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新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新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8分) 1.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2.“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 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 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D. 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3.判断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是否正确 ① 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的样式。②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最早建立县制。③ 秦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④ 秦朝能够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D、④正确,①②③不正确 4.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5.下面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反映了某朝代在解决洪水灾害时中央政府的运行情况: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 汉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6.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7.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体现古希腊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 B. 从侧面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的情况 C. 与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 D. 形成的根源是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8.在罗马法学家眼里,法律必须维护社会秩序。如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按照材料的观点可推断出 A. 法律至上成为近代欧洲的立法原则 B.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C. 较好地处理了与外邦人的利益关系 D. 限制了贵族对公权的滥用 9.“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 B. 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 C. 雅典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 D. 雅典社会的法律等同于国家 10.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指 A.人文主义、统一社会道德 B.民主政治、调节社会秩序 C.人文主义、规范社会行为 D.轮番而治、扩大帝国统治 11.滥施刑罚,野蛮执法,是中国古代法制方面的一大弱点,而古代罗马的统治者在这方面似乎收敛的多,主要原因在于两者 A.法律实施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B.执法者的法制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C.司法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D.法律的适用范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 ) A. 《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 B. 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C.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D. 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1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下列史实最符合托克维尔观点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B.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C.1792年法国吉伦特派推翻君主立宪派 D.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1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A.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B. 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C. 帝国国会监督政府 D. 军事专制色彩浓厚 15.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被英国国会通过。5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从2名减至1名,共有143个有效议会席位让给新兴工业城市。这说明英国当时( ) A、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B、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C、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基本实现 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权 16.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 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 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17.某同学整理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的表格,在相同点的表格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相同点 两国君主立宪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是国家元首,都是世袭制。 不同点 英国君主统而不治;德国君主掌握多项国家大权,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英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内阁对议会负责;德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英国议会拥有限制王权等多项大权;德国议会对政府、皇帝没有监督权。 A.在工业革命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建立的 B.在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时建立起来 C.导致国内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盛行 D.符合本国国情,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使美国取得了侵华优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从中可以( ) A.得到清政府的优惠政策 B.在其它国家势力范围自由发展商贸 C.依仗其经济实力占据更多中国市场 D.从此操纵清政府 19.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 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 B.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 C. 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 D. 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 20.如表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对该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鸦片战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A. 是工业革命在史学上的反映 B. 体现了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C. 研究历史视野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 D. 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1.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22.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奥运三问”的梦想;1932年奥运会,刘长春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手擎国旗步入会场,美国媒体报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1956年奥运会,针对某些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第16届奥运会说“不”;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对上述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奥运三问”提出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②中国人从提出梦想到最终实现梦想,整整用了100年 ③刘长春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 ④奥运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体育运动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形式 ⑤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是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结果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 23.义和团称“神仙附体,刀枪不入。”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上述言论体现了义和团 ①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 ②非科学的世界观 ③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 ④由自然灾害引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与1911年辛亥革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 C.都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 D.都推翻了帝制 2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最终目的是 A.实行计划经济 B.发展生产力 C.掌握国家权力 D.消灭资产阶级 26.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学校西迁至昆明后,组建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西南联大校歌主要表达的是 A. 寄国共合作之成功 B. 叹南迁流离之苦辛 C. 苦黎元受战争涂炭 D. 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27.“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这段文字应出自( )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1992年“九二共识” D.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①以北京为首都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 A. 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 制定机构不同 C. 所体现的人民民主的原则 D.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30.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A. 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C. 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 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31.(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2.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中国不能充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达至U富国强兵的目的,昭示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失败,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已行不通了。这里的“不彻底性”主要是指 A. 没有建立革命武装 B. 革命纲领不够彻底 C. 没有推翻封建帝制 D. 社会形态未能改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分)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意义?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6分)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3)据材料三,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注意:只判断不写理由不给分)。(6分) 34.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帝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6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6分) (3)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4分) 35.为了探求强国之路,近代中国人对欧美政治制度多有关注、观察和评论。(20分) 1842年,魏源写成《海国图志》50卷,“志于英夷特详”。他描述英国的“政事”:“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凡新改条例……增减税饷,及行楮币(纸币),皆王颁巴厘满……惟除授大臣及刑官,则权在国王,各官承行之事,得失勤怠,每岁终会,核于巴厘满而行其黜陟。” (1)结合所学,指出《海国图志》“志于英夷特详”的原因;文中“巴厘满”指的是 ,它拥有哪些权力?(5分) 1903年,梁启超对美国的制度设计和运作进行了认真考察后感叹:“破坏固不易,建设良亦难。以美国之本来有无数小房者,从而加一大楼于其上,而其层累曲折也尚若此。苟非有群哲之灵,与诸国民之肃,则彼美者将不亡于战败之时,而亡于战胜之后也。” (2)阅读材料,指出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简述美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8分) 晚清民初之际,不少中国人对德国给予了高度关注,产生了多种认识。略举几例如下: 认识1 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靠的是其优越的军备 认识2 德国“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效法的榜样 认识3 德国强占胶州湾是枉顾国际公法的强盗行径 认识4 “军国主义”是一战中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中国人的这些认识反映了哪些德国政治方面的发展状况?(7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谈何,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杜绝”二字上;B、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2.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排除B、D选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选项,综合来看,本题选择C选项。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①项中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的时间出现错误,应该是秦国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②项中的时间也出现了错误,应该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就“废分封,行县制”。③项中的秦国应为秦朝。以上三项均混淆了秦国与秦朝的概念,故出现了错误。④项秦朝能够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D 4.A【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惩罚,排除D项。 5.C【解析】从材料中“阁臣”、“ 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C正确。 6.D【解析】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赞扬西汉的“推恩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郡国并行制作出评价,故B和C项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有很大影响,但希腊民主的根源应该是工商业的发展,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其它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律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影响看,罗马法体现出来的“法律至上” 理念成为近代欧洲的立法原则,但不符合题意要求,题干描述涵盖了罗马法中确立的人格独立、主体平等和私权理念,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罗马法对公民主体的尊重,强调保护私权和限制公权的滥用,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外邦人”,C项错误;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9.C【解析】材料并没有反映西方法律权威性始于雅典,排除A。材料认为“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可见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问题,排除C;材料认为“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可见法律区别于国家,排除D。由材料可知“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见雅典可以用法律来维护民主政治,故选C。 10.C【解析】试题分析:对古希腊人而言,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对人的理性的追求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对罗马人而言,法律是规范、调节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工具。故选C。道德强调的是内在的自律而不是外在的行为,不能视道德自律为法律,排除A;民主政治和轮番而治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而非哲学思想,排除B、D。 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讲究证据,注重法律的程序性;古代中国属于“人治”,执法过程中以个人喜好和性情而定的情况较多,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是在17世纪。新英格兰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英国已获得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即资产阶级革命已完成。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3.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可以知道,美国、英国和德国在革命发生之前都是“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所以排除掉ABD,只有C是发生在革命之后,因而最符合题意,故选C。 14.D【解析】“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一是强调军事色彩浓厚,二是强调专制色彩浓厚,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德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首相是对皇帝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国会是无权监督政府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D【解析】试题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进入了议会,占据多数席位。故选D。ABC三项都未体现出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增多这一信息。 16.A【解析】根据“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大部分辉格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对英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宪政传统的恢复,而英国素来就有良好的政治秩序和宪政传统,英国自古以来就有“王在法下” 观念及议会限制和监督王权制度的传统,表明当时英国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的合理性,而非挑战光荣革命成果,B错误;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光荣革命是恢复历史传统,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7.D【解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并非在工业革命后确立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前,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德国君主立宪制并非通过革命的手段进行的,而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C项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后,国王的权力被限制。故选D,二者的政体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确立后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C解析】门户开放政策指的是中国的市场向所有国家开放,“公平”竞争,这样美国就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更多的进入到中国的市场。故选C。A项错误,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所有国家的;B项错误,列强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获得的特殊的权益依然独占;D项错误,和门户开放政策无关。 1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法治建设的进步。结合材料“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可知,在《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废除了长期以来的株连制度,体现了“一人犯法,一人负责”的原则,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表明近代人权意识在中国影响的扩大。所以选C。 20.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恩耐阿德》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这体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体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19世纪德国朗克的《世界历史》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体现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是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故材料所述的信息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D选项正确;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A选项错误;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在20世纪3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只符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1.B【解析】1840—1864年中国向西方学习还未触及到政治制度方面,还未提出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故A项错误;这三个历史环节向西方学习的主题分别是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且与反抗外来侵略相结合,故B项正确;1840—1864年还没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故C项错误;1840—1864年还没有提出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B。 22.D【解析】①中时间是在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不能作为背景;④的说法明显错误,体育运动不应与政治斗争挂钩。其他三项说法与其时代背景较符合,都是正确的。 23.A【解析】“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表明义和团运动将“扶清”与“灭洋”相结合;“神仙附体,刀枪不入”等信息表明义和团运动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或纲领;“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表明其具有笼统排外的色彩,不能区分列强侵略与外来文明,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④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义和团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深重而引发,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2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并未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而俄国二月革命深受一战的影响,所以C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A B D三项均是二者共同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C。 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共产党宣言》,题目中提到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的是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所以答案选B。 26.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其中涉及到了抗战、建国,并为此努力学习奋斗,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27.B【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9月,《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发表,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故B项正确;A项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C项确立“一个中国”的原则,D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均与题意无关。 28.D【解析】体现《共同纲领》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选项,以北京为首都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跟人民民主专政无关系,排除①③;五星红旗中,一颗大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团结,所以②符合题意;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体现了选举,是人民选的,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故④正确;故选D。 2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故选A;制定机构的不同只是表面问题,不能体现实质的差别,故可排除B;两者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这是相同点,而不是不同点,故排除C;D项说法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 30.B【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虽然截止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排除A 项;题意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排除C项;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人大,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不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故选B。 31.C 共和原则体现的是不同政治主体的和谐共处。从材料反映的五色旗成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的过程来看,临时大总统有权提请参议院复议,临时参议院拥有最终决定权,表明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故答案为C项。A项“成为共识”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不同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 32.D【解析】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他的多次革命都依靠地方军阀,而军阀派系林立,各自都有打算,所以难以推动革命,AB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主要是指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答案选D。 33.(1)废谏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制定完整的法规。 (2)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进步意义(得分点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三权分立”的思想。 (3)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 不全面。忽视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作用(只判断不写理由不给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依据材料中“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 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理解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应该是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否定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的解答从三权分立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问的解答根据材料中“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三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第一小问的解答分析,第一小问的归纳均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因素,而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34.(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道光帝:独裁专制;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2)中国:皇帝没有掌握全面、充分的情况,根据个人判断做出了决策。 英国:议会就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做出决策。 区别:人治与法治。 (3)是一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封建农耕文明的碰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工业革命为背景,以中国和英国为例,考查了东西方世界的变化,通过在鸦片战争中两国君主做出决策的不同方法,体现了两国政体的本质不同,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揭示其实质。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工业革命”这一时代背景。 35.(1)原因: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填空:英国议会。 权力:制约国王、制定法律、监督政府、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等。 (2)问题:美国独立后,邦联制带来严重危机。 措施:制定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作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发展状况: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深厚的专制残余,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等。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回答;第二小问依据英国政体特点可知是英国议会;第三小问依据所学从英国议会权力和特点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以美国之本来有无数小房者,从而加一大楼于其上”可知是美国的邦联制;第二小问依据所学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回答;第三小问作用从联邦制特点和经济角度回答。 (3)依据认识1可知是德国统一,依据认识2可知德意志政体确立;依据认识3可知是对外扩张;依据认识4可知是军国主义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