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这表明 A.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 历史学是基于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 C. 综合多种历史解释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D. 历史文献的真伪必须得到考古的印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据材料“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益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启继承王位这一客观历史现象,《史记》与《战国策》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历史学是基于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故B正确;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A排除;即使综合多种历史解释,也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故C排除;考古的印证并不是鉴定历史文献真伪的必要条件,故D排除。 2.《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60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推辞说:“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 中央集权春秋时期初步形成 B. “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 等级制度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 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卫大夫不肯接受名分之外的土地,说明当时的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约束力,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卫大夫对礼乐制度的遵守,“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的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是选官方式是世袭,标准是血缘,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3.某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晚期,国家已开始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了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B. 皇帝制度确立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科举制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料中强调的是从战国时代晚期到秦汉统治者的变化,说明了官僚机构的逐步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A项不符合题意;皇帝制度在秦朝确立,与材料中强调“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 举制是隋唐时期形成,与材料强调的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如下图是根据杜佑的《通典》绘制出三省六部的分工图,这一分工能够说明 A. 唐朝政治制度最为完善 B. 唐朝政治消除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C. 三省制的核心是中书省 D. 三省六部制有助于减少皇权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流程,突出三省分工和皇权对决策的影响,材料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助于减少皇权决策的失误,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程序,没有体现唐朝政治制度与其他时代的比较,故A项错误;B选项中“消除”一词不准确,只能说减弱了家国一体的古代政治特色,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程序,无法得出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是中书省的结论,故C项错误。 5.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6.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统治范围 B. 密切经济交流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改革官吏制度 【答案】C 【解析】宋代的路“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说明这一机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故C项正确;北宋疆域小于汉唐,这一建制不是为了扩大统治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是反映的是行政机构,密切经济交流并非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不是改革官吏制度,故D项错误。 7.明太祖曾对百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到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A. 设中书门下 B. 设内阁 C. 设参知政事 D. 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代中央官职制度的变化。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朝初期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带来的皇帝政务繁多,辛苦劳累的情景,依据相关史实,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以作为皇帝的助理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中书门下是宋代设置的官员,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参知政事也是宋代设立以分割宰相行政权力的职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军机处是清雍正年间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立,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8.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故C正确;军机大臣的地位尊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故D错误。 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 10.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 英国军舰巡查贸易 B.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答案】B 【解析】清朝的统治中枢是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威胁到了中枢机构。故答案为B项。英国军舰巡查贸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而且到的是天津,排除A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逃离北京的是咸丰帝不是光绪帝,排除D项。 11.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D。 1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被东方的小国打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战争指的应该是中日甲午战争,故选C项;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的作战对象是“西方大国”,故排除A、D项;八国联军侵华中涉及多个国家,既有“东方的小国”,也有“西方大国”,故排除B项。 13.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A. 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B. 促进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材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体现的是封建忠君思想,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的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不得人心,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打击帝国主义势力,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对封建帝制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移风易俗无关,D项错误。 14.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则《北京警察之爱国》的小文中写道:“此次逮捕学生一事,警厅举动极为文明,待遇亦佳。”这表明 A. 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 警察参加了“五四”爱国行动 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中国革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则《北京警察之爱国》”结合所学可知是五四运动。根据材料“此次逮捕学生一事,警厅举动极为文明,待遇亦佳。”可知警察对逮捕学生的举动极为文明,说明警察同情学生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不可能实现了文明执法,A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不能判断警察参加“五四”爱国运动,B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 辛亥革命胜利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明确讲过,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一种定性的表述,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能够代替,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6.“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上述中国共产党的口号应发布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日军全面侵华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是打土豪,分田地。依据“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抗日反蒋”“维埃分田地”可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不是抗日反蒋,A错误;日军全面侵华时期主要是抗日,不符合“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的信息,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日本已经被打败,D错误。 17.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答案】D 【解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反映了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D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属于1927年后的井冈山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这并不是毛泽东掌握领导权的“分水岭”,故B错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18.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答案】A 【解析】根据“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铁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在嫩江桥奋勇抵抗”等内容可知该笔记的主题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地区抗日活动的高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都是在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CD项。 19.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此次战役 A.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 C. 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日军屠杀南京军民三十余万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说明是1937年淞沪会战,国民党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抗战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三个灭亡中国的野心,故B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是1938 年10月,故C项错误;南京大屠杀是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不符合“此次战役”的特点,排除D。 20.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他对抗战充满必胜把握的主要原因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觉醒 B. 国共两党初期的抗战粉碎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力援助 D. 中共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说明抗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B属于抗战初期;C和D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21.当照片中人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另一场击溃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战役刚刚结束。“另一场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准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华北解放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时间为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同时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区域正是长江以北,选项B正确;辽沈战役地区在东北,排除A;平津战役地区在华北,排除C;渡江战役区域在长江流域,而且时间在1949年4月,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排除D。 22.2018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根本政治前提”是指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颁布 C. 三大改造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A正确;“根本政治前提”主要指实现国家的独立,《共同纲领》的颁布不是“根本政治前提”,排除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属于“根本政治前提”,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并非“根本政治前提”,排除D。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有一部宪法规定某一国家机构的职权包括“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等,该国家机构应是 A. 中央人民政府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中央政治局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如果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防止侵略的条款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战争动员令,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是具体的行政事务,A选项排除;中共中央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之一,无材料所述的权限,C选项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D选项排除。 24.“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体现的是“一支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体现的是“好花终须绿叶扶”,故选C;A项是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排除;B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地位,排除;D项基层民主是在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排除。 25.香港、澳门问题源于晚清政府与英国、葡萄牙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这一实践成果能够体现的政策是 A. 人民代表大会 B. 政治协商 C. 民族区域自治 D. 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和图示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香港、澳门的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故D正确;A、B、C均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与题意不符,故A、B、C均不正确。 26.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两岸隔绝状态打破 C.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 27.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 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根据“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我国外交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是我国外交成熟的重要标志,故选A;“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排除B;C项的意思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题意不符合,排除;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28.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答案】C 【解析】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9. 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A. 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 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C. 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由材料中“60年前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可知应该是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据此可推断出“这些原则”应该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A两极格局的形成是1955年, B指的是1950年到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 C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因此ABC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D指的是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符合题意,故选D。 30.下列语句摘自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其中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B. 爸爸六岁去放羊,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C. 敬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D. 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体现了对毛主席的崇拜,不符合题干80年代,排除;B项中的“公社”反映了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不符合题干80年代,排除;C项反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不符合题干80年代,排除;D项中“我们找到了春天”说明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符合80年代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3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受这种自然环境影响,希腊城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 A. 闭关锁国、重视农业 B.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D. 贵族政治、僭主当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可知,希腊没有开阔的平原,陆地被山川河流分割成小块,人们就生活在这些小块陆地上,并且不同小块陆地上的人们因自然阻隔联系、交往困难,这使得希腊城邦呈现出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可知,希腊没有开阔的平原,农业不发达。希腊采取开放的态度, 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的特点,只是使得希腊城邦呈现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特点,不是导致希腊城邦呈现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特征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不是导致希腊城邦贵族统治、僭主当政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32.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后的第一项改革是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材料中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 A. 提高下层公民的参政热情 B.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顶峰 D. 使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材料“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反映了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废除债务奴隶制,不是提高下层公民的参政热情,故A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顶峰,故C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典民主政治确立,故D错误。 3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 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议会改革的开展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是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产生于光荣革命之后,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B选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在1721年之后逐渐形成,而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晚于责任内阁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D选项,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需要更大的政治权利,故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符合题意故正确。 3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联邦”,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货币。宪法条文体现 A. 联邦制原则 B. 民主之原则 C. 三权分立原则 D. 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拥有外事、铸币等权力,各州不能僭越其权力,这一规定体现了美国联邦和州按照宪法行使权力的“联邦制”原则,A项正确;这一宪法条文不是人民管理的民主原则,没有体现三权和分立原则,也与自由平等无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5.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上看,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从政治制度上看,经过艰难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故可知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正确。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题干体现的信息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故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政治体制不断变动,并不是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排除D。 36. 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也确立了有别于英国的“君主为实,立宪为虚”的君主立宪政体。三者的共性是 A. 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 B. 总统都掌握国家行政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 【答案】D 【解析】三国的政体均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形式,代议制最大特点是议会负责立法权,故D项正确;德国的权力中心在皇帝,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故A项错误;英国是首相负责国家行政权,德国是宰相负责行政权,故B项错误;美国和德国政府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 37.《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这段论述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社会历史的首要出发点是( )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阶级斗争的开展 C. 旧生产关系的变革 D. 整体世界的演进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大工业”带来的系列变化如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发展等,该论述的首要出发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社会的系列变化,故A正确。阶级斗争的开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B错误;旧生产关系的变革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变化推动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变化,故C错误;整体世界的演进不是材料信息的反映,题干反映的是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基础,故D错误。 38.“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为此,美国 A. 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 推行了“马歇尔计划” C. 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可知,该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而“推行马歇尔计划”则是美国在西欧采取的经济措施,故B 正确;“提出杜鲁门主义”是冷战中美国政治上的措施,而题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A错误;组建北约属于冷战中美国军事上的措施而题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C错误;“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北约采取的对策,而题目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D错误。 39.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B.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C.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企图借苏联解体之际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但是其称霸的结果是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正确;据材料“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可知,A错误;据材料“美国越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可知,美国试图建立的单极世界并未真正建立,B错误;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即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的进程加快,C错误。 40.2019年3月8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答中外记者问题时指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给各方带去的是满满的合作机遇。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 A. 以联合国为核心 B.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C. 致力于打造新区域集团 D. 提倡合作共赢的精神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现如今的对外关系的特点。从材料中的“共商共建共享”一处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倡的是合作共赢的精神,故D项说法正确;“一带一路”并非在联合国倡议下形成,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国并非在“一带一路”的创建过程中确立大国地位的,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一带一路”是一种沿线经济合作的模式,不是区域集团,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41.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注重耕作方式和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土地私有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2.《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 A. 劳动人民的勤劳 B. 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 C. 商业政策的宽松 D. 城市的繁华景象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等信息说明以日出和日入前三刻为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可知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故选B。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4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诗句可印证当时 A.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B. 商品买卖有严格的限制 C. 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 形成官府垄断商业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此时太阳已经很高了,在南市门外等着进入市场开门交易,说明商品买卖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答案为B;A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矛盾,排除;C与“晓驾炭车碾冰辙”不符合,排除;材料没有体现D内容,排除。 4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自然经济的特征重在自给自足,随着鸦片战争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洋纱洋布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但不是标志,排除;D项,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鸦片战争后”不符,排除。 45. 下图为“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变化统计资料”。从该资料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经济领域近代化不断发展 B. 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深化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顶峰 D. 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并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从题干信息“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人数变化统计资料”,结合图表,可知,此题涉及的是工人的数量,而且呈上升趋势。B明显错误;C中的顶峰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仅从工人人数的增加不能说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成立,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人数激增,说明经济领域近代化不断发展。故,正确答案选A。 46.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政策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抓住图片中的时间1928—1935年,可知这一时期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故选C;A、D两项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是一战期间,排除。 47.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销声匿迹——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大规模工业化需要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的知识应该不难把“销声匿迹”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联系起来。故选A项。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是指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C. 沿海开放区设立 D.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答案】A 【解析】“试点探索”指的是开放初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试点探索首先是创办经济特区,及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实行开放,选项A正确;选项B、C、D属于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阶段,排除。 49. 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2005年,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变为1.2%、5.9%和2.7%。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B. 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C.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 D. 公司制改革增强了国企活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知,从1978年和2005年对比来看,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大幅度的降低,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以答案选C。 50.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工厂制度的形成 B. 自由竞争的加剧 C.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跨国公司的盛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880年,美国95%的石油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工厂制度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不是自由竞争的加剧;D选项错误,跨国公司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从事增值企业的机构,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2)材料二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答案】(1)有益之处: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 (2)闭关锁国政策。评价: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稳定;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解析】 (1)根据“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可知海外贸易增加了人民和政府收入,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安定。 (2)根据“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于闭关锁国政策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国家安全,减少了外来滋扰。但更重要的则是该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阻碍了中外交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最终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O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 (1)“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材料三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 (3)请问秦二爷热情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案】(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析】 (1)原因:根据“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得出宗法关系;根据“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得出小农经济;根据所学可知,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2)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根据“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得出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根据“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得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根据“19世纪末”“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根据“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得出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5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是怎样起步的? (2)材料一中作者反驳普遍传闻评价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1956年底,第一个到“红色中国”的北美记者、美联社的兰卡什尔在游历8000公里后,发表了关于中国的预见性报道:“中国就像一部由6亿个零件组装的超级机器,以最快的速度运转着。”兰卡什尔写道,“6亿中国人忘我地埋头苦干,要把他们落后贫穷的祖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蚂蚁山”上的理想与奋斗》——西方媒体的六十年“中国故事”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50年代末,中国这部“超级机器”高速运转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 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答案】(1)起步: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 (2)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3)失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1)起步:根据“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得出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 (2)根据“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得出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3)失误:结合所学,中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50年代末的严重失误。 (4)根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结合所学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结合所学得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根据“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结合所学得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