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高 2021 届 2019—20120 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惫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秦始皇碣石刻石记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 所。”这一记载主要体现了 A. 精耕细作的原始农业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 D. 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男乐畴,女修业,各安其所,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B 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秦代的经济,已经属于传统经济,不是原始农业,A 项错误; 秦代的个体家庭的男女有序生产,安心生活,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是独立的体系,C 项错误;秦 代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劳动是主要的耕作方式,D 项不符合史实。 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 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 汉时期发明,故 B 项正确;A 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 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 D 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 3.观察下表中的信息。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 治铸业较发达 B. 冶炼工艺高超 C. 官府专营铁业 D. 出现雇佣劳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汉书》等记载,汉代有 45 处郡县设有官营冶铁的铁官,郭况为代表的大地主 经营有数百人的大规模的冶金作坊等,可知汉代的治铸业较发达,A 项正确;材料只有数量, 没有生产的工艺程序、品种和质量等,不能证明冶炼工艺的高超,B 项错误;材料既有官营冶 铁,也有私人冶铸,并非官府专营,C 项错误;材料里所说的官营、家僮等手工作坊的劳动, 不属于雇佣性质,D 项错误。 4.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 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北方农业的衰落 D. 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两京衣冠, 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表 明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 B 项; 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农业的衰落,排除 C 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排除 D 项。 【点睛】关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抗击北方南 侵,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5.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 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B. 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 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 D. 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其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A 项正确;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 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 项错误;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C 项不符合史实;民间交易 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对经济重心南移无益,D 项错误。 6.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 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宋朝大街小巷铺席多,商业活动从凌晨直到饭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商业的 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C 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占据主导,A 项与史实不符; 宋朝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B 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朝商业活动的 盛况,不能证明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D 项错误。 7.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尔宜申明天下庶 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这说明 A. 农民消费水平高于商人 B. 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工商皆本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朱元璋对户部的圣谕中“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明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 项正确;材料强调丰衣足食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禁止末作 华糜,无关农民和商人的消费水平,A 项错误;明代政府要求“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 对商人的活动严格限制,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而非工商皆 本思想,D 项错误。 8.汪应庚(1680 一 1742 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 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典型徽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清代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D 项正确;一个富商从事慈善事业,不能证明商人普遍重视 慈善造福乡里,A 项错误;商人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等,不能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项错误;盐商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不能说明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C 项不符合题意。 9.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 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 解正确的是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故选 A;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 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 B。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 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 C;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 排除 D。 10.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 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 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 反映明朝时期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反映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 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故选 D;明朝中后 期,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 A;中间包揽人存在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严格,排除 B;我 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排除 C。 点睛: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民营手工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的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 有些部门的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的模式,来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鸦片战争后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 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 中国本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D. 中国手工棉纺织品质量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鸦片战争后的记载,洋布输入多,价钱便宜与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等现象,可知 受外国商品输出的冲击,中国手工业的产销受到影响,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B 项正确;材料无关中国人投资近代工业的信息,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A 项错误;外国商品影响中国棉纺织业生产、销售和价格,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是东南沿 海,不是冲击整个中国市场,C 项错误;材料中松太布市萧条,是因为“ 洋布大行,价才当 梭布三分之一”,与棉纺织品质量下降无关,D 项不符合题意。 12.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 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 “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认为近代化指中国由农业走上工 业化道路,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 近代化的开端,故 B 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并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故 A 错误;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起步,不符合材“开始”,故 C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原因是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 工业化道路。 13.1895 年 7 月 19 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 是( )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 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 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1895 年”清政府下令奖励工商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 步发展,A 项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的六七十年代,B 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奖励实 业的政策,并不能抵制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 项错误;1895 年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D 项错误。 【点睛】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在甲午战争后的 19 世纪末。 14.影响下表数据变化的外部因素是 1913—1919 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 A. 提倡国货运动 B.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实业救国运动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材料显示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 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 符合题意;ACD 均与 材料不符。 15.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 点是 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C. 外国资本主义垄断中国重工业部门 D. 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可知,20 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是 轻工业,而重工业发展却较缓慢,A 项正确;材料只提供了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没有自然 经济所占比重统计,也没有外国资本数值的相关信息,B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供轻重 工业地区分布情况的相关信息,D 项错误。 16.1927 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 209.90 万枚,1936 年达到 274.60 万枚;华商纱厂 布机由 1927 年的 1.35 万台增加到 1936 年的 2.55 万台。从 1931 年到 1936 年,华商电厂 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 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 列强忙于“一战” C. 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 D. 外国资本的排挤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27 年到 1936 年是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故 A 项正确;一战是 1914-191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 除 B 项;C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7.据国民政府经济部 1942 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 3758 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 1654 家, 占全部工厂总数的 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 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 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 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答案】D 【解析】 抗日战争为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抗日战争前,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 部和沿海地区。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大部分国土沦陷,不得不将工厂 内迁。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到 1942 年达到了顶点,D 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A 不正确;四川企业的增加得益于政府政策, 四川人办实业的风气不是主要原因,B 不正确;C 与史实不符。 18.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 在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解放日报》报道”,当时的上海“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报道的时间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D 项正确;一战时期独霸中国的是 日本,A 项不符合史实;抗日战争时期,侵略中国,占领上海的是日本,B 项错误;十年对峙 时间,没有 1941 年创刊的《解放日报》,C 项错误。 19.1956 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 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大规模土地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中国最大的近代城市上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因 为其完成了全行业公私合营,C 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1957 年完成的,A 项错误;上 海是工业城市,建立社会主义的活动不是对农业生产关系改造的合作化运动,B 项错误;大规 模土地改革是在 1952 年完成的,D 项不符合题意。 20.下表反映中国 1953—1965 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 1963—1965 年增长速度较快 主要是 时间 1953—1957 年 1958—1962 年 1963—1965 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 1963——1965 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与 60 年代初期的 国民经济调整有关,故 A 项正确。“一五”计划于 1957 年完成,故 B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对 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是消极作用,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已经交恶,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调整国民经济。 21.1958 年,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为 267 亿元,比上年的 138 亿元增加 97%,相当于“一五” 期间投资总额 550 亿元的一半。这 A. 有利于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B.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 C. 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 使国民经济比例严贡失调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础建设投资总额持续增加,导致重工业和基础行业的比重越 来越大,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 D 选项正确;仅仅只有重工业发展的经济不是持续健 康的,故 A 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与基础建设投资无关,故 B 选项 错误;一五计划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 1957 年基本完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22.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交售粮食 1976 年 35000 斤 230 斤 32 元 — 1979 年 132300 斤 800 斤 200 多元 30000 斤 A.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B.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改革。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分析,1976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开始了改革开放,在农村中开展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取得巨大经济成果。故选 C。A 项并非主要的原因,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政策的变化; B 项错误,并非说的是根本原因,而是直接原因;D 项是在 1979 年之后。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 23.1984 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到 1987 年,全国已有 80%的国 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 要内容的改革。这一改革 A. 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 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D. 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之后,国营企业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以厂长(经 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实际是扩大了企业的生 产经营自主权,A 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提出的,B 项不符合史实;由统 收统支的到厂长(经理)负责,这是经营方式的改革,不是分配方式的改革,C 项错误;国营 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与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无关,D 项错误。 24.英国《金融时报》说:“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 年、 1992 年和 2001 年。”其中,1992 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D 正确。 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5.1876 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 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 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 菜”。这表明 A. 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 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 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 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 “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可见中国饮食受外来饮食影 响逐渐增大,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A 项,B 项中的“普通百姓家”表述错误,CD 项在题干中 不 能体现。 26.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 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报纸……最有功……教民智渐开通”即可选出 C 项。近代中国变革的根本 动力应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故 A 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无法看出报纸产业的多 元化,也无法看出专制政府对报刊业的压制。故排除 B、D 两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 27.15 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 1 至 2 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 10—14 克,在威尼斯达 14—18 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 20—30 克。”这反映出 A. 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 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 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于胡椒在欧洲获利丰厚,所以传统的欧亚之间的商路受到控制,出现了商业危 机,成为导致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欧洲的胡椒价格高, 并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故 A 项错误;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被阻 断即指商业危机,所以 C 项包含在 B 项中,故 C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在当时没有出现,故 D 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 的开辟因素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 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 命因素”是指 A. “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阶伍的壮大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贸易中心的转移和特权贸易公司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即新航路的开辟), “给新兴的资产 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资产阶级的成长,B 项正确;AD 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与材料所说的“革命因素”的 内涵不符;C 项所说现象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不符合题意。 29.有人这样描述 18 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 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 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 世界市场得到逐步扩展 B. 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C.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 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大的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 18 世纪英国的城市伯明翰,与美洲的树木,澳大利亚的牧场,东西印度的农田 联系紧密,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的是世界市场在逐步扩展,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其 他城市,得不出其是英国最发达的城市,B 项错误;英国是在 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成为 世界工厂的,C 项与史实不符;伯明翰与美洲等地的联系,不能说明英国拥有的殖民地是最多 的,D 项错误。 3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 年, 运回欧洲的棉布为 22.15 万匹,到 17 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 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 材料主要说明: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7 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棉布数量迅速增加,销售范围的扩大、市 场需求量激增,要求英国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扩大产品的生产。反映了市场需求刺激技术 革命。故选 C。 考点: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前提和条件包括: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直接和必要条件)。 ⑤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31.“1750 年到 1850 年英国在人口增加的同时,人口中心发生移动。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 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中心的转移 B. 三角贸易的发展 C. 殖民霸权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1750 年到 1850 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故 D 正确;商业中心的 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 A 错误;三角贸易的发展属于殖民扩张时期,与英国城市 化没有直接联系,故 B 错误;殖民霸权的确立,与英国城市化没有直接联系,故 C 错误。故 选 D。 32.19 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 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 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 19 世纪末大公司控制德国化工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 的发展,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 项正确;19 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A 项不 符合题意;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形成不是造成德国垄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C 项错误;材料所 述现象即垄断组织出现并有所发展,是现象不是原因,D 项错误。 3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了。不管反对者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 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消亡 D. 资本主义生产无需民族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世界,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工业的民族保护和界限被拆除,指的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 项正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与“生产消费的世界性”无关,B 项错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C 项错误;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具开放性, 但更需要民族基础,D 项错误。 34.据统计,1920 一 1929 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 55%,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 2%。占全 国人口 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人的 l/3,约 60%的美国家庭收人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这 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 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B. 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 C. 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 一 1929 年属于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故 A 选项错误;工人的 工资低、富人垄断财富,这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使消费市场相对狭小,故 B 选项正确;经 济危机爆发之前供需矛盾尖锐,故 C 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 D 选项 错误。故选 B。 35. 1936 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 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 于 A. 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 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 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1936 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 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给提到保障农场主, 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 D 项错误。 36.下面是“1950 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图。这一现象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 A. 货币学派经济思想的影响 B. 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经济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D.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 都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C 项正确; 货币学派经济思想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A 项错误;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经济不只是美 国等发达国家的特点,B 项错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只是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模式,D 项错误。 37.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 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 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经济战线”“ 企图 过渡到共产主义”“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 识可知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 政权,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 危机,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 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据此分析可 知 B 符合题意,而 ACD 均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38.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 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 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C. 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D. 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体制僵化 使社会缺乏活力造成了苏联的重重困难和解体,B 项正确;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忽 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体制僵化造成的结果,是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表现,不是导致失误和问题 的最主要的原因,AC 项错误;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与苏联的解体和失误有关,但不是最 主要的原因,D 项错误。 39.希腊债务危机席卷欧洲(如下图),欧盟各国也遭受重大损失,它们除了加强内部的团结 之外,还可能向下列哪一机构求援 A. 关贸总协定 B. 世界银行 C. 联合国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要解决债务危机,实现国家的收支平衡,需要向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求援,D 项正确;关贸总协定已经在 1995 年发展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A 项错误; 世界银行的职责是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与解决希腊的收支平衡无关,B 项错 误;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不是专门的经济救助机构,C 项错误。 40.美国某投资专家指出:“联邦政府给每人 600 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 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去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 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B. 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C.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D. 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 钱归了印度;…”,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D 项 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提及世贸组织,排除 A;B 项说法,仅从材料信 息无法得出,排除;C 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及认识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 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 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 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 材料二 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 全国普遍栽种。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 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中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 广熟,天下足”。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 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表现: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作 物品种较多;粮食产量提高。 (2)变化: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粮食生产基地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出现 区域性长途贩运。 积极影响: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有利于稳定明代社会秩序,巩固 明代统治;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带动了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和长途贩运的繁荣。 (3)因素:耕作技术与方式的改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政府重农政策。 【解析】 【详解】(1)由材料“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 成”,可见铁农具广泛使用,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由材料“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 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可见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由材料“粮食作物最主要 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可见农作物品种较多;由材料“农作物产量有了 提高”,可见粮食产量提高。 (2)第一小问,由材料“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可见外来高 产农作物种传入;由材料““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可见粮食生产基地 发生转移;由材料“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可见出现区域性 长途贩运,农产品商品化高度发展。第二小问,外来高产农作物种传入丰富了明代农作物种 类,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明代统治秩序;由于呢也生产的进步, 促进了明后期人口的增长;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长途贩运的繁荣。 (3)根据前三小问的回答可以知道,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生产组织 形式、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的变革等。. 42.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做工业革命 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 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 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 1801 年的 232 万英大幅增至 1881 年的 105 百万英,增长了约 3.5 倍。エ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 1770~1881 年问大幅上升,由 24% 上升至 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 1770 年的 31%上升至 1881 年的 52.1%。 ——摘编自许兵《エ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三 1851 年英国女性人ロ为 1070 万人,其中参加エ作的妇女有 283 万人,大多集中 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全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 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エ。 ——摘编自张云《从く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エ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四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 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 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媒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教成了世界著名的 “雾都”。 ——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一一浅析工业革命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原因: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 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技术经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2)影响: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増长;推动了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女性走出家庭, 在生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政 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不断扩大的市场”、“资金”、“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 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 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等,结合所学知识,从资金、市场、劳 动力、技术和政治前提等方面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英国的国民收入由……增长了约 3.5 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 值比重……升至 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升至 1881 年的 52.1%”等, 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根据材料三“1851 年英国女 性人ロ为 1070 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 283 万人”等,可知工业革命使妇女走出家庭, 参与社会生产;根据材料四“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 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伦教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等,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引起人口和经济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引发环 境污染等问题。 (3)启示: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及两个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进步和局限性等方 面,点明实质,提出要借鉴的经验,吸取的教训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