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8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热点一 周年问题和重要历史时期【课件】(80张)
第二篇 热点解读 热点一 周年问题和重要历史时期 ※1689年:“盛世”中国与英国“转型”的关键之年 主题分析 本热点是周年问题。 1689 年 , 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 , 大清处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 , 康熙帝抵制沙俄入侵的同时 , 通过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 中俄双方签订 《 尼布楚条约 》; 西方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 英国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 在这一年颁布了限制王权的 《 权利法案 》,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光荣革命 (b) 2 、 《 权利法案 》(b) 选修 4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b) 2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b) 3 、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b) 4 、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b) 5 、抗击沙俄侵略 (b) 知识整合 一、“盛世”中国 1. 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 康熙帝在位时期 (1661 ~ 1722 年 ), 平定三藩之乱 , 收复台湾 , 征服噶尔丹 , 延揽汉族文士 , 加强蒙藏地区的团结 ,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康熙帝捍卫国家主权 —— 签订 《 尼布楚条约 》 1689 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第一份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 尼布楚条约 》, 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 , 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属于中国领土。 《 尼布楚条约 》 的签署 , 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 条约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朝号 , 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二、英国“转型” : 英国“转型”指的是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走向法治、走向近代化 , 而 1689 年是英国“转型”历史上的关键之年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 ~ 1688 年 ) 1640 年 ,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88 年 ,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 , 这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政治前提。 2.《 权利法案 》(1689 年 ) 1689 年 , 英国议会通过了 《 权利法案 》 等一系列法律文件 ,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 从而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三、综述 1689 年对中英双方都是一个重要年份。中国通过政府的努力捍卫了国家的主权 , 说明中央集权的国家具有充分的生命力 , 而此时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 其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弊端也在不断显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此后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 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模拟演练 1. 中俄 《 尼布楚条约 》 中说 :“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 , 应归中国管辖 ; 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 , 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 , 理解正确的是 ( ) ① 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C 从材料看 , “ 中国 ” 应该是指清王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 ,① 的表述错误 , 因此排除 A 、 B 两项 ;③ 说法错误 , 排除 D 项。在这部条约中 , 清朝第一次使用了 “ 中国 ” 国号 , 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因此②④正确 , 故选 C 项。 2.“《 权利法案 》 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 , 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 , 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主要认为 《 权利法案 》( ) A. 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B. 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 解析 :A 材料主要认为 《 权利法案 》 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 , 从而避免了双方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 , 因此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强调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 , 没有涉及改变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 没有涉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也没有涉及主权在民 , 故 B 、 C 、 D 三项 错误 。 3. 关键时间段和关键时间点常常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 阅读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 1500 ~ 1800 年间 , 全世界所有处于温带地区的主要文明 , 包括欧洲、中东和中国 , 都经历了类似的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 , 并在 17 世纪中期和 19 世纪中期两次达到顶峰。 17 世纪中期的社会混乱尤其恐怖 , 其后果就是使得统治者们更为关注如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 杰克 · 戈德斯通 《 为什么是欧洲 ?》 材料二 将天下地丁钱粮 , 自康熙五十年为始 , 三年之内 , 全免一周 , 是率土黎庶 , 普被恩泽。除将直隶等八省及山西等六省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 , 历年旧欠钱粮 , 一并免征外 , 所有江苏等四省 , 除漕项外 , 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 …… 俱著查明全免 ; 历年旧欠银 …… 亦并著免征 , 计三年之内 , 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 , 共银三千二百六十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 ——《 清圣祖实录 》 卷二四四 (1) 以中国和英国为例 , 列举 17 世纪中期“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的史实 , 并指出两国为“保证社会稳定”所作的制度选择。 解析 : 第 (1) 问第一小问史实 , 联系所学 ,17 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灭亡 , 清朝建立 , 英国则是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第二小问制度主要回答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 英国则可以回答相关法律文件 , 如何逐步建立君主立宪 制度。 答案 : (1) 中国 : 明朝灭亡 , 清朝建立。 英国 : 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中国的制度选择 : 设立军机处 , 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 实行密折制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英国的制度选择 : “ 光荣革命 ” 后 , 通过 《 权利法案 》《 王位继承法 》 等法案 , 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2) 阅读材料二 , 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贡献。后人对康熙帝的认识有两种 :① 康熙帝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 , 没有把握历史机遇 , 因循误国。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 ? 侧重分析① , 请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 , 请结合 18 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 ( 不能只有认识不作分析 ) 解析: 第 (2) 问第一小问贡献 , 根据材料二可知康熙帝减免赋税 ,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 因此他是康乾盛世的开启者。第二小问认识 , 侧重分析① , 结合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收复雅克萨 , 签订 《 尼布楚条约 》, 维护了国家主权等方面来阐述。侧重分析② , 从政治上西方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 而中国君主专制加强 ; 经济上西方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而中国却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等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等方面来说明。 答案 : (2) 贡献 : 康乾盛世的开启者。 侧重分析① : 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 , 派兵永驻 ;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 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 , 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 ; 签订 《 尼布楚条约 》, 肯定两江一岛是中国领土 , 维护边界稳定和国家主权。 侧重分析② : 政治 : 中国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 西方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 经济 : 中国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西方工业革命开始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919,1949: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与“止” 主题分析 本热点是周年问题。 1919 年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引发五四运动 , 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9 年 , 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因此 1949 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年也是新中国各项建设的开启之年。 必修 1 1 、五四运动 (c)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b) 3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c) 4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c)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选修 3 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 (c) 关联考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19 年 1. 起因 : 中国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 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 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 这一消息传到国内 , 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 过程 : 1919 年 5 月 , 北京大学等校学生进行罢课、示威、游行活动。 1919 年 6 月 ,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 以响应学生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知识整合 3. 意义 (1)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毫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3) 五四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 年 1. 走向胜利 ——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 , 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 年 4 月 , 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 解放南京 ,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 胜利标志 —— 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 ) 3. 胜利意义 (1) 从人民地位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 当家做主 ,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 从社会性质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 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3) 从国际力量看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 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1.1919 年 6 月 12 日 《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 学生罢课半月 , 政府不唯不理 , 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 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 ;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 , 而曹、章、陆去。”这说明 ( ) A. 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B. 北京仍是五四运动的中心 C. 工人阶级自此登上政治的舞台 D.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模拟演练 解析 : C “ 学生罢课半月 , 政府不唯不理 , 且对待日益严厉 ” , 可见学生运动对政府的影响非常有限 , 且后边有 “ 工界罢工 ” , 故 A 项错误 ; “ 1919 年 6 月 12 日 《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 ” 无法体现北京为中心 , 故 B 项错误 ; “ 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 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 ;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 , 而曹、章、陆去 ” , 可见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力量 , 故 C 项正确 ; 根据所学 , 五四运动时期 , 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 故 D 项错误。 2.( 2017 · 浙江 11 月选考 ,13 )1949 年 ,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 ) ① 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 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 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综上分析 ,D 项正确。 3.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 ,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 , 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 , 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 , 只有自己行动起来 , “ 国民外交 ” 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 , 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 卫金桂 《 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 材料二 1936 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 , 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 , 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胡适曾用 “ 中国文艺复兴 ” 定性 “ 五四 ” …… 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 “ 求同存异 ” 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 , 也在以后凸显出来 , 造成一些逻辑难题。比如 ,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 , 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 李少兵 《 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 》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 , 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一 “ 只有自己行动起来 ”“ 国民外交 ” 得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据材料一 “ 国民整体主动地 ”“ 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 ” 得出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据材料一 “ 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 得出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第二小问国际政治背景,据材料一 “ 巴黎和会前后 ” 结合所学得出十月革命的推动和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答案: (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 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 , 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 结合材料二 , 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解析 : 第 (2) 问首先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 , 中国进入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袁世凯称帝 , 随后军阀割据 , 连年混战 , 国家衰败 , 列强侵略 ,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思想界出现的尊孔复古逆流和早已深入人心的民主共和观念形成激烈的碰撞。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爆发了 , 从思想领域发展到政治及社会领域 , 规模巨大 , 影响深远。其次 ,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 再次 ,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 1919 年的高潮体现。 答案 : (2) 合理性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 ;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879,1949: 走向军事对峙的欧洲 主题分析 本热点是周年问题。 1879 年的欧洲 , 德奥首先缔结了具有明显反俄性质的“同盟条约” , 由此逐渐形成了欧洲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949 年美国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此后苏联主导组建了华约 ,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2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b) 必修 2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b) 2 、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 (b) 选修 3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知识整合 一、 1879 年 —— 德奥同盟的形成 1. 原因 (1)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崛起。 (2) 德法矛盾由来已久。 (3) 奥匈帝国与俄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断发生冲突。 2. 形成 : 1879 年 , 德奥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 , 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 性质。 3. 发展 : 1882 年 , 德国把意大利拉入同盟国 , 形成了三国同盟 , 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4. 影响 : 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英、法、俄 , 促使它们迅速接近。 1892 年法俄结盟 ,1904 年和 1907 年英法和英俄分别结盟 , 便构成了三国协约。至此欧洲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终于形成。 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后 , 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 , 造成国际关系极度紧张 , 危机频发。 二、 1949 年 —— 北约的建立 1. 原因 : 二战后 , 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愈演愈烈 , 美国为了实现其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 推行冷战政策。 2. 建立 : 1949 年 ,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 , 签订 《 北大西洋公约 》,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 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955 年 5 月 5 日 ,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3. 影响 (1) 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 , 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 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防务体系 , 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2)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1955 年成立华约 , 总部设在莫斯科 , 这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991 年华约解散。 ) 1.20 世纪的世界 , 战争与和平交织 , 大国争夺 , 风云多变 , 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 , 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 , 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 A. 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B.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 冷战局面的形成 模拟演练 解析 : A 依据材料 “ 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 , 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 , 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 可知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 故 A 项正确 ; 法西斯势力是在二战前出现的 , 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相符 , 故 B 项错误 ; 依据材料 “ 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 可知不全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 故 C 项错误 ; 依据材料 “ 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 , 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 ” 可知冷战局面的形成不能全面概括题意 , 故 D 项错误。 2.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二战后期 , 如同为欧洲规划战后秩序一样 , 美、英、苏也同时为东亚的战后秩序做出了安排 , 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但是 , 大国的外交协调和军事同盟体系等两个在欧洲能阻止大规模战争的重大因素 , 却没有在东亚产生同样的效果 , 东亚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热战。 —— 牛军 《 从开罗到万隆 : 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 (1943-1955)》 材料二 1979 年开始 , 中国国家战略发生转变 , 它们都同冷战有关 , 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 : 中国坚决贯彻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 , 从而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 , 确保了这个地区的基本安全与稳定 , 对于东亚地区的繁荣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 , 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 使中国融入地区经济的同时 , 也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这个地区推广的可能 , 使它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从大历史时段看 , 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过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塑造外部环境方面的强大能力 , 其核心要素则是合理地判断历史潮流。 —— 牛军 《< 剑桥冷战史 > 评介 》 (1) 根据材料一 , 结合所学 , 指出“两个军事同盟体系”的名称并简释“冷战”这一概念。 解析 : 第 (1) 问第一小问 , 据材料一 “ 冷战向东亚蔓延时也在这里形成了两个对抗性的军事同盟体系 ” 结合所学得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 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得出 , “ 冷战 ”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答案 : (1) 两个军事同盟体系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 , 分析说明“中国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冷战在东亚实际上已经基本停止了”这一观点。 解析 : 第 (2) 问据材料二及所学 , “ 中国的战略转变 ” 指在政治上提出 “ 不结盟 ” 政策 , 经济上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 这逐渐打破了苏联在东亚地区的影响 ,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 (2) 虽然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 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 ,1979 年中国开始国家战略的转变 , 苏联在东亚地区的影响被逐步消除。 中国提出“不结盟”政策 ( 写出“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亦可 ), 彻底摧毁了苏联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企图 ( 或确保了东亚的基本安全与稳定 )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写出“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亦可 ), 消除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东亚地区推广的可能 ( 或使其完全没有了示范效应 ) 。 ※1984: 春潮涌动的中国 主题分析 本热点是周年问题。 1984 年是春潮涌动的一年。这一年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 《 政府工作报告 》 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开放了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 提出了新时期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签署了联合声明 ;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4 年 , 是中国举世瞩目的一年。 关联考点 必修 1 ⒈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b) 2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 3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必修 2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 (b) 必修 3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b) 选修 4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c) 知识整合 一、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转移 : 农村 —— 城市 1984 年 ,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实行政企分开 ,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 由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2. 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 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1984 年 5 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 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 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 二、祖国统一事业的新进程 1.“ 一国两制”构想的通过 :1984 年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 《 政府工作报告 》 通过了这一构想。 2.《 中英联合声明 》 的签署。 1984 年 , 中英签署了 《 中英联合声明 》, 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 1997 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圆满地解决了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 , 为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外交政策的新调整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不结盟。 1984 年邓小平提出 :“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 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 ,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 , 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 四、空间技术领域的新突破 1984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 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升空。 1.2018 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21 周年。回顾这一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下列史实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 邓小平坚决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 ②中英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通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 ④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A ①是在 1982 年 9 月 ,② 是在 1984 年 12 月 ,③ 是在 1990 年 ,④ 是在 1984 年 5 月 , 因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 ,A 项符合题意。 2. 时空概念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 , 制作大事年表是把握时空概念的重要方法。下列事件在大事年表中应放在 1984 年的是 ( ) ①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 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 ③邓小平提出 :“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 , 是真正的不结盟。” ④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 : B 1984 年 ,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 一国两制 ” 构想 , 故说法①符合 ;1985 年 ,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 , 故说法②不符合 ;1984 年 , 邓小平提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故说法③符合 ; 从 1985 年开始 , 国家相继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 故说法④不符合 ;B 项符合题意。 3.( 2018 · 浙江金华十校期末 ) 中国百姓通过电视收看到国庆 35 周年阅兵式现场直播 , 与之直接相关的科技成就是 ( ) A.“ 银河”巨型计算机 B.“ 东方红一号”卫星 C.“ 神舟号”宇宙飞船 D.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解析 : D 国庆 35 周年即 1984 年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收看电视节目需借助通信卫星的科技成就 , 故 D 项正确。 ※19 世纪末 : 中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方案 主题分析 19 世纪末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危机 , 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前赴后继 , 谱写了一系列壮烈的诗篇 , 詹天佑、张謇、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 为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关联考点 必修 1 ⒈中华民国的建立 (b) ⒉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 必修 2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c) 必修 3 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b) 选修 4 1. 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b) 2. 詹天佑的主要生平事迹及其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b) 知识整合 一、康有为与孙中山的救国方案 1. 共性 : 康有为与孙中山都属于资产阶级 , 都要求引进西方的学说 ,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 不同 (1) 所属派别不同 : 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 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2) 学习对象不同 : 康有为主张向日本、德国、英国学习 ; 孙中山则主张向美国学习。 (3) 救国方案不同 : 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 , 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发展资本主义 ; 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 , 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 发展资本主义。 (4)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 , 曾一心一意致力于民生主义 , 并把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 , 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 还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二、詹天佑和张謇的救国方案 1. 共性 : 挽回利权 , 冲破困阻挽救民族危机。 2. 不同 (1) 张謇 : 清末状元 ,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 主张“实业救国”。 1899 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 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 , 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 詹天佑 : “ 中国铁路之父” , 幼年时赴美国学习 , 学成后归国 , 将终生奉献给中国交通事业 , 主要成就有 :① 参加津沽铁路铺轨工程 ;② 成功建造 19 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 滦河大桥 , 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 ;③ 主持修建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 京张铁路 ;④ 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 ;⑤ 捍卫中国铁路主权。 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 , 涌现出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但细究其发展历程 , 大多坎坷崎岖 , 其根源是 (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模拟演练 解析 :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 但不是根源 , 故 A 项错误 ;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是社会性质 , 故 B 项正确 ; 近代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已经有了改变 , 故 C 项错误 ;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但根源是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故 D 项错误。 2. 费正清在 《 剑桥中国晚清史 》 中指出 :“ 用康氏的话说 , 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 …… 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 , 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 …… 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 , 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 ) A. 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 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 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 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解析 :D “ 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 , 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 ” , 可见孔子思想与维新思想的区别 , 故 A 项错误 ; “ 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 …… 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 , 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 ” 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变化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 “ 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 …… 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 , 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 ” 无法决断中国文化的优劣 , 故 C 项错误 ; “ 用康氏的话说 , 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 …… 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 , 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 …… 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 , 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 ” 指康有为想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 , 故 D 项正确。 3.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太原郊外 ,37 岁的乡居举人刘大鹏在日记里写道 : “ 有人从省 ( 城 ) 来信 : 军务吃紧 ” …… 终于在 1895 年 1 月 20 日 , 他知道了调兵是因为 “ 倭寇入辽东界 , 官军屡打败战 , 劲军甚少 ” , 但是这一消息究竟准确与否还没有把握 …… 1897 年刘大鹏自以为读到了 “ 时务书 ” , 可是他眼中的时务书仅仅是 “ 《 御纂七经 》 共十六套 ,《 御批通鉴辑览 》 两大套 ,《 皇朝经世文编 》 四套 ,《 皇朝经世文续编曲 》 二套 ,《 康熙字典 》 一部 , 洋板 ” 。 …… 尽管他在 1895 年、 1898 年曾经两次到京参加过会试 , 可是前后几年的日记里他只字未提 “ 维新 ”“ 变政 ” 一类的字样 , 甚至连康梁的字样也没有。 —— 孙燕京 《 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 材料二 日本蕞尔三岛 , 土地、人民不能当中国之十一。近者其皇睦仁与其相三条实美改纪其政 , 国日富强 , 乃能灭我琉球 , 割我辽台。以土之大 , 不更化则削弱如此 ; 以日之小 , 能更化则骤强如彼 , 岂非明效大验哉 ? —— 康有为 材料三 年三四十以后 , 即愤中国之不振。四十年后 , 中东事 ( 注 : 即指材料一中 “ 倭寇入辽东 ” 一事 ) 已 , 益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 , 政府谋新矣而不当 , 欲自为之而无力 , 反复推究 , 当自兴实业始。 —— 张謇 请回答 : (1) 材料一中“倭寇入辽东界”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据材料二 , 指出该事件如何影响康有为对日本的看法。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 (1) 问据材料一时间信息 “ 1895 年 ” 可知 “ 倭寇入辽东界 ” 指中日甲午战争 ; 据 “ 灭我琉球 , 割我辽台 ” 可知康有为认为日本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 , 据 “ 以土之大 …… 岂非明效大验哉 ? ” 可知他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 答案 : (1) 事件 : 中日甲午战争。看法 : 日本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 ; 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富强 , 可作为中国变革的榜样。 (2) 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 材料中的三人分别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 概述康有为和张謇作出上述抉择的共同意图。 解析 : 第 (2) 问据材料可知三人的抉择分别是刘大鹏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 康有为主张变法图强 , 张謇则主张实业救国 , 故康有为、张謇的共同意图为寻找救国之路 , 挽救民族危机。 答案 : (2) 抉择 : 刘大鹏 —— 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 康有为 —— 推行变法 ; 张 謇 —— 兴办实业。意图 : 寻找救国之路 , 挽救民族危机。 ※ 宋朝 —— 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王朝 主题分析 宋朝 (960 ~ 1279 年 ) 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 , 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儒学复兴 , 科技发展 , 政治开明 , 文化繁荣。陈寅恪言 :“ 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关联考点 必修 1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 必修 2 1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b) 2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3 、 “ 市 ” 在历代的发展 (d) 必修 3 1 、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b)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b) 3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c) 4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b) 5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b) 6 、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b) 7 、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b) 8 、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b) 知识整合 一、宋朝的政治体制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 , 而是另设“同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设枢密院掌军政 ,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 , 主管财政大权。由此分散了相权 , 加强了皇权。 二、宋朝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1. 手工业经济 (1) 纺织业 :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至闽、粤等地区 , 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2) 制瓷业 : 形成了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五大名窑 ; 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 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2. 商业经济 (1)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 四川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 不仅有夜市、晓市 , 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 有的街道上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 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三、宋朝文化领域的巅峰 1. 科技领域 (1) 指南针技术走向成熟并用于航海。 (2) 火药武器在唐末至宋初开始用于战争。 (3) 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泥活字 , 大大提高了印制效率。 2. 文学艺术领域 (1) 书法艺术 : 出现了北宋行书四大家 (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 。 (2) 宋代词苑 : 词在宋代开始走向辉煌 , 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有婉约派代表柳永和李清照 , 豪放派代表苏轼和辛弃疾。 3. 思想领域 : 儒学得到复兴 (1) 创立 :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 是理学的开创者。 (2) 成熟 : 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 ,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3) 发展 : 南宋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 是心学的开创者 , 明代的王守仁 , 则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 也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 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 , 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 , 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 , 地位仅次于宰相 , 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 , 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 , 自成独立的体系 , 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 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 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模拟演练 解析 : B 根据材料 “ 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 ” 可知 , 三司掌管财政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设立三司使一职 , 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 , 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 ”“ 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 , 自成独立的体系 , 直接对皇帝负责 ” 可知 , 把丞相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 , 最终加强了皇权 , 故 B 项正确 ; 分割宰相财政权力是手段 , 目的在于加强皇权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 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且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的是设立转运使 , 故 D 项错误。 2. 20 世纪初日本学者指出宋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 , 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2007 年 12 月 , 沉睡海底 800 年的宋代古沉船 “ 南海一号 ” 被打捞出水 , “ 南海一号 ”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 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 , 我国近海有 2 000 ~ 3 000 艘沉船 , 以宋元时期居多。 —— 詹子庆编 《 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 材料二 “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 这应当是宋以后 …… 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 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 ; “ 二程 ” 之 “ 洛学 ” 出 , 复兴古学 , 方使 “ 千载不传之学 ” 重放光明 …… 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 内藤湖南 ,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 , 最重要的事实是 , 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 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指出材料二中宋代“商业革命”“复兴古学”的主要表现。 解析: 第(1)问 “ 商业革命 ” 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复兴古学 ” 就是复兴儒学,发展成理学。 答案 : (1) 商业革命 : 海外贸易兴盛 ; “ 市 ” 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 草市 ” 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 。 复兴古学 : 复兴儒学 , 发展成理学。 (2) 材料二中内藤湖南把宋代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提并论。请用史实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宋代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解析: 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举例分别说明宋代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答案 : (2) 文学 : 宋词。 艺术 : 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 清明上河图 》 。 (3)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你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首先要清楚宋朝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宋代的商业革命未能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再从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影响,只要知道宋代的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含义也就知道西方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含义。 答案 : (3) 经济 :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政治 : 重农抑商阻碍商业发展。 文化 : 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 ; 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等。 影响 :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并行发展的两种经济模式 主题分析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放任走向国家干预。社会主义苏联从新经济政策走向“斯大林模式” , 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并行发展。 关联考点 必修 2 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b) 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c) ⒊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c) ⒋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c) ⒌ “ 斯大林模式 ” (c) 选修 3 1.1929 ~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b) 2. 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b) 选修 4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c) 知识整合 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 工业革命以来 ,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宣告自由放任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2.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 罗斯福新政 1933 年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全面干预国家经济。新政包括一系列挽救金融危机、工农业生产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政策。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 , 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 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正常运转 , 也给西方资本主义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 新经济政策 : 1921 年 , 面对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 巩固工农联盟 , 并过渡到社会主义。 1928 年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停止。 2.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 20 世纪 20 ~ 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该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它存在许多弊端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成为今后影响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三、经济危机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两种政治道路的选择 1. 民主模式 : 美国 , 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以缓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缓和社会矛盾 , 通过“新政”美国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2. 法西斯模式 : 德国和日本 , 为了摆脱危机 , 走上了实行法西斯专政 , 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 1.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 ,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 ,30 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90 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差别不大 C. 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 D. 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 模拟演练 解析 : C 题中俄国 “ 新经济政策 ” 、美国 “ 罗斯福新政 ” 、中国 “ 改革开放 ” 的共同特点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合的改革 ,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 ,A 项表述正确 , 但并非本质问题 , 故 A 项排除 ;B 项表述中 “ 已经差别不大 ” 错误 , 故 B 项排除 ; 从本国国情出发 , 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 , 故 C 项正确 ; 题目问的是本质问题 , 即寻找三大改革的共同原则 , 并非仅仅说的是各国治理国家方式的不同 , 故 D 项错误。 2.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这次萧条波及面这么宽 , 程度这么深 , 持续时间这么长 …… 当每个国家都转而保护它自己的国家私利的时候 , 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被损害的命运。而这时 , 所有国家的私利也就随之受到损害。 1933 年 6 月 12 日 , 由国联发起的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 , 会议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美、英、法等国能否合作 , 恢复金本位 , 稳定各国货币、国际汇率和降低关税 , 以阻止国际贸易的乱象。当美、英、法代表就要达成稳定汇率计划的谅解时 , 罗斯福致信会议导致了会议的失败。 1934 年 2 月 , 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元贬值 , 由每盎司黄金兑换 20.67 美元降到每盎司黄金兑换 35 美元 , 以保护本国工业和刺激出口。同时 , 美国政府还拒绝削减关税。 —— 王立新 《 踌躇的霸权 》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叶书宗 《 关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 》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英、美、法三国在经济上“转而保护它自己的国家私利”的主要表现。概述美国国会为了克服 1933 年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 “ 会议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美、英、法等国能否合作,恢复金本位,稳定各国货币、国际汇率和降低关税,以阻止国际贸易的乱象 …… 罗斯福致信会议导致了会议的失败 ” 可知,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倾销商品等手段;根据所学,它们纷纷打起货币战、关税战、倾销战,导致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美国国会为应对金融危机,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答案 : (1) 表现 : 英法等国向其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产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 ; 各国为了摆脱危机 , 打起关税战、货币战、倾销战 ( 或市场战 ) 。 措施 : 国会通过 《 紧急银行法 》, 该法宣布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 , 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解析: 第 (2) 问由材料二 “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 联系史实可知 ,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相对于新经济政策 , 从理论来看 ,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 实行直接过渡 ; 从实践来看 ,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 (2) 改变 :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 实行直接过渡 ;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谢谢观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