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 ‎(本卷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计54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为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农忙结束,女家才肯让女儿出嫁。这反映出( )‎ A.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3. 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经常面临着威胁。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将经营货款存放于柜坊 B.通过邸店借贷货款 C.求助于政府开办的市舶使 D.通过十三行转运货款 ‎4.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5. 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 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梦”‎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 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商品价格猛涨 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6. 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  ‎ 时间 ‎ 入股人数 ‎ 资本(单位:英镑) ‎ ‎1600年 ‎ ‎100 ‎ ‎6.8万 ‎ ‎1617年 ‎ ‎954 ‎ ‎162万 ‎ ‎1708年 ‎ ‎— ‎ ‎316.3万 ‎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7. 据统计,在1850到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的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B.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C.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8. 19 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連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畏”的历史解释 ‎9.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 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 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 D.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1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12.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展开。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所有制结构 B.分配原则 C.经营管理方式 D.市场导向 ‎13. 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14.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15. 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16.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 B.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 C.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 D.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 ‎17. 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 B.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深度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18.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19.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20.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21. 某学者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来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  )‎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 ‎22. 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 )‎ A.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B.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 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 ‎23. 下面是三大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列有关结论不准确的是 (  )‎ 名称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建立时间 ‎1989年 ‎1993年 ‎1994年 A.欧盟合作程度最高 B.都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都具有地缘经济特征 D.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24. 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25.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6.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户数比例 ‎ ‎20以下 ‎ ‎24 ‎ ‎3% ‎ ‎20~130 ‎ ‎103 ‎ ‎71% ‎ ‎131~300 ‎ ‎10 ‎ ‎2% ‎ ‎300以上 ‎ ‎2 ‎ ‎1.4% ‎ 小计 ‎ ‎139 ‎ ‎100%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 ‎27. 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28. 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29. 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业 B.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30. 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 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 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 ‎31. 1971年12月,西方10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这表明(  )‎ A.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B.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 C.美元地位上升而黄金出现贬值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2. 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仲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椎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33. 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  )‎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4. 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35.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36.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46分 ‎(本大题共2题,第37题26分、第38题20分,共46分。)‎ ‎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 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指出造成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 (2分)新中国在建国初在经济建设模式上深刻地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后来是如何突破的。(6分)‎ 材料三 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国内针对罗斯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不绝于 耳,工人阶级权益的扩大和高额的遗产税令富人们怨声载道。 ‎ ‎——张久龙《读懂美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被指责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2分)‎ 材料四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 ——《罗斯福选集》‎ ‎(4)材料四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10分)‎ ‎3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谈谈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联。(4分)‎ 材料二 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二教材 ‎(2)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0分)‎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6分)‎ ‎1——5DDAAB ‎6——10BCADD ‎11——15DADBC ‎16——20DBDCB ‎21——25BDBBD ‎26——30DABAC ‎31——36DADDCC ‎37(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分)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分)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共6分)‎ ‎(2)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分)‎ 突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2分)经济体制调整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分)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4点答案任选3点,共6分)‎ ‎(3)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借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 模式;调整劳资关系和工人待遇,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益和政治地位;提高富人的社会义务, 努力减小贫富差距。(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2分)社会分配不均。(2分)(共4分)‎ 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2分)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2分)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2分)(共6分)‎ ‎38(1)开辟新航路;早期殖民扩张(占领殖民地、掠夺金银、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发展种植园经济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2分)。小说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2分)‎ ‎(2)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世界市场;(2分)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2分)‎ ‎(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2分)‎ 不利影响:可能引发贸易战;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不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