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1.5分*30=45分) 1.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融合为一体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故B项错误;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阻碍思想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D项错误。 2.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是 A.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A选项克己复礼,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B选项无为而治四老子的思想,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D选项主要体现出的是法家思想。 3.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4.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变化直接反应的是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化源于经济基础,所以A正确;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错误;C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错误;D不是外部原因的结果。 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6.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故答案为A项。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 7.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8.瑞土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可以得出,所述为文艺复兴,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彻底”说法不正确;C是宗教改革的结果;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它 A. 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 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 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D. 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未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而欧洲17、18世纪启蒙思想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因此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为后来的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故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虽然受到启蒙运动影响,但不符合材料“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内涵,故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虽然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是发生的却比较晚,故C项错误。 1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 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 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缺陷 D. 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民众道德沦丧,材料“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体现出苏格拉底重视人道德素质培养,说明此时苏格拉底已经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说明苏格拉底重视公民道德培养,不是理性思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民众要捍卫思想自由,故B项错误;扩大公民权不符合材料苏格拉底主张,故D项错误。 11. 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说明 A. 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 B.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 D.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心,是为迎合统治者的自大心理,实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坚持认为中国应居于世界中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排除A。西方传教士是因为顺应了中国人的愿望和要求才受到欢迎,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而是强调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 12.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 1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因为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C。A错误,昆区更有艺术审美价值。B错误,民众群体广泛的原因在于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D错误,材料反映的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其次昆曲内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它没有贴近民众生活。 14.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15.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半期,即明清时期,根据“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说明知识分子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形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思想,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6.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根据“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结合所学,宋朝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出现适应士大夫和富民需要的文人画,和平民喜爱的通俗画,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并没体现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排除C。 17.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1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B. 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 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 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否定儒家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倡导民主思想以及国民革命打到军阀,都是对于传统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否定,故A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倡导思想,故B项错误;三者都没有批判人性问题,故C项错误;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故D项错误。 20.戊戌变法要废除八股考试时,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而认为变革断了自己的前程,群起而攻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这表明 A. 康梁思想脱离了时代的要求 B. 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戊戌变法未冲击封建制度 D.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答案】B 【解析】康梁思想挽救民族危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材料“近万名士子不认为变革是好事”,视康有为等人为“叛徒”,说明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B;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材料只能反映部分知识分子政治上保守,排除D。 21.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 各自具有片面性 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 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A 【解析】根据“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说明毛泽东义利观强调牺牲精神,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需要,“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表明邓小平主张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适应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现实,A正确;两人的义利观都反映了社会现实,都具有合理性,B错误;毛泽东义利观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不是为了发展经济,排除C;邓小平兼顾牺牲精神和物质利益,两人的义利观不是根本对立的,D错误。 22.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 A. 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 B.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 C. 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 D. 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 【答案】B 【解析】孙中山自称“洪秀全第二”,是看在太平天国反清的目标与自己一致,这属于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是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民主而言,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已,这是强调政治民主,属于现代化史观的范畴,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23.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提出:“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提出一思想的著作最早可能出版于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西柏坡时期 【答案】C 【解析】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正确;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涉及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排除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著作是《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不涉及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排除B;西柏坡时期毛泽东著《论人民民主专政》,不涉及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排除D。 24.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 25.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A. 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 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 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D. 英国、荷兰的殖民扩张——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据“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可以知道,表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的中心;据“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可以知道,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开始主导世界;据“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可以知道,这是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群雄竞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半期,所以B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代议制民主制度确立于17、18世纪,所以C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荷兰的殖民扩张于17世纪、英国18世纪中期确立殖民帝国地位,所以D项与材料表述的时间不吻合,排除。 26.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理性之手”“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的信息说明牛顿经典力学中观察实验理性方法得到实践,开启了人类历史第一次自然大综合,故A项正确;达尔文主要是生物学领域,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论述相对论,故C项错误;普朗克提出量子论,与材料中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7.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2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 29. 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对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C. 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D. 电视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答案】A 【解析】“现代化”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而材料中只体现了文化层面上的“现代化”,A项说法不准确。故选A。 30.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这些电影在美国广泛流行是因为 A. 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 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C. 夸张和想象给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D. 历史和冒险给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大量“搞笑片”、“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等电影创作并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出电影艺术能以欢娱和幻想给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处于恐慌中的人们带来消遣,缓解压力,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不是整个三十年代都处于战争之中,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富足的人们”与题意不符合,C项错误;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搞笑片、冒险剧和荒诞戏等给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10+25+12+8= 55分) 31.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 【答案】(1)孔子的治国理念:①为政以德;②为国以礼。 理由:①道德与政治不可分离,②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仲舒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了新的学说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春秋大一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解析】 (1)第一小问理念,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得出;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得出。 (2)“董仲舒的孔子”是指董仲舒对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董仲舒新儒学的渊源及影响的角度分析,“朱熹的孔子”是指朱熹对儒学的发展,从朱熹的理学思想观念和影响的角度回答。总之,要从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的角度分析。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吕世伦《当代法的精神》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认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否定了神学国家观念;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方面的社会契约,国家归属方面的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方面的三权分立,国家职能方面的保护人权;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 (1)由材料“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可知,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否定了神学国家观念,并阐释了新的国家观念,如国家来源方面的社会契约,国家归属方面的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方面的三权分立,国家职能方面的保护人权等;另外再结合所学可知,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分别构建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这两类国家政体。 (2)相同之处:由材料一“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和材料二“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国事决于公论”等描述可知,两者都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由材料一“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和材料二“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描述可知,二者形成的背景不同,欧洲的国家观念是基于反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而形成的,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则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这一历史背景形成的。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从政治上看,欧洲的国家观念形成于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的时期,而中国的国家观念则形成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期;从经济上看,欧洲的国家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时期,而中国的国家观念形成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从文化上看,欧洲的国家观念形成于中世纪宗教神学不断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国家观念形成于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的时期。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 说明:福、禄、贵、富贵、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示例2: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 说明:建国爱华、解放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 示例3: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 示例4:看法: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 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综上,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选择某一时期的人名,挖掘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如由“仁、义、礼、信、忠、孝、德”,可见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由材料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名,如“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卫东、卫红、向东、文革”,可见新中国常见人名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重大历史变迁。由材料“波、涛、浪、飞、海”,可见80年代以来,中国人名政治色彩逐渐减弱,富有个性。 34.简述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历程。(用思维导图书写) 【答案】 【解析】 (1)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百家争鸣;主要内容:形成儒墨道法各家,其中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荀子孟子发展儒家学说;影响: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2)西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主要内容:新儒学;影响: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3)宋明时期,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主要内容:李贽的“异端思想”以及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发生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