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考试(3)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D.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根据材料文字“周天子被赶出国都”、“ 国君被杀”、“ 卿大夫据封地叛国”可知,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2.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的设立 3.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比较归纳能力。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王朝继续沿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制度达到顶峰,而英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了英国的发展方向,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的要求不符,排除。故选C。 4.阅读下表《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比例(单位:%)》,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3.3 13.2 10.3 3.7 1887-1895 28.6 13.9 8.6 3.4 1896-1900 30.1 16.6 7.1 5.0 A. 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B. 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C. 俄国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法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负增长 【答案】A 【解析】 表格显示美国从1870年到1900年,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占有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增加数值比较大,说明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故A项正确;德国在第二个到第三阶段增长幅度是2.7%,而美国只有1.5%,故B项错误;俄国此时制造业占有比例非常低,不能说明此时俄国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法国增长幅度较慢,并不能说明法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负增长,故D项错误。 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代统治者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AB项错误;从材料中“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的信息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D项正确;C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的商业政策 6.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 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 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C. 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 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总值与进口比例两方面看,中国的机器进口明显增长,进口机器是投资建厂的需要,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水平有所提高,A项正确;1913-1936年中国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逐渐有所好转,但没有根本变化,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背景,排除;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口主要是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D项表述不准确。故选A。 7.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由此可以判断 A. 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 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 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 D. 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在1931年前后英美的进口关税是最高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二战后英美的进口关税都开始降低,由此说明经济危机会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故选C项;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国家利益,国家经济实力并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项;由表格内容无法得出自由贸易政策促成科技革命的结论,故排除B项;关税税率属于贸易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金融体系,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8.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孺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相同点 【名师点睛】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9.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神灵,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神,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 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 C. 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D. 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表明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鬼神中的首要地位,从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心学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史实,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0.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朝所沿用 B. 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 C. 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 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思想支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理学思想。根据材料“尽是尊君卑臣之法”分析,A想为,秦朝的制度是君尊臣贱,体现了二者关系的批判,A项没有从该句出发分析。C项中朱熹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的。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11.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以此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见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了( ) A. 存在数量大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 B. 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 C. 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 D. 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社会观象存在的多少,并不影响其是否能成为历史事实,因为它本身就是事实,A项说法错误;佛寺多、僧尼多,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定的历史现象,彰显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研究的规范。故答案为B。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史学研究 12. 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是禁止扮演帝王将相,二是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就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文化专制的内容,禁止在杂剧中扮演帝王将相不属于文化专制的内容,故A错误;君主专制走向反动,这一信息点在材料中未涉及,只是涉及统治者关于杂剧禁令,故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的信息点,故D错误。 【点睛】 根据“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表明这一禁令适应了统治着统治的需要。 13. 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 A. 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B. 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展现的是王昭君宁可自杀也不肯到匈奴和亲的故事,这与基本史实不符。作者此举反映了作者以及社会对元朝的种族等级统治的反抗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 14. 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 A. 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 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C.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D. 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但是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兴起,如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培根等代表,他们提倡科学研究方法,C项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AD不合史实;排除;故选C。材料中的科学“不毛”是相对于文学艺术上的“琳琅满目”,反映的是科学成就相对少,突出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之时欧洲依旧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因此不能把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作为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排除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的成就 15.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 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 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 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宗教改革促进了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A项正确;“王朝隶属于上帝”说明英国宗教改革主张对上帝的信仰,故B 项错误;“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并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故D项错误。故选A。 16.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他倡导君主立宪制,这说明他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欧洲启蒙思想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会主张消灭私有制,故排除B;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即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选C;D项的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冲突,故排除D。 17.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指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形成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学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 以及生动记录了“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可知,该流派是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矛盾,属于现实主义流派,故选C。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可见A与材料体现的流派不符,故排除A。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可见B与材料体现的流派不符,故排除B。现代主义流派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可见D与材料体现的流派不符,故排除D。 【点睛】本题较简单,只需对近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各大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把握清楚,就能正确解答这一类题型。 18. 某种文学形式被定义为“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下列言论中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 A. 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C. 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 D. 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从“想象”“主观感受和情绪”“象征与神话”“夸张”“奇特”等信息可推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A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B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C项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均排除。故选D项。 19.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 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 西学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 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 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梁启超购买世界地图之后“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即意识到民众意识的觉醒重要性,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广泛”表述错误;C项中“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世界潮流认同,排除D项。 20.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答此题注意关键的时间提示“19世纪末”,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④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所以选B。 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学东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1.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 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B. 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 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 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可以排除AB,看出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C的内容,故选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名师点睛】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前期中国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但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片面看法。 22.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A. 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 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 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郭嵩焘认为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实现富强,中国仅学习西方的科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主张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选D项;郭嵩焘认为的|“本”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项;郭嵩焘认为日本的学习触及到了根本,故排除B项;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学习西方制度,而不是整饬伦理纲常,故排除C项。 23.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 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 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销量很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B项正确;A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 24.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 A. 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 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可知当时中共内部仍然有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怀疑,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内部还存在有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怀疑,但当时的中共实际上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根据“1930年”可知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C项。 25.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中“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信息可知, 毛泽东主张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故答案为B项。A项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主张,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同时,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各项事业,包括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 二.非选择题 26.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共同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 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得出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二问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结合改革的背景,两国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即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两国改革都不够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启示类的问题可从其成功的经验中加以归纳概括。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启示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