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5*3=75分)‎ ‎1. 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  )‎ 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                                      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 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                                      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D.指的是郡县制 ‎3.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 A. 官僚政治 B.中央集权 ‎ C. 天下为公 D.家国一体 ‎ ‎4.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 )‎ ‎ A.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 B. 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 ‎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D. 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 ‎5.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 A.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C.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D.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6.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的首要约束条件。先秦时期的卫、晋两国同为姬姓诸侯国,但《左传》载:“(鲁)襄公二十六年,卫人归(嫁)卫姬于晋(君)”这说明 (  )‎ ‎ A.“公天下”向“家 天下”过渡                      B.先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依存 ‎ C.卫晋两国联姻与礼制存在冲突                      D.宗法制与周代的礼制各自独立 ‎7.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 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  )‎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8.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 ‎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  )‎ 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0.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 )‎ ‎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1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巳。”这一分工 (  )‎ A.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12.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 (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 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 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 )‎ ‎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C. 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  )‎ A.刺史 十三州部                                         B.御史 御史台 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                                        D.参知政事 中正  ‎ ‎16.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后来,州刺史发展出远远超过原来规定的权力。到了东汉时期,刺史行使的民政、财政及军事的权力已相当强大。刺史权力的发展 (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C.加强了专制皇权       D.巩固了东汉的统治 ‎17.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宋朝“二府三司”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二府三司”指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B.“二府三司”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C.“二府三司”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二府三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18.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是新时期确保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根据下面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权结构 (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0.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2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22.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  )‎ A.内阁的设立         B.  丞相制的废除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23.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  )‎ A.获得了法定地位      B.有政务的决策权       C.是中枢辅政机构      D.成为实际的宰相 ‎24.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 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 A.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B.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职权范围不断扩大                                        D.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5、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 A、《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二.材料题(25分)‎ ‎ 2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 ‎——《礼记》 ‎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通典》卷一四 ‎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分析其历史影响。(13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1)答案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75分)‎ ‎ 1-5 BBDBA 6-10 CDDCC 11-15 ACDDD ‎ ‎ 16-20 ADBBC 21-25 CBCAD 二、材料题 (25分) ‎ ‎26.(25分)评分标准:‎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8分) ‎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 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4分) ‎ ‎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4分,任答2点即可)‎ ‎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5分,任答2点即可)。 ‎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4分)‎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1)‎ 高一历史答题纸 ‎26.(25分)‎ ‎(1)标准(8分): ‎ ‎ ‎ P ‎ ‎ ‎ ‎ ‎ ‎(2)(13分) : ‎ ‎ ‎ ‎ ‎ ‎ ‎ ‎ ‎ ‎ ‎ ‎ ‎ ‎ ‎ ‎ ‎ ‎(3)趋势(4分):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