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1)

第14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①洋纱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和“织”的分离。洋布输入,造成“织”与“耕”的分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图示解史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兴起: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 ‎①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①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图示总结 洋务企业的性质 ‎3.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产生 ‎①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 ‎②途径: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手工工场转变而来。‎ ‎③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初步发展 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表现 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投资数额增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意义 ‎①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存环境 ‎①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③民族工业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图示解史 近代主要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住宅。‎ ‎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1)交通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淞沪铁路。‎ ‎④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2)通信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③19世纪80年代初,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3)大众传媒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 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3)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1)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3)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 ‎(4)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1.论从史出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史料一 ‎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结论 史料以分号分层,从两方面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 史料二 (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结论 史料表明近代外国商品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自然经济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解体。‎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传统行业的变化。‎ 材料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方鸿铠、黄炎培等修纂《川沙县志》‎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手工行业破产,大量从业者被迫转向近代企业谋生。‎ 考点二 洋务运动的评价 ‎1.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洋务运动的消极影响 ‎(1)洋务运动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开明阶层的自救运动,其性质决定了它对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 ‎(2)洋务运动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和民族工业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性质,‎ 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斗争性,突出地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压制斗争。‎ ‎(3)洋务运动中所创办的近代企业,对民族工业具有诱导、催生的效应,决定了民族工业具有依赖和软弱的一面。‎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史料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2017·课标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李鸿章为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税。相关知识点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要求分析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李鸿章为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税。‎ 技巧运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最终筛选出正确选项。材料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目的,但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 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D项。材料中的减税措施仅是煤矿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的稳健发展。对于题目选项中的一些绝对性的表述要注意辨析,这是排除该选项的关键。‎ 答案正解 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 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税,有利于减轻该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 ‎1.19世纪中期中国的原材料输出 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长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19世纪中期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命题角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评价和认识。‎ ‎2.新式纺织厂冲击下的手工织布业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发现问题 手工织布的“顽强生命力”反映出自然经济在解体过程中的“顽固”和在当时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命题角度 近代工业化对农村生产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 ‎3.近代民族工业起步阶段的艰难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年《捷报》卷12‎ 发现问题 旧思想阻碍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拓展了教材知识。‎ 命题角度 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艰难的原因;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思想的碰撞。‎ ‎4.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 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 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巵,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发现问题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 命题角度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28‎ 全国Ⅲ,28‎ ‎2016‎ 全国Ⅰ,28‎ 全国Ⅱ,28‎ ‎2015‎ 全国Ⅰ,28‎ 全国Ⅱ,28‎ ‎2014‎ 全国Ⅰ,28‎ ‎1.命题点:洋务派军用企业的经费来源 ‎(2017·课标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 B 解析 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这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A项错误;材料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体现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2.命题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17·课标全国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邮政、银行、铁路、小轮”反映的是近代实业的兴办,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897年”,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A项错误;官督商办企业一般都是洋务企业,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 ‎3.命题点:晚清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 ‎(2016·课标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选C。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4.命题点: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织品在中国市场遇阻 ‎(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一定的抵制力,从而导致了英国棉布在中国的滞销,成为了“无用的”商品,成为中国生丝的包装布,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A、B、C三项。‎ ‎5.命题点:列强的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顽强的抵抗 ‎(2014·课标全国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量,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答案选D。‎ ‎1.命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17·内江五模,28)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 年份 ‎1840‎ ‎1843‎ ‎1860‎ ‎1870‎ ‎1886‎ 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上占有优势 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加强,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答案 B 解析 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数据来看中国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上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选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 下表是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 ②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③1850~1879年外迁人数变多主要是因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④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上表可知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逐渐减少,迁至城镇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故①正确;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减少,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谋生手段的变化,故②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在甲午战后,故③错误;沿海居民外迁谋生从事做工和商业表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命题点:洋务运动对清末经济发展的贡献 ‎(2018·全国Ⅲ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27)“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答案 A 解析 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就是洋务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入,但是毕竟离1900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是发生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D项错误。‎ ‎4.命题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推动力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28)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  )‎ 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答案 C 解析 “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 可得出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全部在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74家民族资本工厂”可知材料重点统计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故B项错误;“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见商人投资并不是主体,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宁德二模,28)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清代对外贸易口岸只有广州一处,而不是因为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沦为列强的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传统经济形态的描述,故C项错误;“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可得出由于地域关系,东南沿海成为外贸的主要区域,故D项正确。‎ ‎2.1864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当时有识之士提出的并付诸实施的对策是(  )‎ A.“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B.“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C.“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D.“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时间是“1864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8·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28)19世纪中期,欧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 A.西方开始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答案 B 解析 西方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与工业革命有关,与金本位制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中国是银本位制国家,材料“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中,西欧国家银价贬值,确立金本位制,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故B项正确;C项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当时世界金融市场还未形成,因此“逐渐脱离”错误,故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7)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  )‎ A.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印度都成为了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B项错误;清政府与列强交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印度都成为了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说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5.(2018·湖南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7)《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爆发时,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有优势。”此观点主要是依据(  )‎ A.清政府得到了西方国家大力支持 B.清政府已经完成了军事近代化 C.西方国家反对日本发动对华战争 D.洋务运动造成中国强大的假象 答案 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西方国家持观望态度,并未大力支持清政府,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建新式军队与海军舰队,开始军事近代化,并未完成军事近代化,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中中国经济与军事的近代化,造成中国强大的假象,因而出现材料中看法,故D项正确。‎ ‎6.(2017·合肥三模,28)“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故A项错误;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促进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7.(2017·衡阳二模,29)李鸿章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 这表明李鸿章(  )‎ A.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B.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 C.主张维持清朝现状无意改革 D.开始顺应维新变革之新潮流 答案 B 解析 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李鸿章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自己办洋务只是对清王朝进行表面粉饰而已,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说明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故B项正确;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李鸿章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8.(2017·天津南开一模,5)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延修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  )‎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交通近代化起步于航运事业,即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时间“1881年”“1887年”“188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企业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故C项错误;“津唐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9.(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4)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是(  )‎ A.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B.列强的资本输出 C.政治改革的推动 D.近代天津的开放 答案 D 解析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而非光绪初年,故A项错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也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作为政治改革的清末新政是发生在20世纪初,故C项错误;天津是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被增开为商埠,这有利于近代天津的对外开放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D项正确。‎ ‎10.(2017·福州一模,28)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的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故A项错误;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8·潍坊一模,29)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得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新旧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 ‎12.(2017·洛阳三模,27)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间,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 (1)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 解析 (1)此题要求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次战争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大众化来归纳。‎ ‎(2)第一小问观点,可以任选其一;第二小问论证,如果选择外因论,可以从政治和经济论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果选择内因论,可以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政治运动的频繁动荡论证政治表现,从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经济政策论证经济表现,从传统文化论证文化的表现。‎ ‎14.(2017·雅安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区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答案 (1)特点: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江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外传国外;受政府管理。‎ 影响: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后世茶叶发展打下基础。‎ ‎(2)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交通方式的现代化。原因:印度等国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