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109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109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 ‎2018-2109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3.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  )‎ A.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                B.抑商旨在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C.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                D.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4.图3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图3可以反映出当时(  ) ‎ 图3‎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氛围十分宽松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快 ‎5.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 A. 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 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 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6.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7.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8.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10. 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 ‎ ‎ A.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来源:学科网ZXXK]‎ ‎ C.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剌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12.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年多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的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下表是1914~1918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表中数据说明(  ) ‎ ‎ ‎ ‎                                                         ‎ 年代 ‎ 进口火柴(万箩)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 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A.社会环境影响工业化进程  B.华商企业的经营模式滞后 C.一战中轻工业发展最快                        D.政府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14.据资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式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15.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 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来源:学,科,网Z,X,X,K]‎ 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16.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C.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17.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 B.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8.‎ 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  )‎ A.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19.“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20.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增强企业活力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1.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C.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被逐渐认同 ‎22.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下列符合“猫论”的是(   )‎ A.“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 B.“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 C.“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3.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 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益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便于外国人的经济侵略 ‎24.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 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7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8分)‎ ‎ ‎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原因及意义。(1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围绕图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说明: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来源:学.科.网Z.X.X.K]‎ 材料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设计而率先穿着而得名。1930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用国货,穿中山装。1933年陈肇英向国民党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行政院批复,除党员服装须党务系统批准外,其余公务人员均穿中山装。1936年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从此,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专门规定“学校教职员服中山装为原则”,学生服装式样为“衣裤中山装”。无论是江苏小镇,还是广东、福建两省诸县,也无论是西北的渭南地区,或者是西南的四川、云南诸县,甚至是作为英国租界的山东威海,国人均流行穿着中山装。《申报》广告经常刊登专门为小学生提供中山装的广告,如上海国民书局销售中山童装,称“小学生宜服中山童装,以资不忘开国元勋,又能增进革思想”。冯玉祥曾说:“中国的长袍大褂”,“糟蹋布料,妨碍行为”,而“中山服……中西兼长,至关重要”。‎ ‎ ---摘编自陈蕴莤《身体政治:中山装的诞生与流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山装流行过程中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流行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CBBAC 6-10:BBDDD 11-15:CBADD ‎16-20:DDCAC 21-24:DDAC ‎25. (25分)[来源:Z§xx§k.Com]‎ ‎ (1)特点: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每答出一点分别得3, 5, 7分,共7分)‎ ‎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或“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8分)(8分)‎ ‎ (3)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稳定。(6分)‎ 意义: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4分)‎ 26. 论题如: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地域分布不平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呈现领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言之有理皆可。‎ 示例: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呈现地域分布不平衡。[来源:学|科|网]‎ 近代沿海地区较早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相反,内地地区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并落后于沿海。‎ 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双重压迫,先天不足造成后天发展畸形,民族工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27. ‎(1)特点: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结合;官方(政府)推广;有强烈的政治目的(统一思想);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流行范围广;借助新式传媒。(任答3点,共6分)‎ (2) 原因:由孙中山设计并首先穿着,有象征意义;国民政府为统一民心而积极推广;政府和人民提倡国货;爱国主义思潮盛行;新式传媒广告宣传;传统服饰穿着不便;中山装中西兼长,庄重便宜;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任答4点,共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