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沙井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礼记·王制》中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孟子·告子》:如果出现异动,“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A.天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B.西周诸侯国的卿由周王派遣、选拔和任命 C.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 D.诸侯成为镇压殷人反抗的重要政治力量 2.周朝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纷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称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君相继称王。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的是( ) A.周王权式微 B.宗法制不符合实际 C.思想的解放 D.诸侯突破周礼约束 3.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4.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每个郡设郡守(文官,负责行政)、郡尉(武将,负责军事与治安)和监御史(显然直接充当皇帝在郡一级的代表)。这样做是为了( ) A.使地方权力分化且相互牵制,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使更多拥有军功的将领可以参与国家治理 C.让更多传统贵族拥有分享政治权利的机会 D.将中央官僚系统模式推广至全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5.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皇帝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C.郡县制瓦解 D.宗法制崩溃 6.“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7.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导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B.秦实现统一后分封诸侯 C.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D.郡县制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8.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11.《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12.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14.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 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15.两宋一反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按路分设帅(安抚使,掌兵民)、漕(转运使,掌财赋)、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四监司以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下列措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是( ) A.“杯酒释兵权”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D.推行二府三司制 16.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1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设立内阁,商讨军国大事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唐任伍教授在《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中评述道:“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意味着腐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中君王的权力是绝对的,无所制约的话,那么就无法延续两千多年之久。事实上,中国封建君王的权力,还是受到一个比较有效的约束机制的制约的……”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或机构不可能成为该观点的依据的是( ) A.丞相 B.三省六部C.(元)中书省 D.军机处 20.有学者认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所创造的政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这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指( ) A.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要冲B.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 C.城邦林立且小国寡民D.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21.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 A.妇女 B.外邦人C.奴隶 D.全体公民 22.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 A.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支持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绝对权威 2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 ) A.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24.华盛顿认为“新宪法至少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确立了( ) A.联邦主义原则 B.共和主义原则C.分权与制衡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 25.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由首相主持帝国政府B.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C.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D.皇帝有权召集、解散议会 26.《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此次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民众支持 27.某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新式学校 28.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 2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30.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2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4分)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有何根本差异?(4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能从中得出怎样的历史启示?(8分) 32.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新型的共和国”创新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你是否同意“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2分)结合所学说明理由。(4分)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沙井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B B D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D A B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C D B A D B A 31题答案:(1)不同意。(2分)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2分) (2)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2分)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更有科学性。(2分) (3)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分) (4)启示:国家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2分)政治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分)应坚持人民民主或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2分)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2分) 32题答案:(1)表现:联邦制,共和制。(4分) (2)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2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2分)照搬西方体制。(2分) 观点:同意。(2分)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2分)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2分) 观点:不同意。(2分) 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2分)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3)认识:立足国情;不断创新。(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