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春季2017级 高二下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2月 命题人:刘波 审题人:任双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的自身和谐思想的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备选项的内容。A D两项强调的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重要性,C项强调人自身关系的和谐符合题意,B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考查,高考的考查角度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②中国古代儒、法、道家的主要治国思想,特别是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③中外同一时期思想成就的联系与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影响。‎ ‎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丰富性与普遍性……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理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对夷务的排斥,故B项正确;“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说法过于绝对,理学还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错误;“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 ‎3.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 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 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火药武器在两宋时期已在军事领域广泛使用,明朝小说中屡屡出现火药武器的描写体现了火器的广泛应用,D项正确。A项小说中的火器描写只是作者站在明朝的角度主观想象的产物,并不能根据小说的描写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故错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故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火器经宋元明的发展,威力的确很大,作者只是采取了比较夸张的手法,而不是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C项错误。‎ ‎4.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 文人画,重视写意 B. 山水画,重视写实 C. 花鸟画,浓墨重彩 D. 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A ‎【解析】‎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说明是文人画特点,A正确;B、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 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6.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 主张救亡图存 C. 反对民主革命 D. 启蒙了国民觉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可知,梁启超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表明只有正规成立的政府才能被视作国家的代表,这对国民国家观念的明晰是一次思想启蒙,故选D。若选A项,梁启超则只会强调爱朝廷即爱国家,故排除;材料没有指出中国的危机和救亡图存的号召与需求,排除B;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国民可正朝廷,这说明梁启超并不反对革命,排除C。‎ ‎7.学者张鸣在《红色的个案一一苏维埃乡村追求》中写道: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淸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这里的“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国革命 A.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B. 不了解中国国情 C. 照搬苏俄模式 D.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可知中国革命照抄照搬苏俄模式,故本题应选C项;土地革命时期改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符。故排除A、B两项;题目中未涉及工人运动,故排除D项。‎ ‎8.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 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项,‎ 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 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 ‎【考点定位】毛泽东思想。‎ ‎9.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是艾萨克·牛顿爵士(1642~1727年)和约翰·洛克(1632~1704年)。……牛顿的光辉成就就是用精确的机械观点来解释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的每一事物都受着普遍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能够像数学原则那样精确用公式加以阐明。……牛顿的哲学并没有排除上帝的意思,但是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牛顿是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 B. 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 C. 牛顿的哲学规律推动宗教改革 D. 牛顿不反对上帝的权威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是艾萨克·牛顿爵士”“他的哲学使上帝失去了权利”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理论把上帝从无生命领域赶了出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0.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感叹孔子的学说并称其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A. 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精神枷锁 B. 有利于建立开明君主制度 C. 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 有利于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主张统治者要关注百姓,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以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这些主张同欧洲启蒙思想家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的制度有相似之处,儒家的德政和民本思想有利于伏尔泰提倡的开明君主制度的宣扬,B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的目的,排除。C项是卢梭的理论,排除。D项夸大了儒家思想的作用,排除。‎ 点睛:伏尔泰提倡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根本目的是借助孔子的思想宣扬启蒙思想,宣扬开明君主制度,为其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起到推动作用。‎ ‎11.他提出了一条新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关。”他将这一原则贯穿到其作品中,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他及其作品分别是 A.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B.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C. 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D.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美学原则。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故选A。B、C、D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考点:近代以来的文学成就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种文学艺术流派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文学作品由注重人类的情感世界转而开始揭示社会现实;20世纪至今,西方文学以现代主义为主流,苏联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民族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 ‎12.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G.Byron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B. 充满了理性主义革命激情 C.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 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两点,一是“20世纪初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爱国青年都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二是G.Byron(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反对封建专制,歌颂民主自由。这正契合了当时中国爱国青年的需求,因此深受他们的喜爱。故答案选择D项。G.Byron(拜伦)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这不是国人喜爱其作品的原因,故A项不正确;浪漫主义的特征没有充满了理性主义的革命激情,故B项不正确;C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点评:关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高考命题主要从以下角度:(1)以选择题的形式用新情境、新材料考查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2)选取材料,综合考查文学作品接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 影响:‎ ‎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从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纺织工具不断革新”“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根据材料“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政府收入、商品经济、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出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作用。‎ ‎(2)根据材料“17—18世纪”“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并结合17-18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可以概括出17—18‎ 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文明的影响、丝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简介(部分)‎ 著作 作者简介 成就 ‎《黄帝内经》‎ 假托黄帝之名,实为民间医家成果汇集。‎ 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疾病变化和治疗法则,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和体系。‎ ‎《神农本草经》‎ 假托神农之名,实为民间医家成果汇集。‎ 总体药理与药物并论,反映出中药学初步形成体系。‎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人,被尊为“医圣”。‎ 系统论述了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 苏敬等23人奉敕编撰。‎ 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本草学成就,现存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王维一,北宋人。‎ 奉旨设计铸造两个铜制人体针灸模型,并著此书相辅并行。‎ ‎《洗冤集录》‎ 宋慈,南宋法医学家,长期任提典刑狱官。‎ 开创了“法医鉴定学”,世界法医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代人,曾任皇家太医院判。‎ 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本草知识和经验,是集大成的药物学著作,由朝廷颁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中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说明:中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如和阴阳五行理论结合的中医学理论,针灸等。‎ 中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如《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等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伤寒杂病论》论述的中医“辩证施治”等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则系统总结了药物学成就,形成了中药学独立的体系。中医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洗冤集录》开创了“法医鉴定学”,成为世界法医史上的经典著作;还有许多著作被翻译为多国文字,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对中华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医学都受中医影响巨大。‎ 评分要求:所提看法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2:看法:中医成就凝聚了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说明:中医是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虽假托黄帝、神农之名,实为民间医家成果汇集。古代中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如《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是奉旨设计铸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中国古代不少王朝对医学十分重视,设有相关机构。如李时珍曾任皇家太医院判。‎ 评分要求:所提看法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 ‎【详解】表格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促进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要素和古代医学的特点。如中国古代医学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包括与阴阳五行结合的中医学理论、针灸等;如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的独立体系,即《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等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伤寒杂病论》论述的中医“辩证施治”等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则系统总结了药物学成就,形成了中药学独立的体系;如中医的成就既是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有政府力量的支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引用材料准确,言之成理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针对官营酒业一直存在的贪污腐败、收益低微和民营酒业的偷税漏税等问题,于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加强生产监控;管理方式简化;税种减少;先试点后推广。‎ ‎(2)扩大了经营酿酒业人员的范围,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减少了官酿官卖时期的政府支出和经营风险;增加了财政收入,支援了南宋的抗金斗争。但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营酒业的发展;后期摊派、强制的做法,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解析】‎ ‎【详解】(1)根据“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可知赵开酒法改革加强了政府对酿酒生产的监控,管理方式简化,税种减少,但财政收入增加,并且是先试点,后推广。‎ ‎(2)赵开的酒法改革促进了四川酿酒业的发展,减少了政府支出和经营风险,增加了财政收入,支援了抗金斗争。但是根据“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可知,赵开的酒法改革虽然有利于官营酿酒业发展,但不利于民营酿酒业发展,而且后期的摊派、强制做法也加重了民众负担。‎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