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崇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甲骨文的内容看,商王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占卜时神在甲或骨上所显示的旨令,是吉是凶,能否可行,要以“王占日”的形式决断。商王甚至亲自充作占卜人,主持问卦发布命辞。由此可见在商代 A.商王完全依靠神旨实施统治 B.占卜是实现王权神化的手段 C.最高权力脱离了神权的限制 D.占卜人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 2.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3.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 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 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 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4.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宣宗时,由于地方叛乱,开始常设巡抚,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行政权,而且掌军权,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 A.明代巡抚已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 B.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C.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叛乱 D.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6.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演说家艾索克拉底声称:“ 我们的法律是大众的利益,并且对于人道的生活具有重要的贡献。” 这句话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全体人民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民主政治发展得益于法律基石 C.法律提高了全体居民政治地位 D.少数贵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 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8.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或改革完成后,各国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核心都是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9.“1777年,英军在北美萨拉托加失败,首相诺思向国王乔治三世说明,他完全不适合留在职位上充当战争领导人,但被拒绝了。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后,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反映当时英国 A.首相尚未成为内阁首脑 B.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 C.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 D.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 10.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其政治理念在1787年美国宪法的主要体现是 A.总统为三军总司令 B.行政、立法、司法分立 C.人民主权高于一切 D.议会至上 11.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 D.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13.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14.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救国——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15.下表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荀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1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18.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19.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 20.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目录 三 南开学校 八 黄埔军官学校 九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21.如右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序号“九”应该是 A.五四风暴 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长征路上 D.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22.1949年4 月20日,百万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强行闯 入长江国共交战区域。在多次警告后,解放军将其击伤搁浅,升起白旗,随后解放军又炮 击了赶来支援的英国军舰,从此再没有外国军舰敢进入中国内河横行霸道。这反映出 A.中共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态度 B.西方妄图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 C.武装斗争是反帝唯一有效手段 D.近代西方殖民特权在中国终结 23.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24.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坚持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 B.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 25.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 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 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 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其中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5分,共50分。 26.(11分)图1、图2、图3是不同时期山东地区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指出图1与图2统治方式的不同。(4分) (2)通过图2、图3说明两朝政治制度的关系。(3分) (3)为解决图3存在的问题,当时王朝采取的措施及作用。(4分) 27.(12分)有学者认为,民变和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变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革命相比,民变具有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因此二者并不是相同…20世纪初年的民变却已非循环式改朝换代所能涵盖了。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内在要求而行动。这种行动既造成了彼此的呼应,也造成了彼此的矛盾……对于革命来说,民变的最大意义乃在于它们以自己的出现和存在推动了形势,促成了清朝统治秩序的瓦解。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与古代史相比,1840年以后激化晚清社会矛盾的新因素有哪些? 这些新因素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4分) (2)太平天国运动是“民变”之一,举一例史实说明其带有“循环式改朝换代”的特点。20世纪初,民变与革命彼此呼应,例举1911年史实加以说明。(4分) (3)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由这一观点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含义。(4分) 28.(12分)女性获得选举权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但工人阶级、妇女被排斥在外。1872年法案规定,实行无记名投票,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1885年,法案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二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 材料二 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女权运动家们“不惧来自传统社会的激烈反对,坚持不懈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正确”。虽然一百年来共有489名英国女性当选议员,但是目前英国议会下院的女性议员仅占议员总数的32%。英国政坛乃至互联网上依然存在对女性、少数族裔等的歧视和偏见。对此,当代女性应积极从政,继续为推进民主平等而努力。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女性选举权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民主化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与政治民主化”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9分) 29.(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 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 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 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 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 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 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 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会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 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 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9 分) 参考答案 1----25 BAADD BDCDB CCDDB CBDCD BAAAA. 26.(1)西周时期:分封同姓诸侯和功臣进行统治;(2分)秦朝:任命郡县长官赴地方管理。(2分) (2)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3分) (3)措施:汉景帝“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乱”;(2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27.(1)新因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定都天京后,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终酿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4分) (3)观点:民变对革命起到了促进作用,瓦解了清朝统治。新陈代谢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一种螺旋上升式发展。(4分) 28.(1)趋势:妇女的选举权从无到有并逐步普及(或:对妇女选举资格的限制逐步降低)。特点:渐进、和平和法制化。(3分) (2)论点: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与政治民主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论述:英国政治民主化是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前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推进议会民主制、政党政治的发展、成熟,使女权运动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结合。社会立法以和平的、渐进的形式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展开,改变了男性社会的偏见。 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的过程,推进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英国妇女从争取投票权到实现全民普选;女性担任议员,积极参政,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完善。 英国女性虽然获得选举权,但是偏见仍然存在。政府、社会各界、女性自身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29.(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 新体制的创建(或者是具体的改革内容)。如果只写具体改革内容只给 2 分,要体现变化,如果只写全面、 主动,追求外交体制近代化给 3 分(每点 2 分,共 6 分) (2)影响:消除了外交体制中的弊端: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或者有利于推动晚清外 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近代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有 利于中国融入世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必须有消极一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