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可知,宋代的理学强调纲常伦理,礼制规范,因此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秦朝重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之际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直到唐朝儒学才逐渐开始复兴运动,但唐朝也未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能影响文学,故B项错误;元朝在宋朝之后,其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对儒家的伦理、纲常重视程度不够,故排除D项。‎ ‎2.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 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 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会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需要,中国古代社会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思想上出现了对忠、孝、义等的强化与推崇,故A项正确;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古代史官不能主导主流价值观,故B项错误;伦理道德教化是加强思想的表现,也同样服务于政治需要,故D项错误。‎ ‎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要点解密】‎ 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3)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汉武帝一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2.发展 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 ‎3.影响 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 ‎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德治,苏格拉底是主张知德合一,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对鬼神敬而远之,是有为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重视教育与知识,C项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是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环境下,故推崇君主的权威不符合苏格拉底,D项不同点,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主张 ‎6.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7. 下列人物的思想不存在继承关系的是 A. 孔子—孟子 B. 老子—庄子 C. 墨子—韩非 D. 二程—朱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墨子属于墨家,而韩非属于法家,二者的思想当然也就不存在继承关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另外的三组人物都是同一家的代表,当然也就存在着思想的继承关系。在做此题时要注意从思想家的派别来去思考问题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思想不存在继承关系 ‎8.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观点正确的评价是 A. 分别体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B. 都为统治阶级服务 C. 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D. 都体现民主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满足了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参与政治和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黄宗羲处在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君主专制日益腐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抨击君主专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故A项正确。黄宗羲的思想没有为统治阶级服务,排除B。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排除C。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与民主意识不符,排除D。‎ ‎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四个选项的关键信息,A“为政以德”、B“以德兼人者王”都是强调以德治国,D“为天下,非为君也”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10.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牲),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是天下人的事。故答案为C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项;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排除BD项。‎ 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1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13.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我憎恨所有的神”说明对于神的反对,体现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D正确;此时古希腊人没有脱离宗教的束缚,A和B错误;材料是精神生活的反映,C错误。‎ ‎14.“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样的情形应该发生在 A. 古代希腊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说明的上帝所代表的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也被彻底批判,再结合材料中的“理性”一词,可以得出这是指启蒙运动时期发生的情况,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5.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为A项。13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是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D项。‎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背景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他们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幸福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材料所述,教会注意尊重市民的意志,说明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16.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 A. 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 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C. 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 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性,人的价值,与材料“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相符,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文艺复兴主义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束缚,但依然信仰宗教,排除。材料没有强调艺术家的出身,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而是强调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牛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的结论。‎ ‎17.1916年,严复在《畴人》诗中说:“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其才可为善,著论先孟轲……日去禽兽远,用礼能贵和。人皆得分愿,后舞间前歌。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所忧天演涂,争竟犹干戈。藉云适者存,所伤亦已多。”据此诗可知,严复 A. 抨击儒学阻碍了社会近代化 B. 批判进化论在社会中的运用 C. 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 D. 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主张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材料中“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批判孔子学说愚弄人性,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正确;严复主张进化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儒家思想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儒家思想阻碍近代化,并没有提及全盘西化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 ‎18.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A. 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 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 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 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答案】B ‎【解析】‎ 牛顿提出观察实验方法,注重理性思维,为启蒙运动思想奠定科技基础,故B正确;A中全球性不符合史实;C中永恒性不符合物理学规律;D中与思想和科技关系不符。‎ 点睛:本题关键要知道思想和科技相互关系,思想推动科技,科技推动思想。如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牛顿经典力学),经典力学推动启蒙运动思想产生,该思想推动进化论产生。‎ ‎19.儒家思想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内涵相似的是 A. 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 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 以人为本的道德观 D. 贵贱有序的等级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仁政”、“以德治民”,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旗帜,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自由平等、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等,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A项与儒家思想有关,与启蒙思想的内涵不符,排除。欧洲启蒙家公开抨击封建制度、教会特权,而不是渐进改良的历史观,排除B。欧洲启蒙家公开抨击教会特权、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平等,而不是贵贱有序的等级观,排除D。‎ ‎20.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这是因为 A. 天主教会的势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 B. 各国君主还没摆脱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束缚 C. 它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D. 启蒙思想明确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说明启蒙思想不利于欧洲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结合史实可知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作用,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启蒙思想并未明确提出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名师点睛】‎ 启蒙运动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2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 彼特拉克——以“人学”对抗“神学”‎ B. 孟德斯鸠——提出划分国家权力的具体办法 C. 卢梭——反对私有制,消灭贫富分化 D. 康德——提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提出划分国家权力的具体办法,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卢梭没有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财产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只是反对贫富悬殊,而不是消灭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所以选C。康德主张人非工具,提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对应错误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特点 ‎23.康熙年间,我国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C. 清代中国已经远落后于西方 D. 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 材料“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意在表明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故B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提出思想,故A项错误;清朝前期中国远远超越西方国家,故C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24.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 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 B. 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 C. 儒学主张与启蒙思想的精神相似 D. 中国文化在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答案】D ‎【解析】‎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而欧洲已经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A错;B项说法错误,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启蒙运动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理性,这与儒家思想偏重于三纲五常、心性义理有很大差别,排除C ‎;题干中的材料表明伏尔泰和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也就证明他们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25.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3)除了材料二反映的措施,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1)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 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物处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政治主张不同。‎ ‎(3)政治:内外朝、推恩令;军事:成功反击匈奴;经济: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对商人征收重税,实现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关于影响,可从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可知道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关于影响,可从政治、思想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可知道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关于影响,可从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方面思考作答。‎ ‎(2)结合第(1)中的三者政治主张,可知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而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关于差别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时代环境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二可知,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根据设问要求“除了材料二反映的措施,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回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答案】(1)基本主张:主张“农商皆本”: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拜金逐利,追求个人享乐的社会风气。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专制政策下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农商皆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从而概括出明清时期思想家的基本思想。第二小问,从材料“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拜金主义社会风气、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专制政策等方面作答。‎ ‎(2)可以一分为二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首先从从冲击儒家正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和启迪后世民主思潮等方面进行归纳,不足是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影响有限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西方国家 历史时期 ‎①公元前 ‎6世纪—公元前 ‎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②公元前 ‎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它们对社会进程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试分析不同的原因。‎ ‎【答案】(1)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主张:都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但是中国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本质上依然是封建思想,而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启蒙思想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影响: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 思想家所倡导的启蒙运动则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原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封建势力相对较弱,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可知是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根据材料“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可知是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根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可知是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第一小问,关于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异同点,首先概括各自的思想观点,然后比较异同即可。根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材料“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可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关于相同点,可从都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方面回答;关于不同点,可从阶级立场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关于黄宗羲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方面分析作答;关于卢梭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西方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方面分析作答。第三小问,关于两者主张产生的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