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堂导入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苏东剧变示意图 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到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历程如何? 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课标要求】 (1)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 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 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 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八单元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同学们知道目前世 界上有多少个社会 主义国家吗?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 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 验 教 训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 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 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 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还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改革的背景: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 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 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 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 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 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1)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2)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政策没有变化; (3)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没有改观; (4)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 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年4月 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从 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共 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 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 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 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 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 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 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 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1953.9-1964.10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加大农业 投入、将 农产品义 务交售制 改为收购 制 改革工 业管理 体制, 下放部 分权力 批判斯大林 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 案,强调集 体领导,改 革干部制度 兴建 “极 简主 义楼 房” 提出 “三和 路线”, 首次访 问美国 突破口 侧重点 赫鲁晓夫 改革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 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 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费奥多尔·布 尔拉茨基(苏联) 斯大林留 下的难题 斯大林体 制弊端显 露 问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的苏联?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氏改革 具有针对 性、开创 性,取得 一定的成 效 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苏 联在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实际基本构想是与西方 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 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 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 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1958 年,莫斯科玛莉娜灌林 (Maryinaroshcha)地区正在修 建赫鲁晓夫楼时的场景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主要内容: (2)效果: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①积极: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 ②局限: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 鲁 晓 夫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 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 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 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 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 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 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 成效;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 望”,是失败的。 赫 鲁 晓 夫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 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 高领导。在新圣母公墓 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 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 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 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 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 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 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 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 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 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 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 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 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 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 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 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 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1964.10-1982.11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勃列日涅 夫改革 勃氏的 难题 1963~1983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推行“新 经济体制”改 革(柯西金主 持),扩大企 业自主权 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突出 侧重点 扩大农场和农 庄的自主权 勃 列 日 涅 夫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1)主要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效果: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 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 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 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 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 联一端倾斜。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 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 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 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 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 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 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 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 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 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 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 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 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 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 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 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压制社会活力,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 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 课堂讨论:二战后长达几十年的改革,到底为什么改?为 谁改?以及应该怎么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为谁改? 为什么改? 该怎样改? 农轻重比例失调 高度集权体制 人民的幸福生活 调整农轻重比例、 激发活力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改善党的领导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 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 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 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 选总书记(54岁)。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 乔(Михаил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 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 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 夫改革 戈氏的 烦恼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危机四伏 经济上主要围 绕社会生产力 进行“加速发 展战略”,承 认市场调节在 社会主义经济 中的作用 政治上取消苏 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 制度,实行多 党制、总统制 和议会制,抛 弃马克思主义 指导,实行 “多元化” 戈 尔 巴 乔 夫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1)主要措施: ①经济: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 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 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 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 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2)结果: 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 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分 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 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 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 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 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 终解体。 ——《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指导思想偏离 了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改革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 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 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 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 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 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 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 “猛药”,最终导致苏联 分崩离析 而瓦解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阅读并梳理教材,分类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措施、体会其特点,概括苏联解体的实质?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改革措施: 改革特点: 解体实质: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做法激进+理想主义 联盟离散+制度质变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4)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 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 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八一九事件。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 课堂讨论:苏联为什么走向解体? 历 史 合 力 说 意 识 形 态 说 和 平 演 变 说 体 制 僵 化 说 民 族 矛 盾 说 官 僚 腐 败 说 军 备 竞 赛 说 石 油 价 格 波 动 说 戈 尔 巴 乔 夫 背 叛 说 大 国 沙 文 主 义 说 众 说 纷 纭 的 苏 联 解 体 之 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改革的背景: 2、南斯拉夫改革: (1)内容:(2)效果: 3、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内容:(2)效果: 4、其他国家: 5、东欧剧变: (1)背景: (2)剧变 ①表现:②类型:③本质: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 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 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 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 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 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 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 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 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 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12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 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 经互会的标志 1、建设/改革的背景: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 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 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 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南斯拉夫改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yugoslavianSystem of Socialist Autonomy) 是从1950 年开始南斯拉夫在工人自治基础上逐 步确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制度。 (1)内容: 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 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 和群众的积极性。 (2)效果: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3、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 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 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 政策等。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 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 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 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 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 定的一种威胁。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 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 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 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布拉格之春被莫斯科严寒所摧毁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4、其他国家: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的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 5、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剧变 : ①表现: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②类型: 相对平稳;流血冲突;国家合并;国家分裂;最终解体。 ③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解体与分裂 前苏联之所以叫解体,是因为加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 斯联邦以外原本就不是一体,而是苏联成立前沙俄通过武力夺取了周边国 家的领土,而建立的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渊源的联邦主体。这 些加盟共和国早就要独立。苏联倒台之后,这些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不 可能重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叫解体。分裂不同,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分裂 过,比如德国,二战后分裂为两个国家,但他们是一个民族,最终走向了 统一;朝鲜二战后也分裂了为两个国家,但相信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越南 二战后也分裂为南越北越,1975年最终实现了统一。分裂的国家大多是 同一个民族,基于民族感情大多数人向往统一,所以最终会实现统一。而 前苏联不同,过去统一在一起是被迫的,分开才是所有加盟民族的愿望。 这就是解体与分裂的不同。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 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 收入下降 南斯拉 夫:建 立社会 主义自 治制度, 权力下 放 捷克斯洛 伐克:改 革党的领 导体制, 建设有计 划的市场 经济体制 东欧改革 不断出 现的新 问题 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 改革、“和平演变”战略 埋隐患 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 被镇压 东欧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 发生改变 总结: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剧变 东欧改革:改革阻力重重,深受 苏联影响。 东欧剧变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阅读并梳理教材,说明东欧建设了怎样的 社会主义?试图进行怎样的改革?结果怎样?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试图进行怎样的改革: 东欧各国的结局如何: 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依据国情 自主改革 独立发展 政治经济困境 东欧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49—1978年: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3、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 1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 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 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3)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 共十九大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的新发展 沉重的 枷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 革的明确宣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改革具 有渐进 性、包 容性、 彻底性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一夜崛起之城 珠海经济特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新时期改革(1978~):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 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应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激 发社会发展活力。 阅读并梳理教材,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在 哪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生 产 总 值 第 二 基 础 设 施 突 进 外 汇 储 备 居 前 列 增 长 贡 献 超 3 0 % 农 业 现 代 化 推 进 创 新 国 家 成 果 丰 新 发 展 系 列 成 就 课 堂 小 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验 教训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 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 非常危险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 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 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 ——戈尔巴乔夫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④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⑤改革要符合国情;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 发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 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 论作指导。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 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 国家的发 展与变化 战后初期的发展成就与弊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发展、改 革与解体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弊端 东欧改革与剧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 建设、改革和剧 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 发展 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成就与意义 经 验 教 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