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学案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侵华史实 ‎①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又先后占领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等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抗战 ‎(1)抗战初期 ‎①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②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③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④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⑤抗战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 ‎①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意义 ‎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概念阐释 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 二、解放战争 ‎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努力 ‎①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和平建国的希望破灭。‎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阶段 时间 战略重点 战略防御 ‎1946年6月~1947年6月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9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 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3)胜利意义 ‎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1.“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2.“双减双交”政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其特点有三:首先,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一 抗日救亡与全民族抗战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抗日战争日本失败的原因。‎ 材料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美国原子弹及海军优势;苏联对日作战;日本自身的弱点。‎ ‎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认识到了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的结局。‎ 命题角度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抗日战争中国获胜的原因。‎ ‎2.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次序排位之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发现问题 法官排列次序之争反映的是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大小。‎ 命题角度 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考点二 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 ‎1.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及评价 ‎(1)基本史实 ‎①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②相持阶段虽表现不佳,但坚持抗战、拒不投降,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和彻底解决中国战事的妄想,拖住了侵华日军,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③1942年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始终坚持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 ‎(2)基本评价 ‎①对于当时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②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并且坚持一党专政。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2.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 项目  ‎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要求:分析下面的材料,论证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写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论持久战》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途径和前景,中共领导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使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迷梦。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2014·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审题步骤 (1)审材料:材料为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该目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了该时期对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不足。‎ ‎(2)审设问:试题要求:①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论述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 (1)提炼修改建议:该目录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思维,不能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全部史实。该目录重在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淡化国民党在抗战中应有的地位。所以,修改建议应该围绕这一思路提出。‎ ‎(2)调动史实:要选取抗战时期的史实,围绕所修改的建议进行合理准确的解释。‎ ‎(3)合理论证:逻辑要符合答题规范要求。‎ 参考答案 (示例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示例二)建议: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示例三)建议: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 理由: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民政府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解题启示 近年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课题研究更加深入。主要表现在: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的划分,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问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抗战期间中国的经济,抗战期间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日军侵华罪行及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批判等。关注和了解这些前沿史学成果,对开启解题思路、提升观念认识有重要价值。‎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0‎ 全国Ⅱ,30‎ 全国Ⅲ,30‎ ‎2016‎ 全国Ⅰ,30‎ 全国Ⅲ,30‎ ‎2015‎ 全国Ⅰ,30‎ 全国Ⅱ,30‎ ‎2014‎ 全国Ⅱ,30‎ ‎2013‎ 全国Ⅱ,30‎ ‎1.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政策 ‎(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 A、 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 ‎2.命题点: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力量对比 ‎(2017·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3.命题点: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革命 ‎(2017·课标全国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的做法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坚决还击,这实际上说明我们并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项正确。A、D两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时间不符;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C项以偏概全,排除。‎ ‎4.命题点: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反日浪潮 ‎(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 ‎5.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指定“谬误名词”及其禁止转载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 ‎6.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 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 ‎1.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 ‎(2017·龙岩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 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 ‎9个月 中国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战败投降 ‎14年抗战 ‎14年 悬殊 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 答案 B 解析 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2018·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人数 ‎127 511人 ‎11 109人 ‎25 153人 ‎12 905人 备注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答案 D 解析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3.命题点: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和政策 ‎(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7)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张群的态度(  )‎ A.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 B.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C.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 D.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答案 B 解析 1941年 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强硬,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故B项正确;这时的蒋介石还在“围剿”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故C、D项错误。‎ ‎4.命题点: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策略 ‎(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30)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 A.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B.表明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优势 C.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已解放 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答案 A 解析 经过1948年至1949年初的三次战略决战之后,国民党才失去了战争优势,故B项错误;1949年长江以北地区才基本解放,故C项错误;到1949年共产党才具备了解放南京的实力,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0)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这本质上体现了日本(  )‎ A.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 B.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 C.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 答案 B 解析 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故B项正确。‎ ‎2.(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0)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为了以华制华 D.建立统制经济 答案 B 解析 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华制华的策略,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30)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限制自由,发展经济 B.强化管制,稳定政局 C.管制劳力,服务抗战 D.效仿苏联,塑造形象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并非“限制自由”,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43年”此时处于抗战期间,一切服务于抗战的胜利,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仿效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 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 C 解析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5.(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大联考,29)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这表明(  )‎ A.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 B.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 C.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 D.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 答案 A 解析 国民党吸收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进行培训,说明国民党企图在四川负隅顽抗,故A项正确;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不代表不了解共产党政权,故B项错误;台湾是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故C项错误;国民党发动的帮会组织袍哥会,并不是一般民众,故D项错误。‎ ‎6.(2017·石家庄三模,29)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官兵 江桥抗战(1931.10)‎ 双城堡阻击战(1932.1)‎ 热河抗战(1933.2)‎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 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 攻克安达县城(1932.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 11)‎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 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 察哈尔抗战(1933.5)‎ 绥远抗战(1936.8)‎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答案 C 解析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7.(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3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共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要求农民交纳减租之后的地租,所以规定的目的并非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无关,故B项错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材料中要求农民依然交租,说明允许地主土地私有制继续存在,故与土地革命不符,故D项错误。‎ ‎8.(2017·山西三模,30)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  )‎ 中方 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 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方 伤1 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 202人 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 B.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 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答案 D 解析 ‎ 题目问中日双方统计情况,该项仅涉及中方,故A项错误;同理,该项仅涉及日方,故B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中方的统计数据与日方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距,与各自的立场有关,故D项正确。‎ ‎9.(2017·自贡二模,29)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中国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 ,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这种状况表明(  )‎ A.对日宣战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 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 C.中国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 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 答案 C 解析 1941年,中国正式对日宣战,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并不能代表西方主流媒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美国对中国的报道数量变化,并不能由此表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故D项错误。‎ ‎10.(2017·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30)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答案 D 解析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是结果,非主要意义,故A项错误;谈判并未直接增强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错误;谈判减少了国民党发动战争的理由,故C项错误;中共积极促成谈判,为中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故D项正确。‎ ‎1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一任务的执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 (  )‎ ‎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③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这是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高度评价,①③④说法正确,②的说法错误,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2.(2017·潍坊三模,30)“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这表明当时(  )‎ 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B.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 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 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对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局势的态度,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故A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中国局势,不是关注苏美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并不是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宁德高三调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将矛头指向苏联。1937年8月,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中国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苏联也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37~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派遣了大批的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减少直至停止了对华援助。1942年3月,苏联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1943年,苏联声称,“对于中国政府事件不再打算有任何的关心”。‎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在达成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以及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秘密协议后,苏联决定出兵中国东北。4月,苏联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上旬,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突袭并一举歼灭之。——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援助的措施,并分析苏联援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措施:签订条约,允诺不与日本结盟;提供援华贷款以购买军事装备;派遣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 原因:德日法西斯的扩张威胁苏联的安全;出于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和支持;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 ‎(2)演变:前期援华抗日;中期改变立场,停止援助;后期出兵东北,谋取利益。‎ 评价: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体现了其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前期的对华援助,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客观上减小了日本对苏联的威胁;中期停止援助,不利于中国抗战;后期的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和中国抗战胜利进程。苏联的某些对华政策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一面。‎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从不与日本结盟、军事援助、军事合作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从苏联自身的利益,联系所学西欧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另外出于对中国的人道主义同情等因素。(2)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总结;第二小问评价,首先从苏联角度来看,初期的援华和后期的谋利,其本质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活动,也可以反映出这段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其次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援华能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中期的停止援助对中国抗战是非常不利的,后期出兵东北,加速了日本的灭亡,但也有对华的损害等。‎ ‎14.(2017·吉林四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得出,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 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 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