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阶段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初步建构了“三制一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1954年宪法。 阶段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被践踏,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阶段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线索一:民主政治方面,提出“以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线索二:祖国统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 下,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开国大典 (1)筹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3)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 (2)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3)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指导思想: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情况实施: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 (3)历史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等。 1.“文化大革命”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危害: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2)成就 ①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②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③法制建设:颁布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3.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依据 ①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②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 背景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对立状态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等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3)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过程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后来对这一构想全面阐述 (2)1982年宪法对“一国两制”作了明确规定 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践 1997年和1999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背景 (1)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2.表现 (1)和平统一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民间交流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放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②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3)官方推动 ①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香港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核心论点:香港享有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的权力。 【易误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轻巧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特别提醒】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教材补遗】 上山下乡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名师指津】 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但基层民主选举与村民自治不能等同。在农村,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特别提醒】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是殖民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名师指津】 “一国两制”实践小结 “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次实践是解决香港问题,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证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教材补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期划分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 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改造 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曲 折发展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化 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两年徘 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重点一 人民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史料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史料二 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据北京市档案馆 史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史料解读】 (1)史料一是1954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的权力机关和组织原则。 (2)史料二反映的是人大代表的分配及代表的广泛性。 (3)史料三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纵向民主,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根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试答: (3)结合所学知识,史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史料三指出其作用。 试答: 【提示】 (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重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展。 (2)人大代表来源广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性;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形式,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重点二 旷世伟作——“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一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一国两制”使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团结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旗帜下,扩大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突出了我国统一战线的民族的、爱国的性质。 ——摘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 ——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 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分析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2)史料二说明英国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港政策及英国外交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发展贡献。 试答: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试答: 【提示】 (1)理论依据:国家的主权与安全、领土的完整和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突出国家的调节作用;发展了“和平共处”理论,运用“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内问题;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突出了爱国的主题、扩大了对象和范围;发展了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 (2)原因: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 积极影响: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及伟大意义 1.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伟大意义 (1)它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4)使“和平共处”理论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全国卷Ⅲ·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选C。解题时,首先把握时间1956年,其次围绕讲话的场合是中共八大,而中共八大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时间不符;新政权早在1949年已经建立,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 2.(2018·4月浙江选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命题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成就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A。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经济特区开始设立是在1980年,故排除B、C、D三项。 3.(2019·4月浙江选考)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解析:选A。根据材料“‘北平’字样改为‘北京’”可判出,背景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A项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B项排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D项排除。 4.(2019·高考江苏卷)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等可知,该漫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内政措施及其国际影响等内容,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封锁、包围、敌视的态度,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5.(2017·4月浙江选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命题点:香港的回归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选B。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6.(2019·高考北京卷)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命题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商量和解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制度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③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成果在《共同纲领》中有所体现,①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与政治协商制度属于不同范畴,无法体现材料中的思想,排除②和④。 7.(2019·高考北京卷)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命题点:港澳问题的解决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两地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者骗取方式强占的中国领土,因此其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体现了我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A项与题中时间“1972年”不符,排除;“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C项错误;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新政协的召开)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 工作重点 (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 (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解析:选B。题中毛泽东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但是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面临追剿残敌和镇压反革命的任务,此时建立新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由于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经济凋敝,所以下一步任务是“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 2.(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的文件。由“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C项符合题意。 3.(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阅读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主要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C.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D.国体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选B。《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与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符,故B项正确。 4.(命题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 5.(命题点:《共同纲领》的内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一明确规定,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项正确。 6.(命题点: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选A。根据“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夹克上的“想家”等信息可知,当时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A项正确。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无锡高三期末)“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以上引文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可以看出该引文发表的时间是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时期。《共同纲领》于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通过,故B项正确。 2.(2020·吉林省百校联盟联考)右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解析:选C。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 3.(2020·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和苏联牢不可破的友谊,但却没有关于政协组织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 A.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职能即将结束 B.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已基本形成 D.政协组织的职能已被人大完全取代 解析:选B。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方针,我国的政协是在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服从于中共的领导,所以没有其规定,故B项正确。 4.(2020·江西省阶段性检测考试)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 ) 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解析:选A。根据材料“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可知,1975年受“左”倾思想影响的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故A项正确。 5.(2020·中原名校质评)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解析:选A。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材料跟人文主义精神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1982年宪法保证公民的权利,没有呈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 是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呈现的是宪法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故D项错误。 6.(2020·贵阳摸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解析:选D。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分别适应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 7.(2020·长春质监)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宪法,且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而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属于人民民主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基本都得以实施。由上述可知A项正确。 8.(2020·贵阳摸底)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 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 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解析:选D。中国没有做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大陆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 故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在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2020·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捍卫统一、求同存异是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习近平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图一政治局面的制度因素。依据图二,从区域分布和对象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造成香港问题由来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请举两例说明“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 答案:(1)制度因素:分封制。 特点:从区域看,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对象看,包括同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任答其中两点),其中以同姓王族为主。 (2)条约:《南京条约》。 举例: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弱,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下顺利收回香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