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10 易错点1 误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在中国小农经济家庭内部,农业与手工业以及手工业各生产工序长期紧密结合着。鸦片战争前,在农民家庭手工业中,棉纺织业占最主要的地位。中国的小农经济是由植棉与纺纱即“棉与纺”的结合,纺纱与织布即“纺与织”的结合,以及农耕与纺织即“耕与织”的结合构成的,而这三者的分解,就反映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正解】D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可知,洋纱代替土纱织布的现象反映了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说明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答案为D。材料并没有反映民间纺织水平下降,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已经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C错误。 通过上述典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理解不到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 与“耕”的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 (4)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019年贵州省教研员联合会第八次模拟)如表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时间 茶叶(万镑)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010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农村农产品的完全商品化 B.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民族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D.商贸型农业成为生产主导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数据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数量急剧上升,说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B项。A项农产品完全商品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商贸型农业成为生产主导,排除。 易错点2 不能准确认识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经营方式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起,洋务企业的管理体制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官办体制转变为由政府委派商人、招徕社会资本承办的官督商办体制,由独资经营方式转变为股份公司合资经营方式。这种转变 A.根本上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迫使政府放宽了民间工商业政策 C.推动了商人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D.完全照搬了西方企业的经营方式 【错解】A、B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经营形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由政府委派商人、招徕社会资本承办”。 【正解】C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知,洋务运动中出现官督商办企业,商人以入股形式加盟洋务企业,推动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故C项正确。根本上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绝对,排除A项;迫使政府放宽了民间工商业政策是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B错误;完全照搬了西方企业的经营方式说法绝对,排除D项。 该典例考查学生对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经营方式的理解,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类别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生产目的 为清政府服务,以“自强”为口号 获取利润,以“求富” 为口号 产品去向 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 除满足军事需要外部分投放市场 企业性质 封建性质的企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管理特点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生产与工人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特权保护;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管理方式 启示 洋务运动的兴起,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反映了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统治政策调整的自救行为,但是受时代和阶级属性的制约,用进步的经济基础去适应腐朽的上层建筑,不能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2019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襄阳五中、钟祥一中高三模拟考试)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20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A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B项;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D项。 易错点3 不能全面把握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 A.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 C.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 D.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理解分析存在偏差。材料强调的是后半句,即轮船招商局国有化后,再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说明其并未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B项不应当选。 【正解】D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并没有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故B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 可知轮船招商局失去统治地位的原因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控制,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失去统治地位的原因是“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表明洋务企业的发展受李鸿章等洋务派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故D正确。 【点睛】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 该典例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这个群体拒绝一切形式的西学引进和自身改革,并以传统的儒家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作为清王朝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他们坚持以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观念,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华夏文明是世界水平最高的文明,而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缺少典章文物的野蛮之邦。顽固派恪守祖宗遗训,他们主张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以及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的态度来应对变局,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终为历史所唾弃。 (2019届贵州省高三高考教学质量测评)在洋务运动时期,作为最突出的国防建设海军建设而言,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军队之间各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亦无统一行动。甚至其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运送官员。此现象表明 A.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B.中体西用的实效 C.政府对海防的重视 D.顽固派的盲目阻碍 【答案】A 【解析】根据“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高昂造价兵船,也只是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兵和运送官员”可知反映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落后,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故选A项;“实效”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描述可知政府对海防并不重视,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顽固派的盲目阻碍,故排除D项。 易错点4 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错解】A、C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误选其他选项的原因是对各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认识不清,发生混淆。 【正解】B 【解题思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提出,1936年正式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B正确;1912年清朝灭亡,与材料中1913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C;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本题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不同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学习的重点,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曲折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人们形象地把这几个阶段称之为“春”“夏”“秋”“冬”。 1.“春” “春”是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二是外国在华企业的利润诱导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三是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夏” “夏”是指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甲午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并且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促使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 3.“秋” “秋”是指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和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这时期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4)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沦陷区的破坏和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行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使得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冬” “冬”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破产的边缘。 (2019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1935年4月,国民政府在贵阳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随后,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指出“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 B.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积蓄国力准备对日本全面战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国民经济,A选项符合题意。顺应政府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干预,C选项排除。对日本全面战争始于1937年,排除D。 易错点5 不能准确理解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1924年,四川成都的电线杆、街旁树木及墙壁上陆续贴出许多标语,如“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等。这一举措 A.是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 B.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 C.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 D.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错解】A或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以及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表现。 【正解】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禁止妇女缠足”“夏天在茶馆、酒肆、大街等公共场所打赤膊是不文明行为”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对革新社会上的陋习有积极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国民革命运动在四川省的积极响应,A选项排除。仅从标语来看,不能得出终于开启了四川近代化步伐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破除陋习的作用,与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说法无关,D选项排除。 该典例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地域 最早出现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水平 “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程缓慢;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4)动力 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其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5)程度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坚如磐石。 (2019届四川省南充市三模)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制作西服,设立制售西装的公司,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说明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变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D项中“全面西化”表述太绝对,错误。 易错点6 不能准确分析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史实 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时曾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青岛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史实。误选D的原因是没有结合当时义和团运动时对外的态度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A、B两项不符合题意,因为当时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封建时代,不可能出现妇女骑马的现象;D项错误,1900年中国正处于义和团运动大力排外时期,这时外国人不可能仍在青岛自由旅行;1860年的南京开放为通商口岸近20年,受西方的影响,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所以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 通过该典例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不同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把握不清,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 (1)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3)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取缔了旧社会遗留的丑恶现象。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4)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衣食住行等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及时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潮流。 (2019届辽宁省凌源市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答案】B 【解析】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20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外来词语大量“进口”,如“巴士”(bus)、迷你裙(miniskirt),材料现象显然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B正确;材料属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C错误;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易错点7 不能准确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误选A的原因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准确,存在误读。 【正解】D 【解题思路】从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中可以看出,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告比重的加大,可以使商品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广告是报刊竞争的主要方式,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的心态,故C项排除。 该典例考查大众传媒的作用,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电视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所以它的教化功能更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 (3)互联网的优势使它比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三质量检测)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电视剧的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出版发行,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电视艺术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故A排除;文学出现时间早于电视,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学和电视艺术的关系,故C排除。 【记忆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1)原因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 b.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d.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 (2)表现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 b.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 c.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 生产方式的改变;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记忆点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1)“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运动。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 a.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b.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7)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a.促进工业近代化:洋务派首先在中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来创办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 b.促进技术近代化:引进了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管理经验。 c.促进军事近代化: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为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d.促进教育近代化:创办新式学堂,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选派留学生,开留学风气之先河。 e.促进思想近代化: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思想,冲击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记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发展状况 时间 原因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内因: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④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③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 ①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②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制; 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企业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记忆点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程度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中国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国文化日趋科学合理。 总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记忆点五】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影响 1.状况 (1)报刊 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的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2)电影 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逐渐普及。 2.影响 (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8,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始终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社会新的阶层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项排除。 2.(2019年北京卷,16,4分)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3.(2019年海南卷,8,2分)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这与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沿海工厂迁往重庆等地道理是一样的。故C项正确。A项即使有一定道理,也与时代大势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并不是迁移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调整和缓解的,排除B、D两项。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0,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2019年江苏卷,10,3分)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前提 【答案】D 【解析】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6.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1840—1894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不断解体,A项说法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以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7.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洋务企业有现代企业经营因素 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和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银,出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要素,故C项正确。开平煤矿是民用工业,不是军用工业,故A项错误。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海战以后,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开平煤矿,并不能代表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8.据统计,陕甘宁边区1937—1940年公粮征收情况如表所示。 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公粮及人均负担表 年代 实征公粮 购粮 合计 人均负担(斗) 占收获量百分比(%) 备注 1937 13895 — 13895 0.1 1.28 机关部队脱离生产人员最多不过3万人 1938 15972 16700 32672 0.12 1.32 大后方学生大批涌入 1939 52250 24400 76650 0.4 2.92 最前线部队回防,学生继续涌入,脱离生产人数增至4万 1940 97354 18751 116105 0.7 6.38 粮食征、购不足,与实际需粮尚差34000石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公粮征收 A.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负担 B.保障了敌后的粮食供应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服务于战时经济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37—1940年间,陕甘宁边区公粮的人均负担加重,占收货量的百分比增加,结合所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公粮人均负担加重是为了战争需要,故选择D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与实际需粮尚差34000石”可知公粮征收并未保障敌后粮食供应,故排除B选项;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土地资源的变化,故排除C选项。 9.《时报》于1911年11月、12月登载了《女子军》、《金戒指助军饷》、《女子革命军赴前敌》几幅纪事画。这些画作反映出 A.媒体注重宣传保护女性的权利 B.政治革命使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期间和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媒体重视对女性权利的保护,排除A。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体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排除B;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无法直接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 1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对部分沿海地区的影响,并非是遍及中国乡村;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并非是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漳州等地区不是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西式建筑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发行者通常是各地驻在首都的进奏官、使臣、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主人。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明代末年还公开禁止在官报上透露有关边防的消息。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材料二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无论其主观目的如何,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经过痛苦的蛰伏之后,中国人开始自己兴办报刊,中国民族报刊业得以发展。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其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极为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而这种政论性的目的又促进了国人创办报刊的积极性,如维新派的思想启蒙产生了巨大影响,带动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 ——摘编自焦绪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报纸集团的发展仍在继续。1924年4个大公司垄断广播业市场。40年代以后,广播基本上实行公司化经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传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经济生活超越国家界限提供了新的扩张手段,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这必然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陈治国《现代西方媒体价值取向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以来西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或民间报刊逐渐得到发展);对报纸管理严格;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得到运用)。 (2)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 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受时局影响较大。 (3)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解析】(1)根据“唐代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得出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根据“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得出是国家管理的强有力工具,统治者有独享特权;根据“小报始于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得出有官方报纸和民间报纸之分;根据“元、明、清三代政府对官报发布工作控制日益严厉” 得出对报纸管理严格;根据“当时的官报仍以抄写为主,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得出科学技术在报纸中运用比较晚。 (2)原因:根据“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具有鲜明的外生性”得出西方文明的冲击;根据“西方传教士及商人将现代形态的报刊引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得出西方传教士办报的带动;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资本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特点:根据“重视报刊的政治宣传鼓动作用以及思想启蒙作用”得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根据“创办人大多是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得出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根据“近代民族报业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得出受时局影响较大。 (3)根据“加速了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得出加速了信息在全球的传播;根据“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的传播和相互融合”得出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根据“使具有地缘特色的政治文化和一国国民的认同机制以及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得出推动国家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初,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30年的一天夜晚,上海裕华丝厂总经理吴荪甫到码头接因乡下农民抗租暴动来沪的吴老太爷,不想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太爷突发脑溢血于子夜死去。吴荪甫利用办丧事的机会结识工商界许多名流。 吴荪甫联合杜竹斋、赵伯韬等人,壮大了益中公司的实力,并参与证券交易所的投机生意。他吞并了八家工厂,证券交易行情看好,不料他削减工资之事泄露,丝厂面临工潮。等到事态刚刚平息,合作者赵伯韬反水,吴荪甫在证券交易上损失重大。杜竹斋不肯再与合作。吴荪甫在买办赵伯韬面前屡战屡败,他企图筹集资金与赵决一死战。他大量买进公债,以求雪耻。为了调集资金,他不得不克扣工人工资,使得丝厂爆发工潮。尽管工潮在当局的镇压下平息了,但吴已无力振兴工厂,亲友们也纷纷离他而去。吴只得孤注一掷,以所有的财产作抵押,在公债市场上决一胜负,结果输得破产而终。吴荪甫带着林佩瑶,于子夜时分逃往庐山。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上海试图实现工商梦,历经曲折,破产而终。 历史现象: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概述和评价:19世纪6、70年代,在内忧外患中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清末和民国前期,逐步发展壮大。民国后期因列强侵略和官僚资本压榨而逐渐陷入绝境。民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因受帝官封的压制而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难以独立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历史现象如军阀割据混战、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也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情节,可以选择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上海试图实现工商梦,历经曲折,破产而终。历史现象:将小说情节和所学知识结合,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概述:从原因角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简要描述现象,论述过程19世纪60、70年代,在内忧外患中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清末和民国前期,逐步发展壮大。民国后期因列强侵略和官僚资本压榨而逐渐陷入绝境。评价侧重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局限性阐述:民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因受帝官封的压制而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难以独立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