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6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课件(66张)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知识框架 内容索引 考点知识夯实 考向命题研析 压轴大题导练 考点知识夯实 1. “ 开眼看世界 ”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 (1) 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 (2) 代表:林则徐、魏源。 (3) 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 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考点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 中体西用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 (1) 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 代表:奕  、曾国藩、李鸿章。 (3) 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 主张:自强、求富。 (5) 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 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 维新思潮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 (1) 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 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 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 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4. 民主、科学 (20 世纪初 ) (1) 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3)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 马克思主义 (20 世纪初 ) (1) 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2) 代表:李大钊。 (3) 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 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 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 重点深化 ]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 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3) 学习过程 ① 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 ( 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 ) 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 (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 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 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5) 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 1.(2018· 新课标全国 Ⅲ 卷, 2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 “ 煞费苦心 ”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 错误 B .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 “ 中体西用 ” 思想 D .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答案 抓题眼  严复将进化论引入中国,让国人明白,如果中国不变法图强,可能就要被淘汰掉,意在强调变法的必要性。 2.(2017· 新课标全国 Ⅱ 卷, 29)1913 年,《申报》登载的 “ 艾罗补脑汁 ” 广告称: “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 找错点 答案 找错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共识;在近代中国,文明推进有待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 1.(2018· 宁德一模, 29)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 “ 合法性 ” 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 “ 奉天承运 ”“ 圣人之作 ” 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 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 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 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材料可得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 ; 据 材料可得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 “ 在王权承认的 ‘ 合法性 ’ 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 ” ,借助 “ 传统象征系统 ” ,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 B 项正确 ; 康有为 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 C 错误 ; 据 材料可得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 “ 西学之果 ” 指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故 D 项错误。 2.(2018· 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 ) 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 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 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 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 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答案 √ 解析  文化融合与材料中 “ 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 ” 相符,故 B 项正确。 解析 1. 旧三民主义 (20 世纪初 ) (1) 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 “ 创立民国 ”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 平均地权 ” 。 (2)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考点二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 新三民主义 (20 世纪 20 年代 ) (1) 提出: 1924 年 1 月,在国民党 “ 一大 ” 上,确立了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 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 (3) 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 重点深化 ]  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 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 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 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 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 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 “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 爱国、爱民、爱敌 )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 民权、国权、人权 )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 找错点 答案 3.1912 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 “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 …… 兄弟欲办铁路, 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 据此推断孙中山 A. 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 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所述即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确切点说是孙中山对 1905 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发展,通过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民生主义,故 A 项正确 ; 当时 十月革命尚未爆发,故 B 项错误 ; 孙中山 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 C 项错误 ; 铁路 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4.(2018· 珠海二模 )1924 年 3 、 4 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材料可得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与题中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 实践 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 B 项错误 ; 在 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 C 项错误 ; 据 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 “ 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 来实现,故 D 项正确。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 萌芽 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2.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开始形成 提出 “ 工农武装割据 ” 思想。 3. 抗日战争时期 —— 成熟 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4. 解放战争时期 —— 发展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 重点深化 ]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抓题眼  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2014· 广东文综, 17)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 …… 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 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答案 5. 邓小平说: “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 …… 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 反思 B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选择中国式革命 道路 D .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不断的革命反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考查,故 A 项正确 ; 革命 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 B 项错误 ; 中共 在 1935 年已经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 C 项错误 ; 共产国际 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 D 项错误。 6. “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坚持群众路线 B . 重视经济建设 C. 强调实事求是 D . 开展武装斗争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 “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 ” 表明走群众路线,故 A 项正确 ; 重视 经济与材料中 “ 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 ” 不符,故 B 项 错误; 材料 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 “ 这直接体现了 ” 不符,故 C 项错误 ; 武装斗争 与材料中 “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 ” 不符,故 D 项错误。 考向命题研析 西学东渐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命题点 1  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 “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 该主张 A. 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 是对 “ 中体西用 ” 思想的发展 C. 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D. 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答案 解析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 A 项错误 ; 根据 前面的分析,故 B 项正确 ; 材料 主张 “ 中西并重 ”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 C 、 D 项错误。 命题点 2  维新思想 梁启超说: “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 这说明培育 “ 新民 ” 的关键是 A. 全面学习西方 思想 B .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彻底否定儒家 学说 D .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 解析  根据材料 “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 可知,梁启超认为其 “ 新民论 ” 的特点和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史论链接 ⊙“ 中体西用 ” 思想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命题点 3  毛泽东思想的实质 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 ·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 他 ( 毛泽东 ) 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 这表明毛泽东 A. 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D. 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 “ 他 ( 毛泽东 ) 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 可知,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精准把握,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 — 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社会责任和民族尊严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命题点 4  清末救亡图存思想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 梁启超的著述 A. 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 讲 B. 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 C .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周颂 · 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即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回答其特点即可。 答案 解析 命题点 5   “ 中体西用 ” 思想的意义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 “ 中体西用 ” 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 “ 民族性 ” 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 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 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 D. 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 答案 解析 解析  “ 中体西用 ” 主张学习利用西学,而非贬低西学价值,故 A 项错误 ; 清政府 “ 中体西用 ” 的思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故 B 项错误 ; “ 中体西用 ” 主张学习利用西学,没有批判崇洋,故 C 项错误 ; “ 中体西用 ”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中学的地位,体现出 “ 民族性 ” ,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维新运动研究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命题点 6  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 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 “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 ( 即维新派 ) 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 ( 改变中国命运 ) 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 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材料 “ 中国社会急于事功 ( 改变中国命运 ) 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 ……” 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 A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 阶级原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2) 思想原因: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政治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经过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从而促进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中国梦和文化自信及制度自信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命题点 7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 “ 仁 ” 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 “ 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 ” ;是 “ 人类宝筏,政治极则 ” ;是 “ 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 。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 “ 博爱 ”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 矫正 B .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 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 同情 D . 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 解析  根据材料 “ 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 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命题点 8  孙中山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孙中山 1895 年以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 作为兴中会誓词, 1903 年把 “ 创立民国 ” 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 1905 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 “ 五权分立 ” 学说: “ 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 …… 我期 望 …… 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 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 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 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 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 答案 解析 解析  从材料 “ 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 …… 我期望 …… 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 ,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三民主义指出,真正的 “ 民主 ” 和 “ 民治 ” ,是真正 “ 共有 ” 和 “ 共享 ” 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 压轴大题导练 考 情统计 年份 类别 25 分大题 12 分大题 2017 年 全国卷 Ⅰ 新三民主义 —— 2017 年 全国卷 Ⅲ —— 思想解放潮流 2015 年 全国卷 Ⅰ 康有为与儒学 —— 2013 年 全国卷 Ⅱ 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 “ 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 ” ,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摘要 ) 25 分综合大题导练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 —— 陈独秀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含义,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 “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 的? (11 分 ) 指导语 ① 价值观:据材料概括;含义:据所学回答。 ②“ 一手伸向过去 ” 是继承旧儒学的思想; “ 一手指向未来 ” 是对儒学创新。 答案 答案  价值观: “ 仁 ” 和 “ 礼 ” 。 含义: “ 仁 ” 就是仁者爱人,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 “ 礼 ” 就是克己复礼,遵守社会等级秩序。 说明: “ 一手伸向过去 ” :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 一手指向未来 ” :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 (6 分 )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8 分 ) 指导语 ① 异同点:相同点据材料一、二归纳。不同点,据材料一 “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 和材料二提炼对儒学的认识。 ② 评析:应从两方面去看待。 答案 答案  相同: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不同: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观点是错误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惠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实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恩惠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 —— 孙中山《民生主义》 12 分论证题导练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 “ 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 分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指导语 ①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② 首先分析材料,概括出观点,可以是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可以是反对,或者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不相符。 ③ 然后结合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 答案  示例 1 论题: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论证:孙中山自 1894 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1917 年苏俄的十月革命、 1919 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等问题,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原本就试图以 “ 平均地权 ” 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 “ 节制资本 ”“ 扶助农工 ” 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 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示例 2 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论证: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迥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 “ 师马克思之意 ” ,不 “ 师马克思之法 ”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该 “ 师其意不用其法 ” 。 示例 3 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论证: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 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方法指导 比较 异同型试题 (1) 设问方式: “ 比较 …… 异同 ”“ 指出 …… 不同之处 ( 或差异、特点 ) ”“ 指出 …… 相同之处 ” 。 (2) 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比较角度; ( 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 ) ,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 ( 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