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10 国际风云——大国博弈与世界格局(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10 国际风云——大国博弈与世界格局(作业)

社会热点10 国际风云——大国博弈与世界格局 ‎15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武力相继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中国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顺应世界大势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践行“国大未必强——国强未必霸——国强不应霸——国强决不霸——国强贡献大”的“五部曲”与新理念,打破所谓“国强必霸”的“定律”,开创全球化与多极化时代大国崛起新境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  )‎ 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 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 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 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群体关系、多元文化、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表现,故选C项。据“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可知新的欧洲注重群体关系,A项错误;“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说明欧洲反对文化同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欧洲与美国霸权相悖的问题,D项错误。‎ ‎2.1906年颁布的《国家根本大法》规定:“整个俄罗斯国家的行政权全部归属沙皇”,“任何新的法律,未经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批准不得产生,未经沙皇批准不得生效”,同时删去“全俄罗斯皇帝是无限专制的君主”条文中的“无限”一词。这说明俄罗斯 (  )‎ A.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 ‎ B.逐步走上宪政道路 C.封建统治秩序进一步强化 ‎ D.实行绝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任何新的法律,未经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批准不得产生,未经沙皇批准不得生效’,同时删去‘全俄罗斯皇帝是无限专制的君主’条文中的‘无限’一词”体现出俄罗斯逐步走上宪政道路,故B项正确。‎ ‎3.《美国宪政历程》记载,从1793年后至今的两百多年间,提交国会的宪法修正案有5 000余件之多,但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并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这表明美国(  )‎ A.州和联邦政府间的分权与制衡 B.参议院议员代表各州利益 C.各州拥有处理本州事务的权利 D.州政府凌驾联邦政府之上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只有17条修正案被四分之三的州批准并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 可知,宪法修正案必须由足够数额的州同意才能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体现出各州有制约国会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参议院议员代表各州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各州有权批准宪法修正案,不是各州处理本州事务的体现,故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故D项错误。‎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  )‎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宣传主要是针对苏联,通过宣传使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霸主地位,从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故A项正确。‎ ‎5.[2019·河南六市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这一法案(  )‎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可知,《租借法案》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以及采用美元结算,这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6.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  )‎ 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可知,美苏的分歧在于双方立场的不同,美国认为满足自身要求才给予援助,苏联认为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提供援助,其出发点在于认为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会损害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故C项正确。‎ ‎7.[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而这正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故选C项;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是表象,控制力加强的原因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排除D项。‎ ‎8.[2019·湛江市普通高考测试题]“冷战”结束后,在阿富汗地区,英国不仅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行动,而且投身以欧盟国家为主的维和行动。它所看重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优势,还有其石油资源。由此可见,英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点是(  )‎ A.紧随美国步伐 B.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C.服从国家利益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答案:C 解析:“在阿富汗地区,英国不仅参与美国领导的反恐行动,而且投身以欧盟国家为主的维和行动”表明英国维和行动的特点不是紧跟美国步伐,故A项错误;“冷战”思维是指注重意识形态,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它所看重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优势,还有其石油资源”表明英国维和行动注重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9.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迁基本上可以以18世纪作为分界线,18世纪的“中国热”将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向顶峰。之后,随着西方现代化的成熟,中国形象逐渐跌落,影响到西方人甚至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文化观”。这主要是因为(  )‎ A.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B.资本主义崛起推动西方文化发展 C.闭关政策阻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D.中国社会性质改变促成了分界线 答案:C 解析:中国形象逐渐跌落本质上是中西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即中国文化的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都是具体的原因,但是,中国未能紧跟时代潮流是由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故C项是主要原因。‎ ‎10.[2019·银川市模拟]“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变化缘于(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 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 ‎11.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 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中苏意识形态一致”可首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了破裂,C项说法错误;美国的研究反映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是两极格局,D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研究报告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故A项正确。‎ ‎12.下表是美国某机构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3年(%)‎ ‎2004年(%)‎ ‎2008年(%)‎ ‎2012年(%)‎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 ‎17.8‎ ‎ 3.7‎ ‎ 23.3‎ 很难回答 ‎3 ‎ ‎2.8‎ ‎0.4‎ ‎ 1.7‎ A.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 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 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答案:B 解析: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化解美俄根本分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对俄国持中立态度,说明俄国精英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北约对俄军事威胁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俄国精英对美国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而不是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材料一中的“对峙”指什么?概括学者认为推动这种“对峙”不断加剧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15分)‎ 答案:(1)“对峙”:美苏“冷战”(或两极对峙格局)。(4分)‎ 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6分)‎ ‎(2)①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4分)‎ ‎②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就是美苏“冷战”或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二小问,从国家利益角度、从军事集团对抗的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既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发展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答案:示例一 ‎ 说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最终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2分)‎ 示例二 ‎ 说明:1929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应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在危机面前,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实行“新政”,推动了美国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在维护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渡过了经济、政治危机,恢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模式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效仿,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2分)‎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材料提到了一个民族的觉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二是有出路,勇于变革。本题要求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史实来说明,可以选择抗日战争,也可以选择罗斯福新政来说明,但必须分“危难表现”和“变危为机的措施”两个方面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