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

‎ 【考向解读】 ‎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命题热点突破一】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列强侵华史实 ‎(1)鸦片战争 ‎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商品市场和生产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多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 ‎(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 ‎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 ‎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③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例1. (2017年天津卷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国际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提高,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答案】C 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表现、影响及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对侵华战争表现、影响等的理解,也可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评价及认识。‎ 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角度综合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史实和影响,辩证评价列强侵华的危害及其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以通史观审视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 ‎(1)阶段特征 ‎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 ‎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 ‎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以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命题热点突破二】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连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洋教势力欺压百姓 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过程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定都天京,建立政权;天京变乱,由盛到衰;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1899年起源于山东、河北一带;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 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扶清灭洋”‎ 三民主义 意义 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避免了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2.(2016年江苏卷历史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变式探究】(2016年北京卷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近年高考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的考查在不断弱化。‎ 辛亥革命是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多运用比较灵活的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对辛亥革命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革命指导思想和革命成果;运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对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 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②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3)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命题热点突破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两点意义: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国民大革命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①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 ‎④开创革命新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 ‎①遵义会议: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 ‎①一个意图:征服(吞并)中国。‎ ‎②滔天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 ‎(2)全民族抗战 ‎ ①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 ②三个方面和三个战略阶段: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 ③战略战术: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 ④胜利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⑤五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抗战。‎ ‎ ⑥四点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①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1947年,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④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例3.(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的粮食大丰收。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价格能够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红军对农民生产的保护;C选项说法错误,政府当时的主要精力是巩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D选项说法错误,人民并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多物资还是匮乏的,依旧处于被封锁中。‎ 高考命题主要通过新材料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斗争过程中具体事件性质、特点、影响的理解,考查对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内、国共关系、民族矛盾中的重大事件的理解。‎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分阶段梳理国共两党领导民主革命的重大史实,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二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三要注意对相关历史事件、知识点的分析、比较,如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之间的比较等。‎ 认识中共在不同时期对国民党政策变化的依据及影响 时期 政策 依据 影响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与国民党合作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土地 革命 时期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共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不断加深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 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美、蒋勾结,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高考真题解读】‎ ‎1. (2017年天津卷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映,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发展海军知识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2.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3.(2017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4.(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12分)‎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方殖民扩张”的角度归纳回答。‎ ‎(2)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类试题,依据材料中“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自立自强的道路,但没有找到新路,由此,结合19世纪晚清时期社会特征以及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道路等知识,从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角度来分析回答。‎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表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选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选项;《天演论》是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权力的瓜分,排除B选项;D选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务报》与《天演论》‎ ‎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 ‎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解析】‎ ‎【考点】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7.(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被迫开放商埠的不同。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地图,然后提取信息,可从地理位置、开放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即可。观点一定要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要能自圆其说。‎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1.(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无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和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所以A、B两项错误;“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国民党禁止刊载相关名词体现了其控制舆论,思想专制、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为了打击封建地主经济,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排除A项和C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观望的人指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态度暧昧,但这不是材料主旨;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主旨,是错误的选项。‎ ‎1.(2016年江苏卷历史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了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吸收了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故D项“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符合题意。‎ ‎2.(2015年江苏卷历史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1.(2016年北京卷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2.(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根本目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 ‎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C ‎4.(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文中作者的描述可知,作者是反对复辟帝制的。复辟帝制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它们发生的时间是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于20世纪初期,本题选择C项。‎ ‎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答案】D ‎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明确讲过,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一种定性的表述,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能够代替,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2016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的粮食大丰收。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价格能够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红军对农民生产的保护;C选项说法错误,政府当时的主要精力是巩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D选项说法错误,人民并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多物资还是匮乏的,依旧处于被封锁中。‎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答案】D ‎【解析】题目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就是“解放”,再根据选项的情况,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到底是哪场战役。问题的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北京市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城的一景,因此可以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项。‎ ‎【考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6.(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8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纳,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等关键信息,联系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内”可以从经济的破坏、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打压、繁重捐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而“外”可以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分析归纳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可从土改等方面分析归纳,军事上可以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等方面分析归纳。‎ ‎1.(2015·安徽文综)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5·山东文综)“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解析:“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西方相互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模式,C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强调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四川文综)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A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4.(2015·江苏单科)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5.(2015·江苏单科)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析:从材料中“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重庆文综)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解析:“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等信息,说明曾国藩认为官吏贪暴腐败严重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与题中曾国藩所言不符,排除;“粤盗益复猖獗……几无一尺净土”说明社会治安混乱,但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社会现象,B项错误。‎ 答案:D ‎7.(2015·浙江文综)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B ‎8.(2014·四川文综)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党改组符合“组织的反应”,D项正确;发昌机器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技术的反应”表现,A项错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属于“制度的反应”表现,B、C两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9.(2015·课标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中央政权乏力,地方军阀混战。材料中的“皖直交斗”是指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冲突,据此可知该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选D项。‎ 答案:D ‎10.(2015·山东文综)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11.(2015·天津文综)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的性质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故B正确。A、C、D属于土地革命的意义,不属于实质。‎ 答案:B ‎12.(2015·课标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加强了江苏、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军事力量和一些重点城市与交通线的防御力量。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略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对日持久防御作战,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B ‎13.(2015·课标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14.(2015·天津文综)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解析:由图中的“1942”以及“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判断其纪念的是二战期间中美在缅甸合作抗日,故C正确。‎ 答案:C ‎15.(2015·安徽文综)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即1941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在决定中宣称“我们共产党人和……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主要是为了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到底,故A项正确。‎ 答案:A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