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课件(83张)
模块二 近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8 讲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 ~ 1927 年 ) 时段特征 从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1912 ~ 1927 年 ) 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五四运动开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具体表现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列强暂时忙于一战,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 “ 短暂春天 ” ,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思想文化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具体表现 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927 年 7 月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社会生活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进一步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阶段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民国前期 (1912 ~ 1927 年 )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1 】 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 (2019 · 全国卷 Ⅱ , 29) 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 重点考向突破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领域变化的特征 考向一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 B 项; “ 趋于一致 ” 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材料讲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排除 A 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 “ 文革 ” 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排除 C 项;各界都 “ 接受了 ” 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传统主干 五四运动的爆发,爱国主义的培养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19 年 11 月,上海; 史料实证:全国各界联合会发表的宣言 周年热点 2019 年是五四运动爆发 100 周年 【真题 2 】 命题点:孙中山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反思 (2018 · 全国卷 Ⅲ , 29) 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 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 “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 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A 、 B 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历史现场 孙中山在 1923 年为改组国民党而作的讲话 把握现象 国民党 “ 组织之方法不善 ” 从而导致革命未成功,需 “ 师俄国之法 ” 谨防陷阱 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 “ 道路 ” ,更非其革命之 “ 前途 ” 1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政治特征 (1) 对内独裁专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如解散国会和国民党,颁布 《 中华民国约法 》 ,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在各自列强支持下进行军阀割据混战。 (2)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3) 帝国主义乘中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侵略中国,在中国各自寻找代理人,对中国分而治之,加紧争夺中国,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力量。 (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 .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从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 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1 . ( 命题点:五四运动的评价 ) 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 .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 .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 .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 D .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D 解析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通过五四运动前后的对比,看出民众积极主动参与爱国救国行动,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故选 D 项;五四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排除 A 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1924 年国民党 “ 一大 ” 的召开,排除 B 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但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 2 . ( 命题点:国民革命的特点 ) 1927 年 《 大公报 》 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 A .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 .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 .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 .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方国民党人和北方军阀都对舆论宣传非常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舆论宣传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同时舆论宣传只是对战局有影响,但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提到 “ 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并未体现出社会群众真正的认识,故 B 项错误;不能通过北方军阀的口号 “ 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就得出南方国民党人的口号不能被群众认知,依据所学知识,南方国民党人的宣传在群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 D 项错误。 【真题 】 命题点:社会生活的特征 (2017 · 全国卷 Ⅱ , 29) 1913 年, 《 申报 》 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生活变化的特点、影响 考向二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 “ 先得谋补脑 ”“ 产品 …… 十分畅销 ” ,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 A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 “ 改良社会风俗 ” ,故 C 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情境新颖 以 1913 年 《 申报 》 中的广告内容为视角,体现了情境的创新 学科思维 通过广告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进步 素养立意 产品的畅销说明广告的成功,说明广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凸显了素养立意 1 . 民国前期中国近代经济立法的历程及评价 (1) 历程: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 (2) 评价: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 .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 (1)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 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1 . ( 命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特点 ) 在 1914 ~ 1921 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 0.5 万担,国产面粉已经能够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 1914 年的 2 384 万箩减为 1918 年的 1 334 万箩,减幅达 44% 。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 A .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B .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C .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D .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D 解析 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选择那些进口需求大的产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纠正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材料数据表明 1914 ~ 1921 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国产面粉、火柴、橡胶制品等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逐渐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故 D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 “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 ,排除 A 项; 1914 ~ 1921 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独立自主的发展,排除 B 项; 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 . ( 命题点: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 ) 1917 年 12 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 l 两外,其应纳 50 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 ) A .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 .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C .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D .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北洋政府为土布手工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 B 项;材料无法体现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等自然经济解体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改善外贸环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 项; “ 民族工业 ” 是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而材料信息是手工业织布,排除 D 项。 【真题 1 】 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019 · 全国卷 Ⅲ , 29) 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 《 青年杂志 》 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影响 考向三 B 解析 根据题干 “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 ( 皆 ) 反乎是 ” 可知,题干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 B 项;材料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 C 项;材料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高频主干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16 年; 史料实证:陈独秀在 《 青年杂志 》 撰文的主张 能力立意 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获取结论及推理判断的能力 【真题 2 】 命题点: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 (2019 · 全国卷 Ⅰ , 29) 1915 ~ 1918 年, 《 新青年 》 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 ~ 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 ,不及“革命”的 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 “ 革命 ” 一词较多,故选 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1924 ~ 192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 “‘ 民主 ’ 出现次数不到 ‘ 科学 ’ 的 1/10 ” 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 C 项;材料涉及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视角独特 从当时报刊用词的频次变化,考查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反映的时代特征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 1915 ~ 1918 年 ” 与 “ 1919 ~ 1922 年 ” 能力立意 立足于引导考生从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蕴含的本质特征 【真题 3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8 · 全国卷 Ⅰ , 29)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这些争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 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发生在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之后,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与欧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 “ 消除 ” 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素养鲜明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底色鲜亮 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立意高远 2018 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考查,彰显社会主义的道理自信 【真题 4 】 命题点:新文化运动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 · 全国卷 Ⅲ , 29) 1920 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C 解析 由 “ 1920 年 ” 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 “ 根本改造 ” 可知,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革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故选 C 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前 ) 的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实业救国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主要是宣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材料并未体现批判传统礼教,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载体新颖 通过时评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思辨能力 正确认识工读互助活动在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 责任担当 以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折射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后至国民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 (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2) 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3)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4) 由于国内反动势力强大,在共产国际支持下,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1 . ( 命题点: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宣传的特点 ) 1917 年至 1918 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 ( ) A .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 .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 .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 .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B 解析 题干述及 1917 年到 1918 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故选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成果,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排除 C 项; “ 普遍认同 ”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三民主义的发展 ) 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 …… 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 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D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孙中山早年关注的是农业生产问题,十月革命后关注的是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 C 项;题干论述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排除 A 项;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排除 D 项。 一、从中外对比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 [ 史论链接 ]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 1 .历史背景:都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 2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素养主题认知 3 .内容:都主张以人权取代封建王权、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和迷信,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 .作用: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命题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 “ 科学方法 ” 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 “ 教化 ” 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 · 蒲柏在 1733 年出版的 《 人论 》 中写道, “ 人文科学 ( 也许 ) 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 ” ,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 “ 明确的几点 ” 。 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 “ 美德 ” ,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 “ 节制 ” ,在君主制中是 “ 荣誉 ” ,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 “ 恐惧 ” 。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 摘编自吕乃基 《 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 》 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 陈独秀在 《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 一文中写道: “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 …… 向来不认识中国的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 —— 摘编自郑大华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答案 (1) 关系: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影响:启迪了群众的觉悟;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构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和国家建构。 (2) 背景: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中国政治更加黑暗 ( 或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等。内在联系:在反对专制问题上一脉相承;都提倡民主、自由、人权、科学;都坚持启蒙和文化批评。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素养感悟 ] 时空观念 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 30 、 40 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探索的历程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家国情怀 中国 “ 向西方学习 ” 现代化是外国近代社会因素的注入引发了中国人的学习和效仿。中国人民因列强的民族压迫而激起的谋求自强的动机更为强烈,从模仿学习外国到引进西方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 史论链接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主。 2 .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3 .学习特点: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4 .学习过程: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发展历程曲折,各种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命题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同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 — — 声光电化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20 世纪 20 、 30 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解析 紧扣 “ 明末清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 主题,从学习内容、过程、特点及影响角度拟定符合的论题,予以阐述。解答据设问,从整体上对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文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并迁移近代史相关知识,选定任意一个角度阐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 20 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方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是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 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存在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 课时跟踪检测 ( 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