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3

- 1 - / 21 【2019 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3 (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从产生时间和地城来看,以下诗歌与图所示相符的是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 可以得出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时间越久远历 史研究失实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 历史结论 3.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 有密旨曰:‘王锷可兼 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到太过 改革开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除级的利益,遭到他们 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 2 - / 21 可’……”材料中敢于驳 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A.唐朝的三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 . 明 朝 的 内 阁 D.清朝的军机处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 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 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 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 的趋势已经出现 5.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 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 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 之女,获封光禄寺。这反映 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 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 会的主流观念 6.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 - 3 - / 21 首 推 棉 花 和 桑 树,江南 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 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 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农业以专门化 生产为主 7.表 2 是 1576—1602 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值统计表,该 物品量可能是 (注:比索是一种主要在西班牙殖民地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单位) A.玉米 B.茶叶 C . 鸦 片 D.白银 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 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 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 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 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这体现了罗马法 A.反对婚姻自由 B.引导公正理性 C.维持公序良俗 D.保护弱势群体 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 时间 1576 1586 1596 1602 估值 30 万比索 50 万比索 100 万比索 200 万比索 - 4 - / 21 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 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 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 一论点 A.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B.说明总统权力缺 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反映美国的内阁 没有实际作用 10.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但不久以 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反映了 A.农民领袖政治上的不成熟 B.西方重商观念对农 民革命的影响 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束缚 D.小农意识遭遇新经 济潮流的冲击 11. 奕䜣在 1861 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 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 趁虚而入以图制我,如不抑怒而奋敌,恐遭大难矣。然倘无视其 害,不予应付,奈何遗悲于 子孙乎……为势所迫交友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所蕴含的奕 䜣的外交思想是 A.远交近攻 B.“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 - 5 - / 21 C.攘外必先安内 D. 独立自主 1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 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 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 A.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B.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 国会同意 C.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D.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 共同批准 - 6 - / 21 13.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 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 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 命及其宪法 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 的群众基础 14.1911 年 12 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 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 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 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 凯夺权 1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 的意义是 攻占冬宫 井冈山会师 A.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 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 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 践中得以创新 16.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 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 - 7 - / 21 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 府”。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决 C.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D.国共两党的北平和 谈 17.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 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投打响后,日方量初仅以第 3、第 11 师出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 打”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扩大侵华 战争是迫于无奈 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 战略上比较被动 18.1932 年 8 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 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 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 后来又称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 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反战运动阵线有扩 大趋势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阶级斗争服从于民 - 8 - / 21 族斗争 19.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8 年 3 月 1 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 120 周年 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 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赢得了世界各 国人民和国际友好人士普遍尊敬,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 誉。”以下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博大精深外交思想”的是 A.另起炉灶 一边倒 B.乒乓外交 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D.亲、诚、惠、容 与 邻为善、以邻为作 20.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 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 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的失败具有历史 必然性 C.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D.它是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1.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 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 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 - 9 - / 21 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 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 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 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 的多极格局 22.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 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 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A. 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 第三世界的发展 壮大 C. 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 日本谋求政治大 国地位 23.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 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 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 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 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 全国 - 10 - / 21 C.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 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 毒害 24.十八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 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 4800 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 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 起的作用是 A.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 B.将秩序和规律带到 生产实践 C.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 D.专业分工有利于技 术的创新 25.下表是《筹办夷务始末》中,1842—1858 年清朝皇帝和官员使用 的与西方国家有关的词汇分 类,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A.外交带有中国传统特色 B.遵循近代国 际外交惯例 C.面临外来侵略妥协退让 D.政治上依附 体现中国对外关系 基本哲学 体现中国对西方 国家看法 体现中国对西方 国家政策 体现西方国家对 中国态度 天下、天朝、天威、 中外一体、抚驭中 外、抚有万邦 丑类、逆夷、夷性犬 羊、性情狡诈、夷情 叵测、夷祸、狼狈为 奸 查办、秉公办理、多 方开导、恩准、格外 施恩、办理夷务、羁 縻、驭夷、顺其性而 训之 情词恭顺、仰赖天 恩、俯首听命、真心 悔过、乞恩、四夷来 服、就抚、虚声恫吓、 犯顺、滋事、哓哓置 把、辩 - 11 - / 21 于西方国家 26.16—18 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 236 种之多,其中生丝、 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 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 280 年间白银大规模流 入中国。这表明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 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 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27.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 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 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 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收回关税自主 权 C.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提高民族工业 品的竞争力 28.1866 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 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 1890 年,该机器厂已 拥有车床 10 多台,可容纳 200 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工人技术水平 - 12 - / 21 的提高 C.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D.国外消费市场 的扩大 29.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 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 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 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 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 护,坏了没有人管”。上 述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30. 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 比 1929 年提高了近 一 倍,1933 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 1930 年的最高税则提 高 50%以上。这说明国民 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 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 - 13 - / 21 战争 31. 1960 年和 1979 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 的国民经济“八字” 方 针,尽管相距近 20 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 B.全面纠正了“左” 倾错误 C.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 D.体现出计划经济的 特点 32.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 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 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 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 论,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 主要是 A. 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 - 14 - / 21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 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 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 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 年杨度认为 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 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 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 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 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 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 “全球化”的条件。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 年中国举办 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 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 的积极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 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 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3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历史示意图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阅 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幅示意 - 15 - / 21 图。 图甲 图乙 比较图甲和图乙 ,读取有关西方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信息。 提 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 35、36、37 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 黑。 3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 (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 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 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 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 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 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 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 集》 - 16 - / 2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 革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 革的特点及影响。(9 分) 3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一 1842 年 6 月,英国军舰闯入长江,进攻吴凇炮台。两江 总督牛鉴闻风逃遁,守军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 英勇牺牲,宝山、上海相继陷落。英军溯长江西上,进攻镇江,爱国 官兵虽然奋勇抵抗,但终究不敌,镇江失守。8 月,英舰进抵南京江面, 清政府妥协,被迫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至此,第一 次鸦片战争结束。 ——摘编自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49 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发起渡江作战,英 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解放军关于外国舰船撤离长 江期限的公告,闯入解放军前线预定渡江江段,遭到解放军炮击,受 重创而搁浅。英国又紧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救援也被解放军炮兵击退。 “紫石英号被扣,直到 7 月底才趁夜逃走……经此事件,再加上出于 维护自己在香港利益的需要,1950 年,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承认 了新中国。 ——摘编自百度 网下载相关文章 - 17 - / 21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针对 1842 年和 1949 年英国军舰在中国 长江江面上的侵略挑衅行为,中国军队的相同反应和不同结果。(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1842 年和 1949 年中国 军队军事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11 分) 3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泰戈尔 1861 年 5 月 7 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 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 的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 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 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 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对 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 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 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 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 是逃避现实…… 2011 年 5 月 7 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 共同纪念泰戈尔诞辰 150 周年。 ——摘编自《中国知网》相关论文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说明泰戈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访问 中国所受不同待遇的原因。(9 分) - 18 - / 21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 150 周年对我国文 化发展的意义。(6 分) 参考答案 1-5 BAADA 6-10 CDBAD 11-15 CBDAD 16-20 CCBCB 21-25 ABADA 26-30 ADCDB 31-32 DC 33.(25 分) (1)积极影响(12 分): 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 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3 分) 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 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3 分) 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 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分) 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 思想解放;(3 分) 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 很多西方因素;(3 分)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 重要作用。(3 分)(每点 3 分,其中影响 2 分,具体史实 1 分,且 史论结合;答满 4 点即可得满分 12 分。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得分, - 19 - / 21 但不得超过 4 分,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 (2)有利条件(9 分): 世界形势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3 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 分)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 了经济的全球贸易。(3 分) 特征(4 分): 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 在压迫中学习;(2 分) 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 共同生长。(2 分) 34.(12 分) 示 例 观点及评分示例 阐述及评分示例 标 准 观点明确 4 分,观点比较 明确 2—3 分,观点含糊 0—1 分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还清晰 7—8 分,史实较准确、 史论结合较紧密、表述比较清晰 4—6 分,史实不准确、史 论没能很好结合、表述一般 0—3 分 示 例 一 西方内源性近代化是比较 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 的近代化是极不稳定的波 折式推进。(4 分) 新航路开辟前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由此推动 近代化逐步展开,后来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逐步输 立,政治近代化稳步推进,使近代化更加全面和深入。故 西方内源近代化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4 分) 反观中国,洋务运动开启的近代化之路比较曲折,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后显 然建立了中华民国,却很快名存实亡。 总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曲折复杂,是极不稳定的波折式 - 20 - / 21 35.(15 分) (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 且随意性大;儒家 “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6 分) (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6 分)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 基础。(3 分) 3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推进。(4 分) 示 例 二 西方内源性近代化的动力 主要来自内部,而中国近 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4 分) 资本主义在西欧最早萌芽,由此推动西队近代化的展开。 17 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欧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 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和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进 而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 度。由此可见,西方近代化主要是内部力量的推动。(4 分)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一 定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资 本主义入侵和自然经济瓦解前提下产生,受外部因素影响 较大。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深受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影 响。所以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4 分) 示 例 三 综合示例一和示例二的观 点(4 分) 综合示倒一和示例二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8 分) 示 例 四 考生如有其它答案,比如以英法、美等国近代化推进的史实为例说明西方内源近代化, 并与近代化推史实进行比较,观点明确、育之有理有据,即可按示例评分标准评分。 - 21 - / 21 (1)相同反应:都英勇抵抗,坚决回击。(2 分) 不同结果:1842 年抵抗最终失败;1949 年抗击取得完胜。(2 分) (2)结果不同的原因 1842 年失败: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强大; 中国固守传统文明,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政权腐朽黑 暗,国民沉睡愚昧。(5 分) 1949 年胜利:二战后,英国实力已大大下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人民军队意志坚定,作战勇猛;解放战争后期,解放 军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改善和加强;人民被充分动员起 来,反侵略斗争社会基础坚实。(6 分) 37.(1)(9 分) (5 分)泰戈尔受欢迎的原因: 他擅长将印度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2 分);中国知识 分子希望从泰戈尔身上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信;(2 分);泰戈尔获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 分) (4 分)泰戈尔受排斥的原因: 批评者认为当时中国需要全盘向西方学习,对本国传统文化持否 定态度;(2 分)对泰戈尔存在误解,没有全面正确解读泰戈尔的 思想。(2 分) (2)(6 分) 意义: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2 分)坚定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自信:(2 分)有利于借鉴吸取世界先进文化。(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