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南城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基础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2.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A. 地方治理日益混乱 B. 政治中心的南移 C. 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D. 中央体制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据图可知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选C ‎;东汉州、唐朝道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不是管理混乱。故排除A;唐朝的政治中心依然在黄河流域,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是地方管理制度发展,而非中央体制调整,故D项错误。‎ ‎3.宋代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比前朝扩大了很多。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数不过二三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这一变化 A. 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危机 C. 推动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D. 导致官员素质明显降低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宋朝时录取名额护大了十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时达到五六百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会导致封建官僚数量庞大,造成冗官、冗费的状况,从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危机,故B正确;录取人数增加不与儒学地位的巩固无关,故A不正确;录取人数增加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没有关联,故C不正确;录取人数的增加与官员素质的降低没有直接关系,故D不正确。‎ ‎4.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A. 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 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C. 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可知,中共二大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故排除A选项;这些组织原则并不能避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故排除C选项;中共自成立就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故排除D选项。‎ ‎5.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 织机(架)‎ 年产布(匹)‎ 占总产量(%)‎ 公营 ‎23‎ ‎185‎ ‎22832‎ ‎20.7‎ 合作社营 ‎37‎ ‎179‎ ‎22000‎ ‎20.0‎ 私营 ‎50‎ ‎150‎ ‎12000‎ ‎10.9‎ 民间织户 ‎20000‎ ‎53334‎ ‎48.4‎ 合计 ‎20514‎ ‎110116‎ ‎100‎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 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 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既有一定的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的私营和民间纺织户的存在,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之前由公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分析表格中民间织户的织机数量和年产布数量等信息对比其他经济成分的数据信息可知,个体生产的效率较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情况,与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官僚资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所描述的我国对待外债问题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这一转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不借外债到要借外债,这也体现了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7.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 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 A 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 D 项错误。‎ ‎8.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作者意在强调 A. 理性思维带来自信自主 B. 天主教统治的极权蒙昧 C. 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D. 思想启蒙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从启蒙运动目标和结果严重对立,世界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在强调启蒙运动中的极端倾向,C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灾难,不是“自信自主”,A项不符合题意;作者所谓启蒙运动“胜利”导致的灾难,不能启蒙前的教权和蒙昧,B项错误;作者没有全面否定启蒙运动,而是辩证评价,认为其在进步时有不足,D项错误。‎ ‎9.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答案】B ‎【解析】‎ ‎1832年议会改革最终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故A错误;而最后“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使得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人数减少了,这是议会改革的成果,所以B符合题意;由于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0.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重建金本位制,限制金融领域的投机,由中央银行进行合作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罗斯福表示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导致会议不欢而散,反而促使贸易战日益激化。这说明 A. 国际合作共赢的意识尚未产生 ‎ B. 英美争夺世界贸易领导权斗争激烈 C.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根深蒂固 ‎ D. 经济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所谓“不能‘听任别的国家对我们的行动强加限制’”实质是经济民族主义,从而加剧了这次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合作共赢意识是否已经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联(英法)主导,但美国奉行单边主义不予合作,材料不足以支撑美国对贸易领导权的争夺,B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的意见不等同于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C项不符合题意。‎ ‎11.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 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 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12.下图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图中“其他”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的贷款总额百分比)。由此可判断该组织 A. 致力于消除国际性贫穷 B. 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C. 消除了成员国贸易壁垒 D. 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国际组织主要提供给发展中国家贷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指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贷款给成员国,有助于推动其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故A项正确;B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C项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从表格中分析出该组织的相关特点,从而判断出该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较古代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 ‎【解析】‎ ‎(1)特点:根据“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得出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根据“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得出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解答。‎ ‎(2)新变化:根据“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根据“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得出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根据“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得出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战争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传播情况进行解读。(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解读: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中国全民族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推动了《红星闪耀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阐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科技体制存在权力高度集中于行政机关、科研单位没有按照科研规律行事的自主权、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等弊端,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因此,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国务院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开始领导科技体制改革试点。1985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科研机构拨款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变科研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生产相脱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1988年3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促使科研机构自主面向经济开发实体,国家在科研机构推行承包责任制,使科技体制改革获得重大进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 ‎【答案】(1)逐步深入,不断推进;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实行承包责任制。‎ ‎(2)旧的科研体制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科研机构缺乏自主权;科研与生产脱节严重;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解析】‎ ‎(1)根据“1983年国务院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开始领导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中共中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988年3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得出逐步深入,不断推进;设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根据“国家在科研机构推行承包责任制”得出实行承包责任制。‎ ‎(2)根据“由于科技体制存在权力高度集中于行政机关、科研单位没有按照科研规律行事的自主权、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等弊端,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得出旧的科研体制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科研机构缺乏自主权;根据“改变科研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生产相脱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得出科研与生产脱节严重;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也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答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战争神圣化;突出英雄主义色彩;与文明传播和宗教教义相结合;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具有狭隘民主主义色彩)。‎ ‎(2)美化战争,增加战争风险;促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加深了民族仇恨;成为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之一。‎ ‎【解析】‎ ‎(1)特点:根据“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得出战争神圣化;根据“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得出突出英雄主义色彩;根据“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得出与文明传播和宗教教义相结合;根据“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得出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 ‎(2)影响:根据“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得出美化战争,增加战争风险;根据“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分析得出促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加深了民族仇恨;根据“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分析得出成为一战爆发的推动因素之一。‎ ‎17.材料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的一个白人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接受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青年时代就参加祖国独立解放事业。他认为应该解放黑人奴隶,给印第安人以平等权利,用法律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他虽然崇奉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但又认为绝对的民主自由和联邦制都不利于.水新生共和国的巩固。他设计了一套介于传统的君主制和欧美共和制之间的政治体制。他设想只有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的大联合,组成足以与欧洲抗衡的均势力量,最才是不可摧毁的。”玻利瓦尔为争取在美洲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争取新国家数造繁荣和进步、争取被压迫群众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争取社会改革付出了毕生的经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被拉美和整个第三世界人民当作反对现代殖民主义斗争的宝贵遗产。‎ ‎——摘自罗荣渠《美洲史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玻利瓦尔对拉美的历史贡献。‎ ‎【答案】(1)北美独立战争的鼓舞;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西班牙殖民霸主地位的衰落。玻利瓦尔的个人作用。‎ ‎(2)推动拉美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传播欧洲启蒙思想;促进拉美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平文化提高(或社会进步);鼓舞了拉美民众反殖民主义斗争。‎ ‎【解析】‎ ‎(1)根据材料“接受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玻利瓦尔为争取在美洲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争取新国家数造繁荣和进步…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经验”结合所学从美国独立影响、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原有殖民统治衰落及玻利瓦尔个人因素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经济及社会生活、反殖民斗争进行阐述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