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武威六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第二次学段性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材料表明周代( )‎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2.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发掘的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批叫做《语书》的竹简里有几处“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实应为“正”。这种记录方式本质上反映了( )‎ A.史官的粗疏 B.王权的神秘 C.汉字的精妙 D.皇帝独尊 ‎3.唐时宰相李绛说:“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皆昼度夜思,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朝中大臣畏惧残暴的君主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唐朝没有群臣上谏的规定 D. 唐朝君主专制达空前强化 ‎4.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人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此举( )‎ A. 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 B. 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 D. 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5.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6.古希腊的平民阶层“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由平等权利观念,因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生产和等价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的本质属性”。这表明在古希腊( )‎ A.政治平等促成了商业的平等 B.商业经济导致了国家分裂 C.平民缺乏为城邦服务的意识 D.经济方式影响了政治理念 ‎7.《尚书》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载“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两则材料中的“民主”( )‎ A.前者指最高统治者,后者指人民主权 B.都与近代民主政治没有历史渊源 C.前者影响维新变法,后者影响启蒙运动 D.都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 ‎8.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 )‎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 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C. 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D. 主张重罪轻罚 ‎10.据统计,在英国各届国会担任国家职务的人员中,完全隶属于国王的官吏: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时有271人,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时有257人,1782年改革后仍有109人。材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 A.英国国王的权力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完全依附于国王 C.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渐进的过程 D.英国国王有权干涉国会议员的选举 ‎11.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12.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 A.主张中央集权体制 B.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C.强调法律至上思想 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13.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时,北方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这个方案(  )‎ A.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14.《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15.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简直就是“帝国的监护人”,他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表决失败,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辞职。表决失败亦不能“迫使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是( )‎ A.首相掌握德意志帝国最高的行政权 B.德意志帝国是实行邦联体制的政权 C.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意见不一致 ‎16.2013年10月湖北发现林则徐亲笔信(如下图),信中写道:“及至羊城,以一纸谕夷,宣布德威,不数日即得其缴烟之禀。收缴之后,并未罪其一人。它国均已遵具,惟义律与积贯卖烟者十余人,屡形反复,致与舟师接仗。英夷兵船之来,本在意中。”这说明( )‎ A.英国是鸦片走私的始作俑者 ‎ B.林则徐在禁烟中软硬兼施 C.各国拒不履行各项禁烟规定 ‎ D.林则徐对英国的入侵早有预见 ‎17.“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虎门条约》的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18.(天国) 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 中国阶级矛盾激化 B. 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C. 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D. 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形 ‎19.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20.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21.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C.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D. 甲午变革引发了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22.下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 )‎ A. 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 ‎ B. 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 C. 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 ‎ D. 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 ‎23.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B.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24.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25.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说:“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中国不仅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反而更易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包括( )‎ A.民主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B.长期的君主专制传统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6.教育家蒋梦麟说,五四事件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C.广大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团结救国 D.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27.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28.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指示(  )‎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29.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 ‎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 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 ‎ 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20分,32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1年大陆会议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修改《邦联条例》。5月召开会议,出席的有12个州(罗得岛州除外)的55名代表,华盛顿任主席。由于主张废除《邦联条例》,重新制定新宪法的代表占优势,这次会议即成了全国制宪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南方和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9月25日国会通过10条修正案交由各州批准。从1791年12月15日这些修正案得到批准起,开始生效。这10条修正案通称《人权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摘编自大卫·埃默里·施《美国史》等 材料二  ‎ ‎1911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简称各省代表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大纲内容多不完备,局限于对国家机关的规定。1912年1月25日,在各省代表会上,景耀月等5人提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其主要内容除继续援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政府机关采取三权分立原则、实行总统制的规定外,同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1月28日,参议院成立,制定审议《临时约法》的参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2月7日,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草案。随着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制定刻不容缓。3月8日仓促完成审议,决定将原案内的总统制,增改为责任内阁制。3月11日,即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袁世凯就任总统后,中央权力的运行严重违背《临时约法》精神,至1914年被袁氏《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的存续期仅两年。此后,孙中山先生虽发动了维护约法的护法运动,也告失败。‎ ‎——摘编自《中国档案报》总第2204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和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结果。(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几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宁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主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192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在监督官吏的机构设置上,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 ——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反腐败的重要举措。(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10分)‎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有什么认识。(4分)‎ 高二历史(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D 2.D 3.B 4.D 5.B 6.D 7.A 8.A 9.C 10.C 11.D 12.B ‎13.B 14.A 15.C 16.D 17.C 18.C 19.C 20.D 21.D 22.A ‎23.B 24.C 25.A 26.C 27.B 28.C 29.C 30.C 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20分,32小题20分,共40分)‎ ‎31.(1)背景:美国独立后,国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发展经济,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一个强大共和制国家。(4分)‎ 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反映了各阶级、阶层和各州的要求。通过相互争论与妥协形成共识。时间较长,讨论充分。民主程序严格,不断修订。(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南北议和,列强威胁封锁孤立。(4分)‎ 特点:代表集中在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上层和同盟会员,思想单一。缺乏争论与妥协。时间仓促,讨论意见高度一致。内容制定受到孙中山辞职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遵守,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后即受到践踏,存续期仅两年即废止,国家贫弱如故。(4分)‎ ‎32(1)唐朝反腐败的措施有:①高薪养廉、②褒奖清廉官员、③严刑峻法。(6分)‎ (2) 同:①监督法制化(或依法依规进行监督);②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4分)‎ ‎ 不同点:①国民政府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实施监督,②中共建立人民监督的机构,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发挥;③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国民党日益腐败;④中共发挥人民的监督作用,使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6分,任答3点即可)‎ ‎(3)建立比较健全的监督机构;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监督权的发挥;国民政府以党治国、一党专政限制了监督权的发挥。(任答2点,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