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作业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  从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前(1894—191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深化的时期,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觉醒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政治方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破产 思想文化 方面 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到制度阶段。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江苏单科,22,13分 ‎“师夷长技”‎ 本单元内容在江苏卷中考查频率不高。从考查内容上看,近五年考题主要集中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维新思想等考点上。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主要历史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突出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主流价值观 ‎(1)本单元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在其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故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综合经济史和思想史进行复习。比如,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思想等 ‎(2)运用唯物史观分 析本单元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对民族精神觉醒的重大意义 ‎2017江苏单科,22,12分 救国道路探索 ‎2016江苏单科,8,3分 维新思想的传播 ‎2016江苏单科,9,3分 ‎《马关条约》的影响 ‎2015江苏单科,22,13分 甲午中日战争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B ‎3.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 B ‎4.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答案 C ‎5.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6.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 D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7.《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 A.清末新政的推进 B.戊戌变法政策的实施 C.列强的商品输出 D.清政府政策鼓励 答案 D ‎8.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其直接目的是(  )‎ A.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B.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D.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答案 B ‎9.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并发布谕令,让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政策的实施(  )‎ A.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B.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C.增强了洋务运动办厂的能力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 A ‎10.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个)‎ 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个)‎ 设立资本(元)‎ 轧花机 制造 ‎3‎ ‎300‎ ‎14‎ ‎2 520‎ 缫丝机 制造 ‎1‎ ‎400‎ ‎9‎ ‎5 600‎ 纺织、针织 机修配 ‎—‎ ‎—‎ ‎8‎ ‎13 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答案 D 考点三 维新思想 ‎11.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 A.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12.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问途于百家诸子”。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变法通议》 D.《文学革命论》‎ 答案 B ‎13.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答案 D ‎14.康有为说:“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吾兵、农、学校皆不修,民生无保养教之之道,上下不通、贵贱隔绝者,皆与吾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上述材料表明康有为(  )‎ 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B.企图用“托古改制”之法变革现实 C.以有无保民养民之道判断国之强弱 D.决心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 答案 B ‎15.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解放作用”指的是(  )‎ A.否定了清王朝的合法统治 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C.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发展方向 D.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 答案 D 应用创新篇知行合一 ‎【应用集训】‎ ‎1.“在20世纪的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答案 D ‎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 C ‎3.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C ‎4.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蒋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 C ‎5.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各种思想混乱 概括材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只是欺骗人民,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2.(2017江苏单科,22,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要点:‎ ‎(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3.(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 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5.(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6.(2019课标Ⅰ,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7.(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考点三 维新思想 ‎8.(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9.(2019江苏单科,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 ‎《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要点:‎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 ‎10.(2019课标Ⅱ,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11.(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12.(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                     ‎ ‎13.(2016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14.(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2018课标Ⅱ,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2.(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 A ‎3.(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4.(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5.(2013四川文综,4,4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 D ‎6.(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7.(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答案 C 考点三 维新思想 ‎8.(2012江苏单科,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答案 (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9.(2014课标Ⅰ,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10.(2013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11.(2013天津文综,5,4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答案 D ‎12.(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 ‎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13.(2012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1‎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外来势力侵略加剧,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示例2‎ 观点: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我赞成这一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签订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0届江苏启东中学期中,7)日本学者藤村道生关于甲午战争的评论:“北洋陆军装备有毛瑟枪和克鲁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但它不过是内战用的、示威用的军队。它完全没有近代战争所必需的给养、运输机构和兵站设备。”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军队(  )‎ A.不是真正的国防军队 B.只学西方的军事技术 C.军事实力比日军先进 D.更适合对外防御侵略 答案 A ‎2.(2020届江苏赣榆期初,7)《申报》载,1896年,杭州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这表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已蔚然成风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已在中国出现 C.清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态度已有所改变 D.实业救国思潮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答案 C ‎3.(2020届江苏南通如皋调研二,11)在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日本福岛少将说:“理所当然日军应该排在纵队的最前面行进。”俄军指挥官说:“俄军亦在此次事变之初甚是尽力,故此排在最前行进之荣誉应归于俄军。”这次侵华战争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D ‎4.(2020届江苏海安高级中学9月测试,19)“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六十年中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答案 A ‎5.(2020届江苏南京期初,7)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  )‎ 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 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 答案 C ‎6.(2020届江苏扬州中学10月检测,8)“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 A.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答案 A ‎7.(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7)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B ‎8.(2019江苏苏锡常镇3月,6)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元夕无月》中沉痛地写道:“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其中“神山沦没”事件(  )‎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B.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刺激清政府学习军事技术 D.开启了列强商品输出进程 答案 B ‎9.(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8)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答案 C ‎10.(2019江苏扬州1月,6)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指出:“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由此可见严复更主张(  )‎ A.倡导富国强兵 B.学习西方制度 C.突出中西差异 D.关注民众启蒙 答案 D ‎11.(2019江苏清江中学期初,15)“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 D ‎12.(2019江苏盐城田家炳中学期初,19)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答案 A ‎13.(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7)下表为“1901—1911年上海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统计表”(据《晚清上海》绘制)。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部门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新增企 业数(个)‎ ‎80‎ ‎69‎ ‎54‎ ‎30‎ ‎60‎ ‎20‎ ‎73‎ 新增资本 额(万元)‎ ‎1 332.1‎ ‎543.6‎ ‎757.8‎ ‎140‎ ‎3 619.7‎ ‎320.8‎ ‎2 474.2‎ A.轻重工业之间均衡发展 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新增资本主要流向轻工业 D.工业发展得益于政策调整 答案 D ‎14.(2018江苏南京、盐城、连云港3月,6)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自己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15.(2018江苏扬州考前调研,9)据统计,1840—1894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88个,资本总额近2 800万元;而在1895—1913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136家,资本总额10 315.3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开平煤矿,1911年资本已达1159.4万元,1913年更增至2 063万元。这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答案 A ‎16.(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5)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7.(2020届江苏新海高级中学10月测试,22)(节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93—1910年中国出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构成比重变化示意图(%)‎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28.4‎ ‎0.1‎ ‎53.4‎ ‎2.5‎ ‎1910‎ ‎13.1‎ ‎11.9‎ ‎28.3‎ ‎6.9‎ ‎——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何时开始“慢慢渗开”,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其“慢慢渗开”的因素。(6分)‎ ‎(2)据材料二,分析1893—1910年中国出口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构成比重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因素: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6分)‎ ‎(2)趋势:手工制品比重下降,机器制品比重上升。‎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6分)‎ ‎18.(2020届江苏泰州中学10月测试,22)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观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 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6分)‎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分)‎ ‎(3)作用: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