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为历史政治地理150分钟,总分每科100分,共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夏朝开始于 A. 公元前20世纪初期 B. 公元前20世纪末期 C. 公元前21世纪初期 D. 公元前21世纪末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换算成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所以应该百位数上加一,本题是公元前2070年,所以换算成世纪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早期(初期)是世纪头三十年,而公元前是倒着数的,所以公元前2070年换算成世纪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初期,故C正确。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2.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 郡县制的消亡 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D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错误;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排除C。‎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 ‎ ‎3.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治粟内史 B. 参知政事 C. 御史大夫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是最早“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官职,故C正确;治粟内史是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参知政事设立于北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ABD均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以看出,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较高,说明两宋、明清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故D正确;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A错误;“完全”“公平、公正”,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 ‎5.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西周 B. 秦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材料中的“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二府”是枢密院、中书省;“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司。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 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答案】A ‎【解析】‎ 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 ‎7.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最先出现于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图示中的刺史一职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的制度 ‎8.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史记》记载 B. 封神演义神话 C. 商朝甲骨卜辞 D. 孟氏哭长城传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甲骨卜辞属于出土的实物,属于直接史料,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史记》记载属于二手史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封神演义神话属于二手史料,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孟氏哭长城传说也属于二手史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直接史料 ‎【名师点睛】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第一手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 ‎2、有时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9.下图反映的时期,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反映的是行省制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郡国并行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行省而非分封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郡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名师点睛】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蒙古族在大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母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不过,这些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行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10.“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 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C.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红都”、“湘江”等可知,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舵手一易齐桨稽,革命从此上新途”指的是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在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暮色苍茫别红都”“ 舵手一易齐桨稽”,由此判断这是红军长征期间的遵义会议。‎ ‎11.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D ‎【解析】‎ 略 ‎12.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 民主政治的成就 B. 民族团结的力量 C. 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三图反映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这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成就的体现,这也是三者的共性所在,A项正确;BCD项并是三大政治制度的共性,排除。‎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点评:本题通过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来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成果,其还可以考查三者的内容与意义等。‎ ‎13.2009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手按《圣经》宣誓就职,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宣誓就职的誓词如下:“我谨庄严宣誓,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根据美国民主制度的精神,总统 A. 对《圣经》负责 B. 对宪法负责 C. 对各州负责 D. 对国会负责 ‎【答案】B ‎【解析】‎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在宪法范围下行驶总统职权,故美国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由题干材料“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可知本题答案是B。A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捍卫合众国宪法;‎ D项错误,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三者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14.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 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反映了 A. 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 B. 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 C. 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力 D. 吸食鸦片危害无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世纪上半期“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吸食鸦片危害无穷。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 ‎15.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 ‎1840年英国以中国的虎门销烟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故答案为A项。中法战争是1883年法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是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八个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B、C、D项。‎ ‎16.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此题很简单,实际是考查学生对选项所列条约的认识和掌握,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根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根据“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根据“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得出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 ‎18.人才选拔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节选自百度百科《科举制度•进士》‎ 材料二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关于科学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恢复高考制度。通过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决策,使其后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国家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国家今天的发展成就,因为任何时候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戴家干《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的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科举制以前的原有选官制度是什么?与原有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那些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与现代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方式和选拔标准上的相同之处,并分别概括其影响。‎ ‎【答案】(1)九品中正制。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选拔方式:公开考试。选拔标准: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科举制影响:①选拔了优秀人才;②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③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④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①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②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是九品中正制。进步性: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角度回答。‎ ‎(2)选拔方式:根据“以‘试策’取士”“恢复高考制度”得出公开考试,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科举制影响:根据“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得出选拔了优秀人才;根据“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得出增强了中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根据“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得出为西方现代文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影响了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 高考影响:根据“使其后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得出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根据“对国家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得出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比较法,图示法与多位联系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比较法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第二组:图示法 材料三:一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2)根据所学知识,在图3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第三组:多位联系法 材料:‎ ‎(3)根据材料四图片提示,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见证了哪些重大事件?‎ ‎【答案】(1)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成就: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A察举制B门第族望C科举制 ‎(3)①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②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天京③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定都南京④抗日战争中日本南京大屠杀 ‎【解析】‎ ‎(1)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成就:结合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回答。‎ ‎(2)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3)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 ‎【名师点睛】‎ 本题属于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