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答案】D 【解析】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2.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先秦儒学强调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而到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可知汉代儒学糅合了法家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因而社会伦理道德也受此影响,故A项正确;汉朝初年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但与材料信息不合,故B项排除;“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与题旨不符,故D项排除。 点晴:通过父子关系的演变,结合汉朝的时代背景以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归纳即可。 3.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秦朝治理国家方式是外儒内法 B. 秦朝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C. 此指的是儒家思想 D. 秦朝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治理国家方式是外儒内法,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秦朝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忠孝仁慈的儒家思想,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秦朝官吏注重修身养性,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内容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正确判断。 4. 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 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 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C. 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D. 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并未涉及户口民生问题,故A错误;秦朝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记录了材料反映的内容,故B正确;秦朝焚书坑儒,没有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故C错误;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故选B。 5.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B. 儒学地位上升 C. 官立学校出现 D.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B 【解析】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在汉代,儒家学说始终处于正统地位,并且不断发展。太学作为汉武帝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也随着儒学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根据所学知识,太学是古代培养政治人才的中央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学从设立初期到之后规模扩大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A. 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 B. 政府大力推广儒学 C. 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 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可知,唐朝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朝,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大力推广儒学明,而是科举考试的教材问题,故B错误;C项没有突出统编教材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儒、道、佛融合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 7.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8. 下图就中国、西方古代重要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比较。以下各项对该图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繁盛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D.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答案】B 【解析】中国科技在10世纪-14世纪走向繁盛,故A项正确;公元15世纪,中国重要科技成果数直线下降,而西方则直线上升,西方科技逐渐超越中国,故B项正确;中国科技在公元1世纪之前和15世纪之后落后于西方,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大致是公元14世纪,故D项错误。 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丝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这说明 A. 竹简和丝帛因其十分珍贵,无法广泛使用 B. “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宜而被推广 C. 汉代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D. 造纸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发明 【答案】B 【解析】“自是莫不从用焉”等字眼反映了“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宣而被推广,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蔡候纸”而非竹简和丝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纸张的全面推广和普及是在西晋初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宋人蔡绦在《西清诗画》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熏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A. 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 诗歌的抒情性 C. 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 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的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不全面,故A、B、D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强调了双方的互相作用的只有C项,故C项正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该诗句应出自 A. 《国风·周南》 B. 《诗经·周颂》 C. 《诗经·大雅》 D. 《诗经·小雅》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於皇武王,无兢维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可知,这是对周朝的赞颂,故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赞颂主题。排除。 点睛:《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2. “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感觉到冷,有人感觉到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这段话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 人生而平等 B. 美德即知识 C. 认识你自己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如何,全在于人的感觉,强调了人对万物的决定作用,这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选D。A项与材料主题意思无关,排除;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的观点,强调有知识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C。 13. 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 A.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B.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D.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答案】C 14.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历代文学发展演变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宋词、元曲、小说被称为世俗文学,《清明上河图》属于宋代风俗画代表,所以选C。 15.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 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 对宗教权威的认同 C. 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 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实际上是突出自己的价值。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16. 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 废除罗马教会 B. 信仰即可得救 C. 王权高于教权 D. 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可知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B项正确。 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排除A。 马丁•路德改革时期,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思想,排除C。题干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 有学者认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的问题,只有服从,”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主张社会契约 D. 民主思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三权分立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主张社会契约,故C项错误。故选D。 18.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以上表述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自由权力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启蒙思想,故D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思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权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反映社会契约思想,故C项错误。故选D。 19.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提出这一主张的思想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提出了 A. 养浩然之气 B.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C. 认识人你自己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成为西方哲学思想源头,故C正确;A是 儒家孟子思想;B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D是亚里士多德思想。 点睛: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就是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他说无知是万恶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强调怀疑精神,名言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只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强调人知识对人道德的作用,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20. 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A. 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 B. 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C.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D. 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故选B。A强调理性作用;B主张宗教改革;D是伽利略理论。 21.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这一主张的重要影响在于 A. 否定天主教会的作用 B.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建立人人平等的新教会 D.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辩护 【答案】D 【解析】材料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做辩护,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选D。宗教改革并不是废除宗教,故A错误;B和C是马丁路德主张。 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吸收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如主张信仰得救,但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提出了先定论的主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愿望和要求。 22.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的思想创新与十六世纪的创新相比,突出的表现在 A. 致力于政治蓝图的设计 B. 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 C. 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D. 鼓励追求现世的幸福 【答案】A 【解析】十八世纪思想属于启蒙运动,十六世纪思想是文艺复兴,十八世纪,该时期思想家主要提出建立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设计,故A正确;B不是和文艺复兴主要区别;C属于地理大发现影响;D是文艺复兴影响。 点睛: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否定神灵的意志,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特别强调人的理性(人的思考和独立判断),要求取得人的彻底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 23. 孟德斯鸠非常强调法治,他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据此判断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 民主共和 B. 君主立宪 C. 贵族共和 D. 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的这段话,分别指出了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弊端,因此,他个人都不赞成这三类政体,而是主张把这三类政体结合在一起,即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确保人民权利的有效行使和民主政体的确立,故选B。其他不符合材料主旨。 24.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因为出现了 A.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D.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17世纪是伽利略物理学成就推翻中世纪迷信学说,1859 年达尔文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故A正确;B中牛顿不属于无生命现象研究;启蒙运动是18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和D。 25.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誉为14-18世纪西欧出现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下相关表述准确的是 A. 文艺复兴仅仅是文化复兴,不是新生,称不上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B. 宗教改革除了是思想解放运动外,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运动。 C. 启蒙运动思想家都反对君主制度,期望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 D. 三者都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表达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排除A项,B项是宗教改革的性质,表述正确;C项中的“都反对君主制度”表述过于绝对,文艺复兴不符合D项中的影响,排除。 二、材料题(3题,共48分) 26.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有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三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 【答案】(1)演变: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冉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②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巾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之上深化了儒学,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是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解释:①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②小说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③通俗易懂的小说适应了市民的需要。 (3)评价: ①“中体西用”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的时代发展水平; ②当时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提冉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②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为巾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之上深化了儒学,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以个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是精神,开创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体现小说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从“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体现了通俗易懂的小说适应了市民的需要;从“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体现了小说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评价依据材料四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的信息可归纳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27.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材料二: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十日谈》和《神曲》 (2)这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核心思想所包含的内容。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3)据材料三指出其核心主张。归纳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普罗泰戈拉(普罗塔戈拉) (2)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3))核心:“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相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教皇、抨击中世纪的神学统治. 【解析】依据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答案。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十日谈》和《神曲》”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从人文主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回答即可。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角度回答即可。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宋代不抑土地兼并使客户增多;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客户缺乏有效管控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宋代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强干弱枝的军事方针。 (2)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 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由材料“田制坏”可知指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由材料“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滋扰乡里”、“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和“户籍中还有兵籍”,可见可以从原有土地政策、赋税征收、社会治安和军事等方面归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