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2.《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 ‎3.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4.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5.据《周礼·考工记》载:“攻术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   B.产品丰富    C.规模化生产     D.分工细密 ‎6.明朝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交给普通商人做,政府省去路程上的消耗。粮草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人发放“盐引”,让商人们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这样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商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这反映出 ‎ ‎ ‎ A.明朝经济政策在实践中遇到挑战     B.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C.明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明朝北方边防空虚 ‎7.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8.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派遣四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率定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兴办汉阳铁厂 C.筹建北洋水师 D.设立发昌机器厂 ‎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10.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这一变化说明  ‎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1.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A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2.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 《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养费。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人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城乡各地离婚较为普遍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13.“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14.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这一举措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15.1962年3月,安徽省推行的责任田被宣布犯了“方向性”错误。安徽省委不得不进行公开检讨,承认这个办法是迎合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错误办法。这反应了 A.责任田违背社会发展需要 B.安微走在体制改革前列 C.农业工作化运动的阻力重重 D.国民经济调整步履艰难 ‎16.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成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17.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18.1651年10月,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此条例 A.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B.违背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C.适应了自由主义的要求 D.标志着英国确立了霸权 ‎19.虽然水力纺纱机相对于手摇珍妮纺纱机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但这也使得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既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又能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的发明是  ‎ A.水力织布机   B.改良型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骡机 ‎20.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导致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千预经济了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21.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卷》认为:“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而是为了革新和完善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使美国转向一种混合体经济 B.是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C.局部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本主义所有制 ‎22.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23.有人说苏联解体是斯大林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导致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下列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B.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 C.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D.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 ‎24.1985年,莫斯科市长叶利钦听说某家肉店出售极其罕见的小牛肉,立刻去排队,终于轮到他时却被告知已经卖完了。他暗中察看仓库,却发现“小牛肉就放在那儿的一间屋里,并正准备从后门卸走”。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经济负担因争霸而加重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民众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第Ⅱ 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 材料一 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材料二 当罗斯福接替胡佛担任美国总统时他意识到持近四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疮百孔、风雨飘摇。上任的第二天,罗斯福就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即“新政”。“新政”的核心三个R:改革( Reform)、复兴( Recovery)和救济( Refief)。经过一系列“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下降;也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美国也由此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简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新经济政策在什么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8分)‎ ‎(3)你认为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春秋战国 公元前38年,苏秦对秦患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战国都江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淅,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时期 明清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时期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 ‎(1)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3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6分)‎ 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检测高一年级 历史学科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5: AACDD 6-10:ABBDD 11-15:DDDBD ‎ ‎16-20:CAABC 21-24:CBBB ‎25.(1)不同: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每点2分,共10分)‎ ‎(2)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应对当时面临的严重危机;领导人都起到了突出作用;都使得危机得到缓解,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都为其他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每点2分,共8分)‎ ‎(3)启示:要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区别开来,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经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吸取和借鉴其它国家经济建设的教训和经验。(或其他言之有理也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7分)‎ ‎26. 示例一 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2分)‎ 阐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8分)‎ 综上所述,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是不断变化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示例二 论题: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土地肥沃,铁器和牛耕的应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等等,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沟通了中西联系,长安、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相反,江南地区较为贫瘠。(8分)‎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西部。(2分)‎ ‎(其他言之有理的论题和阐述也可)‎ ‎27.(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2分)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每点1分,共3分)‎ ‎(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每点2分,共4分,三选二即可)不利因素:生产技术落后;保守思想观念;封建主义的阻挠;动荡的社会环境;西方列强的侵夺等。(每点2分,共6分,五选三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