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选考二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题统计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命题分析 2019 年Ⅰ卷 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进程(阿拉 曼战役) 王绳祖主编《国 际关系史》 背景类、意义类 (1)从材料出处 看,以原始性文 字材料为主,材 料出处以国外 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 看,以背景类、 作用类为主,除 结合材料外,比 较注重结合所 学知识特别是 时代特征分析 战争的原因、影 响。 (3) 从 时 间 上 看,以现代史为 主,特别是两次 世界大战及战 后国际秩序;从 内容看,涉及战 争背景、结果、 影响及中国参 与国际格局的 建设等。 2019 年Ⅱ卷 第二次世界大 战时中国战区 的设立 张海鹏主编《中 国近代通史》 背景类、意义类 2019 年Ⅲ卷 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第二战场 的开辟 王绳祖主编《国 际关系史》 原因类、意义类 2018 年Ⅰ卷 二战期间中国 共产党对二战 性质认识的变 化 毛泽东《关于国 际新形势对新 华日报记者的 谈话》、《中国共 产党为太平洋 战争的宣言》 比较类、背景类 2018 年Ⅱ卷 二战期间中国 参与创建联合 国 张海鹏主编《中 国近代通史》 表现类、原因类 2018 年Ⅲ卷 二战期间英法 对德的经济封 锁 [英]利德尔·哈 特《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等 措施类、作用类 2017 年Ⅰ卷 二战期间开罗 会议 吴东之《中国外 交史》 内容类、意义类 2017 年Ⅱ卷 一战后的欧洲 陈乐民《欧洲观 背景类、原因类 (4)与教材的关 联度,与选修 3 教材中密切相 关 ; 与 必 修 1 教材中中国的 抗日战争、现代 中国对外关系 及国际关系格 局部分有一定 联系。 关系 念的历史哲学》 2017 年Ⅲ卷 二战期间日本 法西斯侵略 信夫清三郎《日 本外交史》 表现类 2016 年Ⅰ卷 越南战争 陈兼、赫斯伯格 《越战初期中 美之间特殊的 “信息传递”》 原因类 2016 年Ⅱ卷 罗曼·罗兰的反 战活动 杨晓明《欣悦的 灵魂:罗曼·罗 兰》 比较类、原因类 2016 年Ⅲ卷 威尔逊“十四 点”计划 杨生茂《美国外 交 政 策 史 1775—1989》 背景类、原因类 2015 年Ⅰ卷 二战及二战后 戴高乐、法国抗 战与复兴 戴高乐《战争回 忆录》 原因类、归纳类 2015 年Ⅱ卷 二战后,苏联与 原子武器 [俄]亚·维·菲利 波夫《俄罗斯现 代史》 背景类、说明 类、作用类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 成。 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 用于战争。 ④20 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浪潮。 ⑤20 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导火线。 (2)过程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③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④美国于 1917 年参战,苏俄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 战争。 ⑤1918 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 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 3000 多亿美元,夺走了 2000 多万人的生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 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 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 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 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 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 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由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 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 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1928 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 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 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 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 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 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突袭苏 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 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 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 局,即雅尔塔体制。 ②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 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 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 挑起了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 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 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1947 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 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 续和扩大。 ⑤1949 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 划。 ⑥1949 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 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 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 和。 ②1975 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局 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 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④1980 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 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 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 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 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 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950 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 1950 年到 1953 年,最终美国战败, 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 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2)越南战争 1961 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 年 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 争。 (3)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1982 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 5 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 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 年, 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 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 破。 ⑤1995 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4)两伊战争 1980 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 8 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5)海湾战争 ①1990 年 8 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 年,美国对伊拉克 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 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最终以伊拉克的失败 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 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 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 (1)联合国 ①1943 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 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 年 4 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 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 部队称为蓝盔部队。 (2)反战和平运动 ①1949 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这次大会签署了反 对核战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②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反战运动,它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 生运动相结合,构成了美国的社会浪潮。 ③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战后世界和平运动 的第三次浪潮。 ④反战和平运动在内容上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在组织上 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 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考向一 从外交政策角度考查一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典例 1】 (2017·全国Ⅱ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 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 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 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 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 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 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 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 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 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 “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 教材所学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 年”,从欧洲政治思维、经济诉求及当时 欧洲形势来分析说明。 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 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 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任答两点得 6 分)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 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任答 三点得 9 分) 考向二 从合作或冲突角度考查二战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典例 2】 (2019·全国Ⅱ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 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 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 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 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 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 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 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 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 英、美、苏四国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 的《联合国家宣言》”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问,根据“同月,中 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 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盟国合作、增强抗战信心、打击日本法西 斯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 际承认。(6 分)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 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9 分) 考向三 从中国视角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 【典例 3】 (2018·全国Ⅰ卷,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 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 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 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 记者的谈话》(1939 年 9 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 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 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 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 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 国际背景。(11 分) 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4 分)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 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5 分)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形成中。(6 分) 考向四 从美苏“冷战”角度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典例 4】 (2016·全国Ⅰ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5 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 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 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 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 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 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 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 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 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 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 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 冲突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 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 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 战略重心、对朝鲜战争的反思、中国有效的警示、美国的克制等角度来回答。第 (2)问,结合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国内情况分析 回答。 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 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8 分)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 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7 分)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 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 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 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 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 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 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 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 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 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 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 国所接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 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 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 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 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 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 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 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 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 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 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从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看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 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 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 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 世纪 50-6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 现。 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 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 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四、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 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 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 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 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 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 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 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五、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原因 (1)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 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 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 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 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 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 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 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 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局部战争出现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 矛盾和冲突。 3.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 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 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1.(2019·百师联盟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 年 8 月一战爆发,一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阵营之间非正义的殖民掠夺 战争。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 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 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 主导的世界体系。1916 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 功于一役的索姆河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 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 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 了 15 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 5 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 10 万人被 分配到英国,4 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 1 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许多华 工为英国航空兵服务,还有的在军火库工作,一战期间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开 始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英国军队的坦克。结果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 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当获悉列强达成不 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后,华工派代表致书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 祥,并置一手枪于内,宣示“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 辈必置尔于死地”。多数华工在战火中幸存下来,在战后于 1919 年秋相继被遣返 回国。 ——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 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 的意义。(8 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 情”可以推知中国北洋政府的意愿;由材料“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 政府出兵参战”可以推知精英人士的推动;由材料“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英 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可以推知欧洲战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结合所学,中国的 军队战斗力以及武器装备都不如西方国家等等。第(2)问,可从战争需求、国家 主权和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考虑,分别得出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一定程 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学习传 播西方先进技术等。 答案 (1)国内“府院之争”调和的结果;中国出兵参战实力不足;欧洲战场协 约国的失利需要人力支援;精英人士推动。(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7 分) (2)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在 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等。(一点 2 分,共 8 分) 2.(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 年 8 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在此之前,蒋介石认为“日苏 必战”,误判了苏联的缔约动机。蒋介石最忧虑的是,日本既利用欧洲的混乱要 挟列国对其退让,实际上又不介入欧局,而集中全力压迫中国。反之,他最期待 的是,日本在侵华战争尚未结束之际,就同时介入欧局,或北进攻苏,或南进掠 取欧美的亚洲殖民地。因此,蒋介石积极推动苏联与英法速订军事同盟,即间接 促使日本决意和德意结盟,从而使苏联与日本都不能对欧战旁观坐大,苏日战事 或不能免。1939 年 5 月,蒋介石在分析国际局势时指出,“只要美国对远东方 针不变,九国公约存在,则中国之地位当然有利”。 ——摘编自鹿锡俊《蒋介石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反应》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国际形势的认识及对 策。(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对远东局势的影 响。(6 分) 答案 (1)认识:日本会趁欧洲混乱之机,加紧侵略中国;苏日战争在所难免; 苏德为自保会互相利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有利于中国抗战。(6 分,答出 其中三点即可。)对策:积极推动苏联与英法结盟,德国与日本结盟,促成苏联 与日本的对抗;寄希望于美国支持。(3 分,答出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2)影响:使中国抗战更加艰难;有助于加强苏联在远东的防御力量;打破了日 军的“北进苏联”计划。(6 分) 3.(2019·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鲜半岛的形势起源于二战结束和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1943 年,罗 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 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 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 年,国务卿艾奇逊宣布,“朝鲜半岛在美国远东安全格局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 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 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并说明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朝鲜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 影响。(6 分) 答案 (1)变化 1:战后初期,美国主张朝鲜由国际托管转变为美国单独控制朝鲜 南部。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逐渐展开。变化 2:由战后初期 控制南朝鲜到 1950 年美国暂时放松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原因:美国确立“先欧 后亚”的战略政策,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变化 3: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由暂 时放松控制到介入朝鲜内战、强化与韩国结盟、敌视朝鲜。原因:美苏矛盾加剧 和冷战进一步展开。(9 分,每层变化 2 分、原因 1 分) (2)影响:①造成朝鲜半岛的分裂,严重影响半岛的统一和稳定;②朝鲜半岛成 为美苏争夺亚洲霸权的前沿阵地和局部热战地区,造成东亚政治格局的动荡不 安;③中美陷入了直接军事对抗,影响了中国统一台湾大业。(6 分) 1.(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 年初,英德海军已进行了多轮海上霸权角逐。德方大洋舰队司令官 决心打一场会战,摆脱英国海军封锁给德国海军造成的困境。而英方也想重创德 国大洋舰队,然后全力对付德国潜艇。日德兰海战中,德军共击沉英军 3 艘战列 巡洋舰、3 艘巡洋舰和 8 艘驱逐舰,自己损失了 2 艘战列巡洋舰、4 艘巡洋舰、4 艘驱逐舰,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英国海军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港口, 使其在战争后期毫无作为,从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纽约时报》对此评论说: “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仍然被关在牢中。”此后德国只能以潜水艇 击沉舰艇,后发展为无限制潜艇战,“哪怕冒同美国作战的风险也罢”。英国海军 无力摧毁德国海军,从而粉碎了协约国把波罗的海向俄国开放的一切希望。 ——摘编自刘健军《回望世纪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德兰海战的爆发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必 然结果。(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德兰海战的影响。(9 分) 答案 (1)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强;一战爆发后,英国舰队掌握着制 海权,对德国实行严密的海上封锁;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后,陆军陷入持久作战的 困境,企图在海上扭转被动局面,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为了保障海上运输, 企图解除德国的潜艇威胁。(6 分,一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影响:英德海军均遭受重创;战术上德国赢了,战略上英国赢了;德国无限 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借口;客观上加速了俄国沙皇政府的垮台。(9 分,一点 3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2019·云南昆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 竞争。1940 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 进论的高涨。7 月,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 并决定于 8 月挥戈南进。但在陆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 派达到 60%以上。7 月 26 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 金属;12 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 1 亿美元的贷款。1940 年末,苏联在远东布置 了 30 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 12 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 2 800 架 飞机和 2 700 辆战车,日军只有 720 架飞机和 450 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 的隐忧。直到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 威胁。7 月 28 日,日军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 月,近卫文麿不敢承担对美战 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12 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7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 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得出日美矛盾不断激化;根据材料“到 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得出苏德战争的爆 发;根据材料中 1940 年末,苏联与日本军事力量的对比,得出苏联远东军事实 力的影响;根据材料中 1941 年 10 月,“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得出政府人 事变动。根据材料“1940 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 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得出欧洲战局的变化。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实施“南进”策略有以下影响:其一,日本扩大战线,在战略上陷于被动; 其二,推动美国政策调整;其三,加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答案 (1)原因:日美矛盾不断激化;欧洲战局的变化;苏联远东军事实力的影 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政府人事变动。(任意四点 8 分) (2)影响:日本扩大战线,在战略上陷于被动;推动美国政策调整;加快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的建立。(7 分) 3.(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 年 7 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法西斯 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报告。会 后不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 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并于 10 月 1 日在法国巴黎的《救国 报》上全文发表。宣言的核心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 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开始发生新的转变, 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八一宣言》发表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宣言》产生的历史作用。(9 分) 答案 (1)背景: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要求;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 盾上升为主要矛盾。(6 分) (2)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直 接接触并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9 分) 4.(2019·安徽芜湖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 年 7 月 18 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 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7 月 21 日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当 1942 年 7 月英 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痛击”计划时,斯大林迫于苏德战场的紧急形势和对盟 军军备物资的需求,只好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当 1943 年 5 月“三叉戟”会议上 和 8 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 怒了。本来就不太好的英美与苏联的关系现在变得更加恶化,于是,斯大林把驻 华盛顿大使李维诺夫和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分别召回了苏联国内。这时候,盟国关 系中出现了一种恐慌的局面。英美与苏之间是一种非零和的共生互利关系,美英 武装部队最终于 1944 年 6 月 6 日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 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三大国的结盟也维持到击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 ——摘编自臧春华《浅析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曲折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英美在 1941-1943 年对开辟欧洲第二 战场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在 1944 年急于在诺曼底登陆的原因。(6 分) 答案 (1)态度及原因:苏联急于要求英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主要原因是让英 美盟军牵制德军的力量,以减轻自身的军事压力。(4 分)英美两国搁置了苏联的 要求。原因:一是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二是为让苏德军 队两败俱伤以坐收渔人之利。(5 分) (2)原因:1944 年,一方面,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能够腾出手来; 另一方面,苏联红军对德军的战略反攻突飞猛进,美英出于抢夺对德战争胜利果 实的需要。(6 分) 5.(2019·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 20 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 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 “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 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 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二战后,《联合国宪章》 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1970 年的《国际法原则宣 言》和 1974 年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为制止侵略提供了法律武器。根据现 代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调停,调查与调 解,仲裁,司法解决,通过联合国、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但国际法 依然不断地经受着挑战与考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期待着国际法效力的加强、 联合国权威的提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摘编自杨和平《20 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指出 20 世纪国际法解决战争问题的措施有什么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法推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8 分) 答案 (1)特点:由具体领域扩展到全方面;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渐进 性与动态发展;解决国家争端的方式多样化。(答出 1 点得 3 分,2 点得 5 分,3 点得 7 分) (2)机遇:联合国的建立;区域性组织的推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经济 全球化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不断增长。(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得 4 分)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南北发展不平衡;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未建立;冷战思维;联合国制裁能力有限;难民问题。(每 点 2 分,答出 2 点得 4 分) 6.(2019·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韩两国战略同盟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遇到了危机。尼克松上台后,提 出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韩国政府反对美 国撤出驻韩美军,多次公开渲染“北朝鲜威胁”,反对美国改善对朝关系。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将汉城对华盛顿“保护伞”的疑虑推至顶峰。同样由于韩国屡 次单方面秘密突袭朝鲜军队,上台伊始的尼克松甚至将朝鲜半岛列为世界三大危 机多发地区之一。随着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韩国政府渴望摆脱在国家安全和外 交方面对华盛顿的长期依赖。在国内青瓦台积极发展军工行业,秘密研制核武器; 对外积极开展朝韩对话,并于 1972 年促成朝韩双方发表联合公告,正式宣布独 立、团结与和平统一的三原则。 ——梁志《中美缓和与美韩同盟转型(1962—1972)》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与韩国存在分歧的主要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韩同盟关系遭遇危机的 时代背景。(9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尼克松主张韩国自己解决安防问题和韩国主张由美 国进行保护而产生分歧,得出驻韩美军问题;根据材料中韩国“反对美国改善对 朝关系”得出对朝鲜的政策分歧;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韩国的疑虑及“韩国屡 次单方面秘密突袭朝鲜军队”说明二者的互不信任。第(2)问,从韩国看是韩国 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美国方面,深陷越战泥潭,霸权地位衰落;从世界范围内, 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都冲击了美韩关 系。 答案 (1)驻韩美军问题;对朝鲜的政策分歧;中美关系缓和引起韩国的疑虑; 美韩对彼此互不信任。(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2)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深陷越战泥潭,霸权地位衰落; 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每点 2 分, 五点 9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