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认真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指定范围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5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55小题,每小题1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所以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分封制虽然已经走向瓦解,但还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信息是“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只要是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的宗法制进行迁移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社会等级森严 D. 音乐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看出,从天子到士悬挂的乐器和乐舞规模逐渐减小,并有严格的人数限制,说明当时乐器使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故选C;贵族生活腐化知识现象,不符合“本质”的限定,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突出音乐的发展,排除D。‎ ‎3.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诸侯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对地方王国进行严格的控制,是为了防止地方诸侯联合,实力增强,形成割据势力,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方面的控制,排除B项;D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点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借恩赐亲戚的名义,削弱诸侯王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售,将暴利行业收归国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唯一正统思想;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朝的威胁。‎ ‎4.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再经内阁下达部院”,可见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故选D;结合所学,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不过是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故排除B;材料并非由突出六部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 ‎5.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说明清朝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遭遇危机。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 ‎6.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全选项就知道ABD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就不容易出现本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 ‎7.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接着,参议院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 A.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B. 《临时约法》的颁布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D. 南京临时政府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题意中的变化无关,故排除B项;题意只反映了历法新旧二历并存,不能说明社会风俗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故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进行改元,体现了对封建传统和制度的废除,不是注重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故排除D项。根据“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可知这种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故选A。‎ ‎8.1926年9月被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 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D.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信息,可知这是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的史实发生在1915—1916年护国战争,排除;C项的史实发生在1933-1934年,排除;1926年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 ‎【点睛】“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关键信息。‎ ‎9.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1940年8月26日”、“朱德”、“华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百团大战。结合材料中电文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在敌后有力的打击了敌人,支持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海外援华物质通道的打通主要得益于国民党;C选项错误,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在1942年到194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项正确。“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而《共同纲领》则是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八二宪法”不符,排除B。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的分析理解,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 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 B. 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 C. 新型的军事安全及经济合作联盟 D. 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表明上海合作组织是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 点睛:材料“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经济合作”反映了上合组织合作的范围很广。‎ ‎12.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 B. 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 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 D. 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发展和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 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可知其主要的功能是为法律定调,作用体现在法律层面,故A项错误;“人大释法”强调香港法律和全国人大的从属关系,不直接对其繁荣稳定起作用,故B项错误;“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 ”可知,人大释法不改变其治理的方式,故C项错误;“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 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 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故选D。‎ ‎13.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 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A项正确;这些斗争源于罗马法只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罗马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与公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C项错误;这些斗争源于非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D项错误。‎ ‎14.《联邦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 A. 集权制原则 B. 联邦制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各邦法律要服从联邦政府的法律,说明《联邦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增强,这是联邦制原则的体现,B项正确。集权制原则是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A。共和制原则是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C。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全体人民具有平等的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权利,与材料强调联邦制原则不符,排除D。‎ ‎1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16.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 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可知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时期开始于1928年,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同时为了为工业化准备条件,在农村开始了农业集体化,以便为工业化奠定基础。A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B项不是题干所反映的重点;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建设 ‎17.2018年的大国互动似乎有点“反传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其后又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由此可推断 A. 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 B. 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 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 D. 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的大国互动中,美国对欧盟的“对手”关系和与俄国的改善关系,说明传统的美欧关系产生了分歧,而美国立足改善与俄国关系,恰恰说明大国之间的博弈在进一步发展,这体现的是多极化特征,中欧领导人会晤强调“要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支持推动全球化”,说明全球化正在进行中,但是遭遇了某些挫折,所以综合起来看,这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故选D;特朗普在采访中把传统盟友欧盟称为“对手”只是其一个表态,并不能证明美欧关系已经破裂,故排除A;特朗普是冒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与俄国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的,所以要说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也是不现实的,故排除B;题干中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史实,只有前两个体现了跟美国相关,再加上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在此之前就已经成为事实了,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18.“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 ‎19.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倒置了,D项错误。‎ ‎20.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从事一定天数的无偿劳役;宋代工匠服官府差役,官府会付给﹣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表明 A. 铸钱作坊带动了生产领域的流通 B. 宋代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 官营手工业体系在宋代已经瓦解 D. 唐代民间工匠的技术水平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材料“唐代民间工匠必须在官府作坊服差役”“无偿劳役”,而宋代出现“雇值”,反映了宋朝官府和工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雇佣的关系,这说明宋代工匠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自由,工匠社会地位被逐步肯定,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生产领域的流通,排除A;官营手工在明代前期仍占统治地位,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民间工匠的技术,排除D。‎ ‎21.据《数字中国网》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出现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不相符的说法是 A. 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 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C. 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D.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答案】D ‎【解析】‎ 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即可知D项中“高度繁荣”错误,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市镇的发达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结果,A正确;市镇一般处于交通发达地方,B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萌芽,C正确。‎ ‎22.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 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讲述了吴江县——荒村,明清之际“以绫绸为业”,终发展为一个重镇——盛泽镇,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宽严程度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耕织分离,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志,发生在及近代以后,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23. 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 )‎ A. 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B. 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C. 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D. 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徽商经商之道。材料“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体现了A项的精神;材料“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体现了B项的精神;材料“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体现了C项的精神;D项材料无从体现。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徽商的经商之道 ‎24.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答案】D ‎【解析】‎ ‎【分析】‎ 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由“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表明以福州为中心的纺织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不属于近代民族工业,C错误;“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体现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D正确。‎ ‎【详解】‎ ‎25.1912年至1920年12种制造品的产出年增长率高达13.8%,但是其中现代工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的产品量共占国内总生产的10.5%,扣除其他工业后,“现代工业”(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重化工业)一项仅占总产出的3.4%。根据这些数据,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B. 西方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存在结构缺陷 D. 民国初期政府大力扶持现代工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现代工业’(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重化工业)一项仅占总产出的3.4%”可以看出,尽管1912年至1920年制造品的产出增长率较高,但重化工业占比较低,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存在结构缺陷,故答案为C项;这一时期总体来看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作用,排除D项。‎ ‎26.下图为1950~1954年中国对外贸易国营和私营经济比重变化示意图。它表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 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营经济比重不断增加,私营经济比重逐渐减少,体现了针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D项正确。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图表中未完全涉及,排除;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发生在19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27.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这张“股票”‎ A. 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 B. 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 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 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三大改造时期,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故C项正确;三大改造时期国家没有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故A 项错误;三大改造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1952年新中国已经恢复了国民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C。‎ ‎28.学者王顺生认为:“从1972年起,我国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A.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B. 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 C. 中美关系改善 D.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加强,因此“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故答案为C项;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B项;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在1979年,排除D项。‎ ‎29.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城市职工开办“个体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C项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D项错误。‎ ‎30.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上海不属于经济特区,故①错误;当时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有利于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故②正确;当时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也有利于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故③正确;浦东的开发开放在199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上海 ‎31.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航路开辟后的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生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开始被大量进口,但却被英国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英国人关注女子的端庄与品行 B. 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 C. 英国人对亚洲产品有抵触情绪 D. 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高于欧洲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贸易保护,即这是一种宣扬贸易保护的行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亚洲棉纺织水平低于欧洲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本质时要分清哪是现象哪是本质。‎ ‎33.《全球通史》中记载:“19世纪末期的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A. 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适应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 D. 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制造标准的……零件”、“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生产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用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故选C项;推动工厂制度基本建立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排除A 项;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材料中的生产技术,故排除B项;根据“19世纪末”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 ‎34.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首先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其次是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首先沉重打击北美、西欧、日本,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其次波及中国、印度、西亚、拉美,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居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边缘,这是由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决定的,故D项正确;政治经济是否独立不是决定原因,故A项错误;“是否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都不是决定因素,故BC错误。‎ ‎35.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答案】D ‎【解析】‎ 从赫鲁晓夫的政策上来看,前期的政策与后期的政策矛盾,而且经常改变,说明他对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改革步子过大的问题,反而是改革不够坚决和彻底;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 ‎3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166.98‎ A. 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 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 C. 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D. 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答案】B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大幅增加,这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故B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故A错误;材料数据并不能反映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的数据也无法体现英国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故D错误。故选B。‎ ‎37.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任英国首相)逝世,有人评论道:“赞美她的人,称她是捍卫自由世界,振兴英国经济的英雄”。这一评论主要是基于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时英国政府( )‎ A. 推动了“混合经济”的到来 B. 引领着世界进入“黄金时期”‎ C. 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D. 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时,英国政府适当减轻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答案为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期英国减轻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的发展模式,排除D项。‎ ‎【点睛】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调整经济运行机制,由过多干预经济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国家干预减弱,经济自由加强,逐步形成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38.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9.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0.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 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 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材料“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 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 “义仓”“义学”“义冢”等,可知儒学已深入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张载等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张载的思想 ‎4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 鼓励发展私欲 B. 突出个性自由 C. 主张实行分封 D. 反对理学禁欲 ‎【答案】D ‎【解析】‎ 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项符合题意;“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A、C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B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42.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43.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出现“在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C.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以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外部原因而非内在根源,不符合题意,排除;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而非弊端日益明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外部因素而非内在根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的主题•“在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 ‎44.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 “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D. 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 ‎45.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 D. 中共接受民生主义的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民国十三年”可知此时间为公元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不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不是1924年;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而这次大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在1924年,也不是受到民生主义的影响才开展的土地革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6.在古代,有“闻七不闻八,闻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C.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D.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可知,这说明粤语地区的影响力提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上升,粤语的影响力也得到提升。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选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与改革开放后出现这一变化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7.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 “科教兴国”战略实行 C.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 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革前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形成,这与材料改革开放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科教兴国首次提出的时间是1995年,故是我国教育成就的部分原因而非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错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无法解释大学教育的成就,故C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涉及不同层次的教育成就,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多方面的教育政策改革,故D选项正确。‎ ‎48.“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三权分立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49.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B. 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 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一场“革命”是指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欧洲的传播方式革命,另一场“革命”则是指路德通过利用这项新技术来传播和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思想利用印刷术传播更快,故选A;由于腐朽的天主教会已经成了阻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才有了宗教改革,而没有印刷术革命同样必然会发生宗教改革,故排除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题干仅提到了技术进步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提到思想解放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故D的说法错误,所以排除。‎ ‎50.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 A.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 闻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 C. 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D. 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统一的科学体系”、“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准确的预测”等信息可知,与此相关的科学家是牛顿,其力学体系概括 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故选D;AC属于爱因斯坦的成就,故排除。与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相关的主要是量子力学,排除B项。‎ ‎51.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认为生存资料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多增加的人口总要以某种方式(如战争、饥荒等)被淘汰和消灭。此理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基于这个理论,他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不是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济贫法促使人口增长是不可取的。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进化论对《人口论》产生重大影响 B. 《人口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 C. 《人口论》的提出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已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答案】B ‎【解析】‎ 达尔文进化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人口论》出现于1798年,达尔文进化论不可能对《人口论》产生影响,故A错误;《人口论》认为贫穷和罪恶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不是政治经济制度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贫穷和罪恶的原因,这说明《人口论》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歧,故B正确;1798年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高度发展的状态,故C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没有突破“马尔萨斯陷阱”,故D错误。故选B。‎ ‎52.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冷漠,使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处于失落和寂寞状态。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和生活灾难,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因而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了。这一评论 A. 揭示了现代主义绘画诞生的背景 B. 说明绘画作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C. 反映科技对绘画技法的促进作用 D. 认为绘画应以战争和灾难为主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冷漠,使艺术家感到失落和寂寞,战争又使艺术家出现悲观厌世和消极逃避的状态,这些促进了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诞生,故A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以象征、变形、扭曲、抽象等艺术手法展示主观精神世界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诞生”说明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科技与绘画的关系,故C项排除。‎ ‎53.沃尔夫·勒佩尼斯在《何谓欧洲知识分子》中说:“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愈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下列作品中能反映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的是 A. 《百年孤独》‎ B. 《狂人日记》‎ C. 《等待戈多》‎ D. 《老人与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反映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百年孤独》属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故A不符合题意;《狂人日记》属于中国鲁迅作品,故B不符合题意;《等待戈多》属于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故C符合题意;《老人与海》是美国海明威现代主义作品,故D不符合题意。‎ ‎54.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 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 归纳正确的是 A.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 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归纳法,大概的含义就是从一些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或者规律,即分析与综合的辨证分析方法。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与儒家思想,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内在的一般性认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故B项正确。‎ ‎55.下表呈现了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其中缺乏一致性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项说法没有体现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内容”与“评说”缺乏一致性,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原件,是来自于事件现场的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材料;史学家的认识明显具有主观性;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运用近代化史观得出的结论,其他三项“内容”与“评说”具有一致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5分)‎ ‎56.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请按题号填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1)_________ ‎ ‎(2)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 ‎【答案】 (1). 王阳明心学 (2). 李贽思想 (3). 黄顾王思想 (4). 文艺复兴 (5). 宗教改革 (6). 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5—18世纪是中国明清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王阳明心学和李贽思想,明末清初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思想家;15—18世纪欧洲相继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据此按题号填出相应的历史名称。‎ ‎5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 材料二  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高邮知州。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 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鸦片战争时,入就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成《圣武记》。又受林则 徐嘱托,据《四洲志》和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办民用 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主张“及之而后知”,“知”从“行”中来,坚 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抨击理学家的“心性迂谈”。诗文风格遵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2)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魏源以林则徐等人的实践为基础,启发了后来的中国先进分子继续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了解世界,求取新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翁仕朝和魏源等人的“共同意趣”是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2)魏源思想的历史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提倡办民用 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等信息,从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方面对后人的启迪作用等等来回答。‎ ‎5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义净(635—713),七岁入土窟寺修习佛教内典。贞观二十二年(648)正式出家为僧,先后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修习佛经。此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高宗成亨二年(671)义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取经求法。在印度十几年间,义净向当地名僧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大约在垂拱元年(685)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归国途中,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南海各地的资料。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回国,并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金刚座真容一铺和舍利三百粒。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寺院翻译佛经。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义净的贡献。‎ ‎【答案】(1)唐朝前期,佛家流行、佛学研究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海陆交通便利。‎ ‎(2)述:西行取经求法,研究和翻译印度佛经;著书记述沿途见闻。‎ 评:增进了唐朝和东南亚国家、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丰富了我国的佛学典籍,促进了佛学的发展;保留了研究南海各地和古印度的历史、地理资料。‎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佛教流行、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海路交通便利等方面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向当地名僧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中国南海各地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研究和翻译印度佛经、著书记述沿途见闻、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我国佛学的发展、南海各地和古印度的资料等方面评述义净的贡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关键词“时代背景、贡献”,再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针对设问加以挑选,重新组织规范语言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交通等方面回答背景,从中外交往、佛教发展等方面回答贡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