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I卷、II卷两部分。将第I、II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无疑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因而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这表明,此种书写的方式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团结 B.促进了官方文字的统一 C.得益于青铜技术的进步 D.符合了士的阶层的审美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所立的琅琊碑文在九行文字中记录:“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据材料,可以推知秦代 A.重儒思想的治国理念 B.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焚书坑儒的专制政策 D.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 3.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A.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刑法严背,文化专制 4.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A.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5.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 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C.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 D.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6.《中华文化概论》中提到,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查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该观点旨在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 A.严密性 B.延续性 C.极端性 D.平衡性 7.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当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种的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依附性,可以用来证明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总体上升趋势 B.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特征 C.中国农耕经济纯粹自给自足的状态 D.中国多元经济形态相互间腐蚀瓦解 8.李鸿章主要洋务事业简表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李鸿章 A.全盘建设了军工以图自强 B.清晰规划了近代化的建设 C.加强国防近代化涉及甚多 D.师夷长技的领域十分有限 9.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意在 A.呼吁国民学习西方人文主义 B.否定明清远洋开拓的滞后性 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会原因 D.肯定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成就 10.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谜去······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孙中山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1.右图为英国画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报道,标题为“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该报道表明 A.英媒正确判断了革命的形势 B.清政府和革命军实力悬殊 C.辛亥革命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D.英媒同情清帝的坎坷命运 12.据记载,中国的纺织公司从1911年的22家增长到1919年的54家,到1921年已达109家;面粉厂从1916年的67家增长到1918年的86家。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一战为工业发展创造时机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清政府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民族工业摆脱对外资依赖 13.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祟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宣称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二梁“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新文化运动启蒙 B.一战的理性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西学东渐的深入 14.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国民党所做的仅仅是在1930年通过了一项将地租降低到主要作物的37.5%的决定,而即使是这一适度的措施也从未真正兑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国民政府迫于内忧外患无力解决农民利益问题 B.华南地区农民的苦难已达到了极端危急的地步 C.国民政府放弃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D.国民政府统治层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5.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延安后,把共产党人描述成俭朴的爱国者,而国民党人则是腐败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较国共两党时则更为坦率。她曾于1937年访问了延安,并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斯诺夫妇这一认识 A.促进了美国对国共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B.颠覆了美国对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认知 C.验证了延安时期中共建设的蓬勃生机 D.切断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支持 16.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 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中国的改革开放 C.两极格局的缓和 D.意识形态的淡化 17.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尽管最初是不受约束的崇拜在这一阶段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 A.智者学派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B.形成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C.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D.城邦对公众生活和政治生活控制的加强 18.军队由城邦公民组成。遇到外来侵略,城邦公民即放下犁头,拿出自备武器,穿上盔甲,由推举出来的领袖率领上战场。战事结束后军队随即解散,士兵回到各自工作岗位,耕田的耕田,牧羊的牧羊。公民执干戈以卫城邦,是义务也是权利。这支公民军队最初只是为保卫城邦,后来却成为帝国向外扩张的武力。由此推知此时是 A.共和国早期的罗马 B.春秋战国时的中国 C.中世纪时期的法国 D.共和国鼎盛的雅典 19.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的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从长远的角度看,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20.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材料这一现象 A.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客观反映了殖民扩张的血腥罪恶 C.标志着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确立 D.促进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1.1720- 1721年,英国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这说明 A.工业革命初见成效 B.国王真正统而不治 C.国内外市场刺激纺织业变革 D.新技术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 22.19世纪40年代开始流行科学种族主义学说。在《人种不平等论》(1853-1855)中,戈宾诺将人类划分为四个主要人种:非洲人描绘为愚钝懒惰的人群;亚洲人聪慧但驯良;美洲土著迟钝而傲慢;只有欧洲人充满智慧、高贵,并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种族。这种思想本质上反映了 A.种族主义成为欧洲帝国主义的专属品 B.欧洲各国社会与文化的差异 C.生物进化论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异化 D.欧洲势力在世界的主宰地位 23.在19世纪欧洲的大部分时间中,当工会成员罢工时,暴力冲突接连不断,政府不得不派遣警察或军队维持秩序。然而从长期来看,工会逐渐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减少了不满的无产者武装推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这表明工会 A.消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B.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阻碍了新型企业和劳动组织的产生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4.《新全球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消弥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D.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共卫生是指与公众有关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公共食品卫生、公共饮水卫生、灌输个人卫生知识、促进医事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问题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反映时代的发展水平。 材料一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才逐渐酝酿、开展。这方面,传教士倡其先声,他们从母国和故乡的经验出发,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开始发出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了西方自来水生产过程,称之为“激水机”。中国早期改良派思想事,也对改善公共卫生问题发表许多真知灼见。郑观应对西方城市垃圾处理称道不已。 近代中国,以上海为代表的25个租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也领先全国。以上海为例,租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而上海华界将租界的一套移植过去,并在食品检疫、预防流行病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以上材料根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相比于前近代时期,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条件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说明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意义。(15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技术力量形成过程中,技术人员的成长主要依靠个人的摸索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熟练工人的培养主要依靠个人之间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这一特点也取决于当时英国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第一个进行产业革命的英国,在技术力量的形成方面还不可能摆脱中世纪手工业方式的严重影响。工厂主们把学徒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宁肯多招学徒,也不要技工学校。因而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培养技术力量的做法,不受人们重视。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当英国开始产业革命,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培养技术人员之时,英国没有一所适应这种需要的高等技术院校。直到过了将近一百年,即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伯明翰、曼彻斯特、伦敦、利物浦等城市的市立大学才担负了培养技术人员的使命。1851和1864年,才建立两所专业性的高等技术学院——皇家矿业学院和皇家造船工程学院。 较晚进行产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虽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过英国的技术力量,但普遍感到这种依赖不可能是长久的。美国是这些国军中最突出的例子。 对美国来说,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入境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随即成为美国本国技术力量的一部分。而对西欧大陆各国来说,招聘来的英国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毕竟是外国人。他们工资高,不那么服从,而且不安心在西欧大陆工作,思乡心切。同时,随着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需水量越来越大,单靠外国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厉以宁《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美两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技术力量形成的特点及其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技术教育的积极意义(5分) 27.(12分)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点说得不错。每当我们说到“中央集权”这几个字,往往就与统治者的强力统治联系起来,与独裁联系起来。人为是某些人所为,造成中央集权的状况。其实中央集权的形成是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在历史中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黄仁宇曰:专制政府不出于专制者的选择。专制是出于自然和历史的选择。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历史学科一调参考答案 1.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题干中提到“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也就是说语言可能有差别,但书写的语言是一致的,这无疑会增加对这种语言的运用,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因此促进了民族团结。 2.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古文的大意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万物纲纪,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圣智仁义……崇尚农业禁止商业。A不符合史实,B外儒内法是汉代以后,依据题干可知,秦朝儒法思想的合理并存并存,并不是焚书坑儒,因此选D。 3.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试题中提到“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说明旧制度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退出人们的观念。秦在推行郡县时,过去强制,并未完全使地方从心理上接受集权国家的意识形态,消除分封的地方认同。因此选C。A项题干没有涉及;B、D项属于表象,并没有反映作者认为的秦朝灭亡的原因。 4. 【参考答案】B 材料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冲击了粮食作物的种植,这说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的影响。与A项无关;材料并不能推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粮食供给危机,不选D。 5.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说明人们在经商、出海、婚姻、疾病等方面求这些神仙保佑的时候比较多。也就是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时候。因此选B。A项与题干叙述无关,不选;C、D两项均与题干叙述无关,不选。 6.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这些制约因素最终都会转化成专制皇权的保护因素,因为其同样是在皇权之下,不可能撼动皇权。因此论证的是皇权的严密性。延续性和极端性应为皇权的特点,平衡性指制衡,材料表述的是君主专制的补充,并不是平衡,不选。 7.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当“农耕经济转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说明农耕经济的成熟,而“农耕经济跌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又说明其不成熟。A项“总体上升趋势”无从得出;C项不符合史实,“纯粹”在叙述上过于绝对;D“多元经济形态”在表述上不够客观。 8.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此题可用归纳法。从筹办铁甲兵船直到兴办海军,都是与国防相关。A项叙述过于绝对,不选;B项近代的建设不仅包括国防;D项与主题无关,因此不选。 9.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梁氏所说的“无数”与“无”,表达了其对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深度关切,既是一种反思,也是怒其不争。A项与题干无关;B、D项题干中均没有涉及。 10. 【参考答案】C 11.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说明英国媒体已经认识到革命军的敌人就是年仅五岁的清朝皇帝,对局势的变化做出了清醒的判断。B项题干没有涉及;C项有违历史事实;D项没有解读出这句话的感情色彩。 12.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题干中涉及的三个时间分别为1918年、1919年和1921年,都是距离一战结束的时间非常接近的。所涉及的产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选B;材料中未提到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不选C;对外资的依赖,题干中没有涉及。 1.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涉及的时间是1920年代。。从时空观念而言,只有B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说明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的确是对一战的反思。 2.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从题干中提取的数据可以说明国民党没有为雇农生存条件的改善做任何事情。并不是无力解决,也不是放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而是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国民党维护本阶级和本党的利益。因此选D。 3.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新世界”。中美关系不存在“根本性改变”,不选A;没有“颠覆”只是稍有改变而已,不选B;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美国一直在支持国民党,不选D。 4.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表格的起始年代为1972年,这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的一年。在此之前中美之间不存在官方贸易。B项改开尚未开始,不选;两极格局是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的,不选C;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一直都存在,D不选。 5.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说明城邦对公众的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控制加强了。题干中没有提到“智者学派”,不选A;B、C材料同样没有提及,均不选。 6.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城邦公民”排除B和C,“保卫城邦,后来却成为帝国向外扩张的武力”排除D。 7.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此段文字强调的是“政治性”,有利于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因此选C。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虔信便可以得到救赎,并没有否定教会的等级制度,不选A;宗教改革应该包括创立新教等内容,不选B;宗教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主义运动,不选D。 8.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A、B项题干没有涉及,不选;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确立应该是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也不选。 9.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注意时间“1720---1721年”可以排除A,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国王统而不治”与题干叙述无关,不选B;D项题干没涉及,不选。 10.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只有欧洲人充满智慧、高贵,并在道德上高于其他种族”,欧洲人的这种自信,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A项表述错误,近代美国也是一个典型的种族歧视国家,不选;欧洲各国之间并不存在种族差异与歧视,不选B;题干中没有提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不选D。 1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 然而从长期来看,工会逐渐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减少了不满的无产者武装推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可以说明工会组织的存在促进了资本主义政府对自身政策的调整,因此选D。A、B、C三项均非题干之意,不选。 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重视重工业的生产”,“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说明苏联的经济发展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为代价的,因此选D。题干叙述的内容不是开创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选A;B、C均不符合题意。 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表现:由初级排污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引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由卫生状况糟糕到有系统健全的公共卫生机制。(4分,任答2点即可得满分4分。) 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民主政治的逐渐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资产阶级、市民对文明生活的追求;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6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 (2)特点:起步晚;受西方文明或外来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租界更先进;发展总体缓慢。(5分,2点4分,3点5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西方侵略;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社会经济进步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的进步,都有利于近代公共事业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得满分4分。) 意义:有利于防治疾病、健全体魄;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中国近代化。(6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 26. (1)特点:英国以学徒制的手工业方式为主培养本国技术力量(2分);不重视技术教育(2分);美国依赖英国的技术教育,重视依靠学校教育培养人才(2分)。(6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6分。) 原因:英国,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缺乏竞争意识(2分);学徒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成本低(2分);学校教育投资高,见效慢(2分);文化程度高的技术工人不易控制(2分)。(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得满分2分。) 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较晚,不得不依赖英国技术(2分);外来技术工人不稳定;资本主义发展对技术力量需求增加(2分);政府重视培植本国技术力量(2分);(2分,任意答出1点的即可得满分2分。) (2) 意义: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人才(2分),有利于科技进步(2分),提高了生产效率(2分),发挥生产技术的优越性(2分),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2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民族交流(2分)。(以上各点,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5分) 27. (12分)示例一: 论题: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选择。(2分) 论述:中国文明处于亚洲东部,有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季风气候明显,自然灾害频发,需要强大统一的政权来应灾害进行各种救济,如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兴修水利工程。所以,追求专制集权是这种自然条件的选择。(4分) 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有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和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因而农业条件尤为发达,所以,中国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农业为主的社会,使中国社会对农业高度重视。同时自然经济明显具有分散性倾向,为克服地方分散性保证国家统一团结,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以及专制统治。 封建集权统治者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小农经济,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4分) 综上,正因为中国文明特殊的自然条件,才有中国专制制度和集权体制的选择,这种制度也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专制集权制度是历史的选择。(2分) 论述:中国的专制是中国政治体制延续和调整的结果。奴隶社会的贵族制、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后,面对广大的政权,中国的政治选择了集权专制。而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也必然要加强中央集权。(4分) 中国专制政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选择。从春秋战国开始割据混战时法家思想被统治者采纳,而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后又吸收了法家思想,成为几千年来稳定统治思想,这种思想体系是中国专制集权的基础。中国文化一直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天、神的权威,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中推行专制统治的基础。(4分) 总之,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调整都有利于中国形成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2分) 说明:从自然和历史两个角度结合论述也可,如学生提取论题为“政治制度受地理环境影响深远”,并用雅典的地理环境影响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史实,历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也酌情给分。查看更多