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9: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5.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促使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高考命题往往会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影响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和表现。解答此题时,注意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然经济的冲击及新经济因素产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本专题分为三条主线: 主线一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 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考点一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4.意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例题】(2017·课标全国卷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材料中提到“协造”,福州船政局应该是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也就是协办,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此后造船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反映了经费来源的变化,目的在于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从1879年以前“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到后来“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说明所造之船自始至终没有投入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福州船政局的造船业,不能由此推断近代轮船制造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B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军事工业的基本特征基础知识,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黄金时期”(1927~1936年)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快发展。 3.影响: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五、全民族抗战时期遭受打击(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六、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战争的破坏。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例题】(2017·课标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A项: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可直接排除。B项: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趋向衰落,B项表述不准确,可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答案】D 【解题技巧】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关键的是1897年这个时间,关于学习西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容易得出正确答案,所以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 考点三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迁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第 一 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洋布 洋装 西式 饮食 花园 洋楼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汽车进入中国;冯如制造飞机 第一个电报机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第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命思想的报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第 二 次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山装 断发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改革历法 宣传新文化的报刊 第 三 次 新中国成立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 衣着朴素,色彩与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城市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 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党报党刊;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第 四 次 改革开放以后 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努力改善国计民生 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京九铁路、青藏铁路;全国铁路提速 传媒方式多样化:党报党刊;专业报刊;电视逐渐普及;接入互联网 【例题】(2017·课标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可排除;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可排除;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D项可排除。 【答案】B 【解题技巧】本考点题目一般不难,考查对题干的理解,一定要选择从题干中能够推断出的结论,坚持论从史出,不可无中生有。比如题干中涉及到“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这可看出中西结合,AC项题干无涉及,D项从所学知识中可以推断错误,社会习俗并非政府主导。 (45分钟) 限时训练 经典常规题 1.(2017·课标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题思路】 开平煤矿所产煤出口税的减少,减轻了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B项错误;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项可排除;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D项错误。 【答案】A 2.(2017·课标全国卷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题思路】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答案】B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思路】联系时代特征,深层次解读题干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以后大体对应的时代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联系时代特征可断定A项错误,因为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B、D两项错误,自然经济长期在中国近代社会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的开放是列强侵略的结果,不是主动开放。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 4.(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 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题思路】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江苏单科,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题思路】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禁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越来越多,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D项正确;《万国公报》于1868年9月在上海创刊,发行人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不是中国人创办的,A项错误;言论自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错误;清政府革除陋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答案】D 高频易错题 6.(2017·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 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需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根据“购入棉纱”可知已出现纺织分离,耕织结合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由“剩则卖却”“购入棉纱”可知纺织已经依赖市场,故B项正确;农村买入棉纱自己织布,可见西方的棉织品在中国倾销,无法判断是否掠夺加剧,故C项错误;农村的变化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7·邯郸高三模拟)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解题思路】据材料“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故B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文化,故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改革,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答案】B 8.(2017·安徽省淮南市高三模拟)据统计,1858~1911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有953家;而1900~1911年就有650家,占到2/3强。就企业的经营性质而言,与官办、官商合办和中外合办比较,民间商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办资本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现象的出现 A.是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结果 B.是戊戌变法等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推动的结果 C.是官方经济政策和民间实业救国梦共同推动的结果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可知,“1900~1911年” 民间商办资本发展较快,这一时期促进民族资本快速发展的因素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以及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等,C项正确;A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9.(2017·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轮船、铁路、公路等晚清中国交通不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即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而非西方控制中国近代运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交通发展而非阻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轮船、铁路、公路等的出现说明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并非缓慢,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10.(2017·湖南省衡阳市十校高考调研冲刺)“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解释出现的历史现象。依据材料“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可知,报纸的阅读者很多,那么报纸上涉及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故排除A;C、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答案】B 精准预测题 11.(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期末)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由此可以看出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世界 D.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解题思路】解读图表可知,工商杂税及其他收入的增幅较大,且比重达到了84%;农业税增幅较小,比重下降到16%。图表数据表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半殖民地化反映的是主权的破坏,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2.(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近代商人叶澄衷一度任职于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湖北铁政局,但他在1882年有意于在轮船航运业领域内开拓业务时,却受阻于李鸿章控制下的轮船招商局。这主要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洋务运动进程 B.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双重影响 C.近代民用轮船航运业的发展极其艰难 D.洋务派垄断了近代中国的轮船航运业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是受到洋务运动的诱导而产生的,故A的说法违背史实,可排除;材料只反映了洋务企业对民族企业的阻碍,没有体现其推动作用,故B的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符,可以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洋务企业对民营航运业的阻碍,说明近代民用轮船航运业的发展极其艰难,故此题选C;依据材料的意思无法得出“洋务派垄断了近代中国的轮船航运业”的结论,故可排除D。 【答案】C 13.(2018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一模)1925年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本领域受制于人 【解题思路】从材料“《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范旭东的文章斗争矛头直指英国资本家,说明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势力压迫,故B项排除;官僚资本主义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现,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技术领域的事情,故D项排除。 【答案】A 14.(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四次测试)自1902年至1911年,中国自行设置的厂、矿数是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的2倍多,其中1905年至1908年为最高峰。这主要是由于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政策 D.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解题思路】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05年至1908。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末实行了新政,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由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并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此时列强并没有放松侵略;D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C 15.(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班一模)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教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 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解题思路】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论述郭嵩焘同夫人一起参加宴会遭到反对到女子出席宴会成为平常事,说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礼俗变迁,故A正确;B中男女平等共识显然不符合事实;C项中日益西化,材料中并体现不出来;郭嵩焘不能说明是洋务运动,故D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16.(2018届南京、盐城市高三一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解题思路】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表现:依据材料可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经济成份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减小,出现了新的经济成份,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出其表现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如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也可)逐步产生。意义: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所讲到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双重性”主要是指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再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出其意义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特点:依据材料中的“买办是……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这此内容可概括出买办的特点是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影响:依据“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可概括出“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依据“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可概括出“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然后分析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3)通过以上两问的回答和对材料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我国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现象,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从而体现其发展趋向为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答案】 (1)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如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也可)逐步产生。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2)特点: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影响: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 (3)趋向: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