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杰伊发表一封致各州的公开信,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财政状况,呼吁各州为了共同的福利,向国库交纳应缴的派款,但其呼吁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大陆会议没有强制性的征收权力 C.美国各州之间存在着复杂矛盾 D.各州普遍都对中央政府存在疑虑 11.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在此,托克维尔( ) A.认为大革命是偶然事件 B.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 C.主张革命必须循序渐进 D.批评大革命给法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这表明( ) A.帝国延续了专制主义传统 B.宪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议会成为德国的权力中心 D.普鲁士处于联邦主导地位 13.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 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 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落后 D.揭示了中国战败的必然 1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近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15.中法战争期间,北洋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力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竟保持“中立”。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 B.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C.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 D.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 16.在某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1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全部财政收额为1387万元,所借内外债占81.3%,其中外债就占61.3%。这导致了( ) A.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B.列强承认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 C.动摇了清政府封建经济的根基 D.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软弱性 18.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19.19世纪中期,有文章写道:“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当前的主要斗争。”上述观点( ) A.具有自由贸易的典型特征 B.体现启蒙思想的主要内涵 C.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 D.是属于进化论的思想范畴 20.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提出土地国有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等,无偿分配给农民。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 C.说明革命政策出现了严重倒退 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 21.影响表中革命纲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共产党( ) 会议 时间 革命纲领(节选) 中共一大 1921.7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中共二大 1922.7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已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C.对俄(苏)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D.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22.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追赶世界潮流 B.历史学术研究空前发展 C.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低谷 D.文艺创作关注国家命运 23.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能够反映出( )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在国际事务中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24.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 ) A.彻底实现全国解放的需要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解放区准备开展土改的要求 D.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 25.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 ) A.工人阶级当家作主 B.工农民主专政 C.民主政治建设 D.人大代表普选 26.下表是有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 内容 出处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A.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保障 B.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 C.对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 D.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 27.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树立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推进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28.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机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会增加了对美国之音的拨款,用以改善设备,加强其对外广播活动。这个时期的美国之音所用语言的种类达到40多种,超过了二战期间的水平。这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A.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比较激烈 B.更多国家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 C.舆论宣传的方式手段有所创新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优势明显 29.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 A.在国际合作中彰显独立自主意识 B.拉拢其他发达国家以对抗美国 C.认为第三世界是战略争夺的重点 D.放弃了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 30.2017年12月21日 ,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日趋合理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10分)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宋代及清代)的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指出哪一图为宋代书院图,提取图中信息,并简要阐述理由。(6分) (2)指出哪一图为清代书院图,简要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4分) 3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其中写道:“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出处 描 写 司马迁《史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宮”,“上(始皇)崩,罢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表达规范)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此外,第6条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摘编自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2分) 34.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8日 12月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在12月18日的晚报上。其报道中写道: 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起仪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呢? 12月19日 《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目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 12月17日晴 南京城外上午9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12月18日晴 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整。下午5 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 12月17日晴 早上7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戒。为了参加南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12月18日 凌晨1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着的人,上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从下午2时到晚上7时30分,为了清理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25名士兵。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一《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7分) 35.(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1949年和2019年新中国大阅兵简况 年份 阅兵武器装备简况 1949年 受阅部队由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是战场上缴获来的,仅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苏式等。 2019年 阅兵编59个方(梯)队和联合军乐团,总规模约1.5万人,各型飞机160 余架、装备580台套。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如空警—2000、新型155车载自行加榴炮、第三代猛士装甲车、东风—17常规弹道导弹、长剑—100超声速巡航导弹、轰—6N战略轰炸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等。 ——摘编自陈永康《13次新中国三军大阅兵》等 阅读材料,提取两次阅兵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明确写出信息,并进行解释,史实清晰,语言逻辑准确)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1-5 C B B B B 6-10 B B C C B 11-15 B B A C D 16-20 D D C C A 21-25 A D D B C 26-30 C AAAA 31.(1)图3为宋代书院图。(1分)信息:江南地区增多(1分),但西北、东北边疆地区没有(1分),理由: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重文轻武政策;经济重心的南移;理学的推动;科举制(或答文官政治的发展)的盛行。(3点即可,3分) (2)图4为清代书院图。(1分)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分),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1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1分,答出1点即可) 32.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2分) 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2分) 《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 ,但对阿房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房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2分) 因此,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1分) 33.(1)特点:宣誓主体广泛(或答一切官员均应宣誓);突出宪法的权威;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扶《圣经》 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4分) (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反清),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巩固民国);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对本党誓言),后者是对国民宣誓。(4分) (3)价值: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2分) 34.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 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2分)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1分)理由: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其立场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2分)19日的报道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是比较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具体数字有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2分) 35.示例一: 信息:两次阅兵都在展现中国武装力量,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2分) 阐述:1949年阅兵,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面临许多困难,使用的是“凑”出来的“万国牌”装备,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阅兵充分彰显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满腔豪情,提升了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2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建国70周年阅兵武器装备展现出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对于扬我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分) 示例二: 信息:两次相比,充分展示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2分) 阐述: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一穷二白。阅兵的武器装备相当数量来自战场缴获,是“凑"出来的“万国牌”装备,尤其是体现军事力量的飞机、坦克数量较少。(2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军事科技突飞猛进。2019年大阅兵大量国产先进武器装备的展示,充分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更加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