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民族危机加剧和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1895~1912年)课件(65张)
模块二 近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7 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 晚清时期 (1840 ~ 1912 年 ) 阶段二 民族危机加剧和中国近代化的初步发展 (1895 ~ 1912 年 )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 命题点: 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甲午中日战争 (2018 · 全国卷 Ⅰ , 28)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重点考向突破 列强侵华的加剧与近代中国的探索 考向一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故选 C 项;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无法左右战争进程,排除 A 项;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全新情境 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舆论宣传的材料情境,考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独特视角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理念 以史为鉴 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明确抢占舆论制高点的重要性 对近代列强侵华的综合认识 (1) 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 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 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对中国而言,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1 . ( 命题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特征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 ,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 ) A .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 .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 .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 .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 “ 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机关头 ” 说明,当时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 A 项;材料中提拔汉族官僚,不是传统的选才方式, B 项错误;材料仅是个例且选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 C 项错误;设置驻藏大臣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项错误。 2 . ( 命题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发展的特征 )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 ) A .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 .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 .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D 解析 据题干中的 “ 非实业不足以立国 ”“ 实业救国 ” 可知,这些口号中的 “ 国 ” 即国家,说明近代社会中,救亡图存是其主题,故选 D 项;题干着重点在于 “ 救国 ” ,而不是改善民生,排除 A 项;题干没有涉及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提及发展近代实业的环境问题,排除 C 项。 【真题 1 】 命题点:晚清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2019 · 全国卷 Ⅰ , 28)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 考向二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 “ 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 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情境新颖 运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史料实证: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能力立意 通过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的现象,看社会结构的本质变动 【真题 2 】 命题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017 · 全国卷 Ⅲ , 28)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 ”“ 天津亦有小轮 ”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 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 1898 年,与题干时间 “ 1897 年 ” 不符,故 A 项错误; B 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故 C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时空观念 以时间为主线,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唯物史观 考查政府政策的变化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 . 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影响及特征 (1) 从地位和影响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2) 从特征看,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独立发展。 2 . 晚清政府顺应近代化的举措 (1) 洋务运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1898 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经济观念的变化。 (4)1901 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业,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 1 . ( 命题点:晚清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 ) 陈启源创办于 1873 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 1881 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 19 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说明 ( ) 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 C 解析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应对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开始调整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选 C 项;民族资本主义创办初期清政府不鼓励其发展,排除 A 项;清政府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排除 B 项;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并未消失,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 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 ( ) A .工商业发展最快 B .金融业不受重视 C .交通发展速度较慢 D .政府重视发展经济 经济法规类别 条数 工商矿业类 21 农林牧渔业 14 交通运输类 6 银行金融类 7 标准器物类 5 特别税则类 11 经济社团类 12 D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法规类涉及工商矿业类、农林牧渔业和经济社团较多,说明当时的民国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材料仅仅说明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 A 项;当时有关金融业的法规,不能说不重视金融业发展,排除 B 项;材料并未反映交通业发展的速度,排除 C 项。 【真题 】 命题点:维新思想 —— 严复翻译 《 天演论 》 的目的 (2018 · 全国卷 Ⅲ , 2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 《 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 》 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 天演论 》 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思想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考向三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严复将 《 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 》 翻译到中国,提出 “ 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 ,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传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故 A 项错误;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故 B 项错误; “ 中体西用 ” 是洋务派的主张,故 C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历史思考 严复在翻译 《 天演论 》 时 “ 煞费苦心 ” 的原因 学术热点 当前史学界关于 《 天演论 》 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的探讨 家国情怀 通过考查严复 《 天演论 》 的目的,弘扬民族精神 1 . 从林则徐、魏源 “ 新思潮 ” 到孙中山革命思想演变的特点及历程 (1) 特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历程,层次分明,不断深化的过程。 (2) 历程 ① 林则徐、魏源“中体西用”的思想: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是注重“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导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具有进步意义;“中体西用”其实质是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② 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③ 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1)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 《 孔子改制考 》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 1 . ( 命题点:维新思想的特点 ) 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 《 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这反映出维新人士 ( ) A .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 B .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 C .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 D .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维新人士比较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故选 C 项;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他们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排除 A 项; B 项题干并未涉及,排除;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主要是宣传维新思想,并不能说明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 20 世纪初思想解放的特点 )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 《 劝学篇 》 ,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 A .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 B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 .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 D .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 D 解析 据题干材料 “ 张之洞撰写的 《 劝学篇 》 ,提出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 可知,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新旧交杂,故选 D 项;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洋务思想主张 “ 中体西用 ” ,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 B 项;甲午战败标志 “ 中体西用 ” 思想破产,排除 C 项。 一、理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 [ 史论链接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1 .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丧失,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素养主题认知 2 .经济: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同时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 3 .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演变为“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付诸于实践。 4 .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传入中国。 【命题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 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 1776 年,亚当 · 斯密出版了 《 国富论 》 ,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 “ 自由贸易 ” 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 1852 年, “ 国会以 468 票对 53 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 。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 123 种,以后 15 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 摘编自李自更 《 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 “ 值百抽五 ” 的统一低税率,在 19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 “ 值百抽五 ” 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 3% ,即使在 1901 年 《 辛丑条约 》 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 4% 。 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 ( 注: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 ) 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天津条约 》 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 1858 年起,还可以缴纳 2.5% 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 摘编自冯杨 《 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 原因: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经济和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意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 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 [ 素养感悟 ] 时空观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了许多抗争与探索的活动,其中农民阶级反帝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唯物史观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动。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抉择 家国情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不断高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命题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 —— 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 “ 怎么办 ” 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为救亡图存做出了本阶级的尝试和努力。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改良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案,也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 …… 但是,就改良派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又违时代的潮流。改良派的改良措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触及真正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根源性因素,在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仅仅通过表面的改良是救不了国的。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解析 阅读材料, 提出论题,结合近代史相关内容论述说明。论题选择可从不同抗争与探索的方式角度,或单选一种方式,如改良道路角度。论述可迁移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史实进行。 答案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论述:面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洋务派以 “ 中体西用 ” 为指导思想,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由于维新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还走上了人民斗争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失败。可见,近代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课时跟踪检测 ( 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